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狂人日记

解读《狂人日记》

让时间回到1918年。

那时各路政治势力正在争夺较量,民众思想尚未完全开化,“文学革命”的大旗正被扛起,新思想正在萌芽……

也就是这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刊登了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掀起了文学界的惊涛骇浪。

《狂人日记》展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洞察。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封建社会中伦理道德观念对个体的影响及压迫。借用“狂人”的视角,从疯狂离奇的日记内容中我们得以窥见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这些不公与残酷直接导致了个人精神的困境和社会的麻木。

《狂人日记》的故事被文言文和白话文分隔成了两部分。它先以一段文言文展开,用第一人称讲述“我”回乡探望故友,然而,故友并未出现,却得到了他患精神疾病时写下的日记。后以故友颠倒错乱的日记文字作为故事主体,为读者展现出一个离奇的“吃人”故事。

作品中的“狂人”发觉身边的所有人、动物都要吃掉他。狂人正是被封建礼教迫害的代表。他疯狂、颓废的语言,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反抗。鲁迅先生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暗指当时以封建礼教为主体的糟粕文化正在对民众思想进行残蚀。“吃人”指的并非吃掉人的肉体,而是吃掉人的精神、意志。

《狂人日记》呼吁社会觉醒,在当时具有强烈的启蒙意义。主人公的狂言,表达了新思想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强烈不满和对变革的渴望。文末的“救救孩子”中的“孩子”是指未来一代。鲁迅希望未来的人们都可以追求自由和真实,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他也希望未来不再有冷漠无情和自私自利,不再有“吃人”和“被吃”的现象出现。这是一种对当时社会的愤怒吼叫,也是中国革命破晓前文学界振聋发聩的呐喊。 Cpn6gy3WuRaBpTEy7F3ReLp7gDGQgZ+NB7mGKLfildShMbNKn2Merdigqq2WCJW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