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九三九年二月·

2月1日 星期三(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读鲁迅翻译的《死魂灵》第二部。果戈理努力要创造个正面人物,结果却失败了。巴金的《家》也是一样,他想把觉慧写成一个理想的人物,但是写得太完美了,反而不像一个青年人。因此我想到:写反面人物容易,写正面人物却很难。为什么呢?

(补记)写反面人物容易而写正面人物难,这并不是我的心得,不过是把当时比较普遍的意见写下来而已。写作总要根据现实,而在现实生活中理想人物是没有的,正面人物总嫌生活平淡,英雄人物却很容易写得做作,只有反面人物引人注目,而且性格特点容易抓住,写出来容易使人觉得逼真。所以果戈理的讽刺小说就写得生动,给人印象深刻。虽然鲁迅的译笔比较生硬,但硬着头皮读下去,却能咀嚼出味道来。因为鲁迅的杂文也是批评反面人物的多,笔锋犀利,读来令人感到痛快淋漓,拍案叫绝,我就爱屋及乌,喜欢杂文也就喜欢译文。所以我最初连翻译也是模仿鲁迅的。但后来到处碰壁,才发现自己这样盲目追随名人,不知道名人也不一定是事事正确的,这才改弦更张,改变自己的翻译路线,译文一定要使自己喜欢,感到愉快,才算满意。这说明我的文学翻译思想,是经过了180度的转折的。所以现在对于那些死抱住形似硬译不放的人,给以当头棒喝。至于那些空谈理论,毫无实践的学识泡沫制造者,则更是运用鲁迅的犀利笔法迎头痛击,以尽量减少对翻译界造成的危害。最可怕的是:翻译界是非不分,尤其是一些空头理论家,从外国贩来一些中国人不懂的名词(其实内容毫无新意),却挂上了高级翻译研究人员的招牌,欺世盗名。这些正是鲁迅杂文和果戈理小说中的反面人物,必须予以揭穿,以免造成学术垃圾,危害译界。

2月2日 星期四(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今天的英文作文题目是《一个有趣的人》,中文作文题也是《人物描写》。我描写人物素材就是我自己,不过写得比真正的我更有趣味。要完全真实描写一个真实的人物是很难的,要完全凭空捏造一个有趣的人也不容易。所以我描写的只能是一个半真半假的人物。

(补记)这篇日记说明我的观察力弱,我不但写不出一个有趣的人物,而且不会把一些有趣的事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把他写成一个有趣的人;只会把自己当素材,但也挤不出多少油水,因为自己生活经验太不丰富,想象空间非常有限。我现在完全不记得写了些什么有趣的事,可见人物不会怎么有趣。古代诗人之中,杜甫观察深刻,所以梁启超说他的《石壕吏》写得细致感人。李煜感情丰富,从国君沦为阶下因,生活经验天下无双,所以王国维说他后期的词是用血泪写成的。我的观察力不强,想象力也不丰富,所以只好像大鹏背上的小鸟,等大鹏飞到九霄云外,再往上飞一尺就可以飞得更高,看得更远了。古今中外的诗人文人都是我的大鹏鸟,我把他们的诗文翻译出来,使他们的景语成为情语,就可以高飞远航了。

2月3日 星期五(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读完《死魂灵》第二部,这是果戈理没有写完,鲁迅又没有译完的名著,如果我再不读完,那真是“三不美”了。晚上,我去翠湖公园的时候,明月照着我的脸孔,我从翠湖回到宿舍。又看见我在堤上的影子。月亮越圆,翠湖的游人也越多。没有明月,也就没有游人。我还宁愿看到“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也是“三不美”了。

(补记)我在中学时代读完了《死魂灵》第一部,当时就知道鲁迅是译第二部时去世的,非常想读,但在江西买不到书。到联大后,星期一、三、五上午只有两堂课,课后立刻到图书馆去,那时图书馆右边的书架上就放了一套《鲁迅全集》,但是不能外借,只能坐在书架旁边阅读。就是这样我弥补了“三不美”的一个小缺陷。月夜游翠湖时三美齐备,但是我怕人不作美,所以宁愿在无月之夜游湖,由此可见我的孤独。

2月4日 星期六(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收到桂林汇来一百元整。

(补记)这天日记比较简单,但是回忆起来的事情却很多。第一,桂林汇来的钱是我离家时父亲给我的三百元,叫我身上不要带钱太多,于是从吉安到桂林时,我把二百元从银行电汇到桂林,凭图章自取。不料战时银行电汇太慢,一个星期还没影子。我在桂林写信给重庆中央政治大学的贺其治,他告诉我他姐夫在桂林公路处工程科做科长,但没告我他姐夫的姓名。幸亏我灵机一动,到公路处去打听有没有一位科长夫人姓贺的,结果才知道他姐夫是周延俊,于是把电汇单和图章都交给他,请他等款到后再汇昆明,并问他能否借点路费给我。他借了我五十元,刚好南昌二中同学丁成章(后为浙江大学电机系教授,和二中同班郭以连结婚,我游杭州西湖时住在他们家里,他后来不幸在加拿大遇车祸去世)、邹建中(后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熊大慰(后为山西大学电机系教授)等五人考取浙江大学,和我同住在桂林青年会,我就向他们每人借了十元,等电汇到后,请周延俊代还他们,这样才凑足了路费,动身去昆明。如果不是大家帮忙,我就不会和杨振宁同班,也听不上钱钟书先生的大一英文课,真是运气!

桂林汇来一百元整,是周延俊收到电汇二百元后,扣除借他的五十元,代还浙大的五十元后的余款。我取款后,按照家里吩咐,把钱放到九姑妈家,刚好张燮也在,他就同我到附近的青年会去打乒乓球。他太聪明,读书做事都不费力,就能超群出众;他打乒乓也好,同吃同玩也好,劲头都不很大,这也许是天才和常人的不同吧。我回宿舍写信,淑忱表姐是三姑父的大女儿,三姑父任江西农专校长时,我父亲是会计。三姑父去世后大表姐要去美国留学,费用都靠我父亲为她筹措,所以她说将来表弟留学费用由她包了。她在美国和清华公费生黄育贤结婚,黄是中国第一个建设水力发电站的工程师,这时住在四川长寿。大伯曾把二堂兄交托给大表姐请她照顾;但二堂兄还是来了昆明,住在九姑妈家,由九姑父介绍去云南陵工作,后来自己开了一个汽车修理厂,还邀我去过滇西大理等地呢。

取款后去青年会打乒乓球,回22室后写信回家,并写信给四川淑忱表姐。

晚上计划分配学习英语时间:

1.早晨朗读《大一英文》课文;

2.中午参加“三一圣堂”英语会话;

3.下午读《圣经旧约》;

4.晚上写英文日记。

(补记)晚上计划分配学习时间,大约只有早晨朗读坚持了一学期,中午会话去了一个星期,兴趣不大,得益不多,就中断了。读《圣经旧约》也是这样,其实我在初中二年级的英文课本中,就读到《圣经》故事“约瑟夫出埃及记”了,当时觉得没有一点趣味,现在到了大学读外文系,还是一样不感兴趣,没有一点长进,大约是我与宗教无缘吧。只有英文日记,总算坚持三四个月,后来又是中文英文并用了。

2月5日 星期日(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预习大一英文课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很喜欢他英译的辛弃疾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In my young days, I had tasted only gladness,

But loved to mount the top floor.

But loved to mount the top floor,

To write a song pretending sadness.

And now I have tasted Sorrow's flavors, bitter and sour,

And can't find a word.

And can't find a word,

But merely say,“What a golden autumn hour! ”

(补记)这是我到联大后读到的第一首英译诗词,我喜欢译文,因为林语堂把“不识愁滋味”用反译法说成“尝尽乐滋味”,避免了单调重复;而在译第二个“愁滋味”时加了“辛酸”二字,这个加词法就使“识尽”更深刻化了,而且“好个秋”译成“金秋时刻”,也比“好”字更加形象具体。使我觉得林译比鲁迅译的《死魂灵》更好。此外,词上下片的第一、四行都押了韵,而原词是二、三、四行押韵,虽然译文和原词不音似,却传达了原词的音美,这使我感到音美比音似更加重要。自然,林译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如原文“楼”字因在中文诗词中常用,可以引起非常美的联想;而林译使人联想到的却是没有美感的一层二层。所以我后来再译辛词的时候,就吸取林译的长处,避免他的短处,这样就站在前人的肩上,向前迈进一步了:

While young, I know no grief I could not bear;

I'd like to go upstair.

I'd like to go upstair,

To write new verses with a false despair.

I know what grief is now that I am old;

I would not have it told.

I would not have it told,

But only say I'm glad that autumn's cold.

2月6日 星期一(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我喜欢谈天,但不太会观察对方。如果谈得投机,那可以交流思想;如不投机,那不是争得脸红耳赤,就是浪费时间,所以谈天也要善于察言观色。

(补记)我不善于察言观色,所以不识时务;即使意见很对,也不能为人接受。例如关于翻译,鲁迅和林语堂其实是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有个直译者说:“钟开始敲,我开始哭,两者同时。”我认为“两者同时”不是文学语言,没有文采。所以不如改成:“钟声当当一响,不早不晚,我就呱呱坠地了。”直译者说:“当当一响”“呱呱坠地”,都是画蛇添足,并且一响再坠地,就是钟响在前,坠地在后,不能说是“不早不晚”,所以不能算是忠实的译文。我却认为“当当”和“呱呱”都是原文内容所有,形式所无的表达方式,应该说不是表层的忠实,而是深层的忠实。结果我说不服他,他也说不服我。其实他的译文已经出版,如果改动,就要影响他的名声,甚至减少他的收入,所以他坚决不让步。我坚持意译好,应该适可而止,留有退步,好让他下台。我老坚持,而且在国内外得到好评,所以别人就说我是抬高自己,打击别人。结果我的理论和实践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

2月7日 星期二(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晚上做生物实验,解剖细胞,我看的是显微镜下的细胞切片,实验报告却是照着书上依样画的葫芦。助教吴征镒(他是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来的,后来成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发现了,我却强辩说:显微镜下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结果反而暴露了自己不老实,敷衍塞责。以后应该实事求是。

(补记)我对生物不感兴趣,却又不敢承认,这不是顾面子,而是怕自己不及格。我抄书想蒙混过关,低估了助教的眼力,表明了自己的估计能力太低。又暴露了我的自我中心,不会为别人着想的性格。其实吴征镒是我在联大见到的第三个超越全国水平的同代人:第一个是杨振宁,第二个是张燮,但是当时我没有识人的慧眼。杨振宁是第一个得到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但我看到的是他的英文考试成绩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反而沾沾自喜。张燮的天分的确是高不可及,但我看到的却是他缺少拼搏的精神。这样看人多看缺点,看自己多看优点,使我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幸亏我还有自知不如人的地方,有见好处就学的虚心,这样才使我不断超越自己,成了今天的我。

2月8日 星期三(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上英文课讲林语堂《人生的目的》时,叶先生要大家轮流念课文,同学念得慢了,就要受到批评。轮到我时,我却尽量念得快些。不料叶先生批评我说:“你念得那么快干什么?你说什么是生活的目的?”我答不出,于是只好接受批评,承认失败。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后就可能成功了。只怕错而不改,一错再错,那就不容易有成就。

2月9日 星期四(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准备英文三课小考:第一课是兰姆的《论烤猪》,第二课是胡适的《乐观论者看中国》,第三课是林语堂的《人生的目的》。

(补记)第一次英文小考的内容包括毛姆的《忍辱负重的中国苦力》和赛珍珠的《荒凉的春天》,两课都是谈穷苦的中国工人和农民的。考试方法是在五十分钟之内听写五十个词汇、五个句子,回答五个问题,再写一篇作文。我的考试成绩是85分。这是我在中学时英文考试从来没有得到过的高分,最高的一次也只得79分,所以这次颇为高兴。但是一看杨振宁的考卷,成绩却是95分,比我整整高出10分,而且他是理科学生,我倒是读外文系的。但我不和他比,只和过去的自己比。回想高二时,我和第一名的差距不止10分,但是我背熟了三十篇短文之后,再考成绩立刻跃居第二,比第一名只低3分了。因此我想只要敢于超越,并不是不可能赶上杨振宁的。就是这样我慢慢地,偷偷地建立了自信心。

第二次小考的《论烤猪》是英国散文家兰姆的幽默文章,说中国原始社会的人为了要吃烤猪,不惜放火烧掉树林,把野猪活活烧死,好大吃烤肉。叶先生讲课时说这才是真正的幽默,同时贬低林语堂的文章。我在《论语半月刊》中读过林语堂的《谈幽默》,他认为幽默既不是滑稽,也不是荒唐,而是会心的微笑。我看《论烤猪》只是对原始人小题大做的讽刺而已,所以把烤猪的故事也小题大做,提高到论文的地步。但兰姆好像大人看见小孩跌跤而笑,并没有想到自己也是小孩长成的,对孩子并没有同情,也不会引起读者会心的微笑。到底是林语堂不懂幽默,还是叶先生不懂林语堂,还是文人相轻呢?叶先生是第一个把英国诗人艾略特介绍到中国来的学者,林语堂却说自己读不懂艾略特,只好让读得懂的人去读;钱钟书是他们的学生,却把艾略特译成爱利恶德,到底谁是谁非呢?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叶先生曾引用艾略特的话说:“个人的才力有限,文化的力量无穷。”所以一个作家只凭才写作,如果没有文化传统,那成就不容易超群出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所以艾略特在写《荒原》的时候,引经据典,还用了各国文字,显示他的文化实力。但是他引用典故,用得多是并列方式,而中国诗人用典却多用化合方式,典故已经溶化在诗中,合而为一,分不清典和诗了。我觉得中西方用典的方式不同说明了对幽默的理解也各有千秋。至于高下问题,那就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2月10日 星期五(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做《西洋通史》练习,画古代希腊罗马地图。

(补记)《西洋通史》讲课很有趣味,但画古代地图却很枯燥。后来中文系汪曾祺同学画了一张美丽的地图交上去,皮名举教授发还练习时写了批语说:“足下作品艺术价值很高,学术价值全无。”我觉得皮先生真是幽默,也可以看出联大的师生关系。

2月11日 星期六(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周绪阳到昆明来上同济大学,同我去青年会打了一晚上乒乓球。

(补记)周绪阳是我认识得最早的小学同学。他的父亲和我的父亲同在江西抚州(今天的临川)第七中学工作,同时在七中任教的有游国恩(后为联大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学生中有饶漱石(后为中共华东军区第一政委,陈毅为司令)。1928年他父亲任江西庐山脚下的星子县县长,要我父亲去做会计,我也随家前往,就认识了他和他妹妹绪昭。因为我会画英雄人物,他们都喜欢同我玩。有一次我因为香烟画片的事和同学打架,父亲气得打了我一顿,把我的香烟画片都烧了。绪昭知道后哭了。买了一些香烟画片送我,并且亲自送我回家。他们的母亲知道后笑着问我:“你应该怎样称呼我呀?”我回答说是“周师母”,她说:“不对,你该叫我做丈母娘。”不料后来绪阳却告诉我:绪昭已经不幸去世了。我就写了一首小诗:

那年我才八岁

挨了一顿痛打

痛在我身上,泪

从她眼里流下

夜里我们回家

萤火出没草丛

今夜萤光四洒

她已长眠墓中。

那首小诗的英文是:

At the age of eight years

Beaten, I gave no cries,

Though I felt pain, but tears

Streamed down from her dark eyes.

On our way back at night,

We tried to catch fireflies.

In their flickering light

Now underground she lies.

绪阳还告诉我他的德文老师叫冯承植,就是后来的联大教授冯至。打乒乓时我们和联大校队叶笃正交锋,他后来成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2月12日 星期日(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今天天气很好,功课都做完了,最好去游西山。但是起床晚了,西山路又太远,租自行车太贵。走过龙门书店,花三元钱买了一本《简明牛津辞典》,又花三元六角买了《西洋通史》,用的海斯和蒙编写的《世界史》英文插图本,读来像看小说一样有趣,就不去西山了。

(补记)每逢星期日总想出去玩,但西山离城有30多里,一般都坐船经滇池去。我一个人不能租船,就到武成路去租自行车。不料武成路自行车行只卖不租,如租要出高价,太划不来。刚好龙门书店在车行附近,专卖影印本的英文图书。进去一看,有不可不买的《英文牛津辞典》,还有一看就想买的图文并茂的《世界史》,记得流金告诉过我,二中高中就用过这本做外国历史教科书,可见文字不难,也可看出二中英文水平不低,于是我就买西文书代替游西山了。

2月13日 星期一(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读鲁迅译的法捷耶夫的《毁灭》。

上街去买东西,看见奶油蛋糕,既好看又好吃,但是价钱太贵,并且吃完之后,什么也没有了。于是买了一本巴金译的《春天里的秋天》,这是树椒介绍我读的,读了还可再读,比蛋糕味更长。

(补记)联大图书馆有两套《鲁迅全集》,一套放在农校大图书馆右手边的书架上;一套放在南院阅览室里。从北院宿舍去农校要走一刻钟,而去南院要近得多。我记得《毁灭》是在南院读的,译文和《死魂灵》一样生硬,但是人物写得生动,读后还记得内容的大概。巴金的译文比鲁迅流利多了,但是《春天里的秋天》讲的什么故事,我现在一点也不记得了。可见原文的内容还是比译文的形式更重要。读了鲁迅和巴金的译作之后,我觉得应该把他们的优点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后来要做的事。

王树椒是我在南昌二中的六年同学,他小学毕业会考全市第三名。第一名李纪和是我实验小学和二中的同学,第二名万兆凤是二中和联大的同学。王树椒和他并列第二,但考作文时,万用语体,王用文言,当时提倡白话,所以树椒就改成第三名了。他的文言诗词写得很好,在二中初三时曾和我同住一室。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南昌二中奉命解散,我们在分别时,他在我的纪念册上写道:“太阳下了山,然而太阳有回到中天的时候,愿我们能再相逢在青天白日下。”别后我给他写了封英文信,说我爬上虔南的高山,遥望北方的故乡,但无论我爬得多高,望得多远,也看不见老同学的面容,听不见老同学的声音了。后来我们在永泰重逢。二中毕业后,他考入浙江大学历史系,是第一名。他把诗文寄来联大,请吴宓教授提意见,《吴宓日记》上曾有好评。他对联大陈寅恪教授提出过质疑,论文是《府兵制溯源兼质陈寅恪先生》,联大史地系熊德基(后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说他是“文史奇才”。我们也讨论过辛弃疾词《丑奴儿》的英译,他认为我给他英文信中说的“登高望不见”,是受了辛词“爱上层楼”的影响。其实那时我还没有读到林语堂的辛词英译呢,只能说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了。树椒曾经昆明去大理民族文化书院做研究工作,写了《论曹孟德》的论文,别有见地。后来他去四川,不幸二十几岁就去世了。

2月14日 星期二(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英文作文练习写段;西洋通史课发还地图,评为B等。

读巴金译《春天里的秋天》,译文流利,但是不能进行还原翻译。不如巴金写的《新生》和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更容易翻译成英文,可惜这两本书都留在赣州洵兄处,没有带来昆明。

(补记)上张佛泉教授《政治学概论》时,他有时讲中文,有时讲英语。我记笔记全用英文,得到好评,我以后就听中文时用英文记,提高自己中译英的能力。一想不但听讲可以练习翻译,看书不也可以试译吗?但是笔语到底高于口语,翻译更难,不过书信接近口语,又比较容易翻译了。这篇日记说明了我培养翻译兴趣的过程。

2月15日 星期三(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读鲁迅《集外集》。逻辑考试得80分。翻译巴金《新生》序言一页。

(补记)巴金的《新生》我只记得一句引自《圣经》的话:一粒麦子活着只是一粒麦子,死了却可以生出许多麦子来。这是鼓励人们为了新生可以做出牺牲的名言。巴金的小说多谈恋爱与革命。什么是革命呢?在他的名著《家》中,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家庭,这好理解。但《新生》中革命的对象就不那么容易捉摸了。这就说明了我当时的思想水平。

2月16日 星期四(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大一国文课选讲《荀子》。其实在二中高一时,汪国镇老师已经给我们讲过《荀子·劝学篇》,讲得清楚明白,印象深刻,至今不忘。但汪老师却因为不愿离开沦陷的故乡,已被日本侵略军杀害;但他怒责日本侵略军的高大形象,将永远活在学生们的心上。大一国文课外读物选了六本,从《鲁迅选集》到梁宗岱的《诗与真》,我去买了一本《鲁迅选集》。

(补记)汪老师讲的《荀子》给我留下了三个印象:第一是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却主张性恶,并且说:“其善者,伪也。”;“伪”并不是“虚伪”,而是“人为”的意思,这就是说,人生下来,先天的性格并无所谓善或恶,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使人分得清善恶的。第二是孔子主张“知天命”,也就是听天由命;荀子却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就是人定胜天的思想。第三是荀子说的“玉不琢,不成器”,这是荀子的教育思想,和后来朱光潜的艺术思想有相通的地方。朱先生在《论文学》中说:“艺术原义为‘人为’,自然是不假人为的。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自然须通过作者的心灵,在里面经过一番意匠经营,才变成艺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上这一番‘人为’。”我觉得朱先生的艺术思想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对我的文学翻译思想很有启发。我认为翻译的原文就像没有雕琢的玉,译文应该是经过译者的心灵经营,加上了“人为”的艺术。

至于梁宗岱的《诗与真》,书名是受了歌德的自传《诗与真》的启示,不过歌德原来是指回忆中的诗(幻想)与真(真实)不可分割的糅合,梁宗岱却在他的书中说:“真是诗的唯一深固的始基;诗是真的最高与最终的实现。”这就是说,诗的开始的根深蒂固的基础是真实,但真实的最高与最终的表现却是诗美。换句话说,诗的基础是真,最终的表现却是美。真主要讲内容,美却主要讲形式。有人把形式看作是镣铐,梁宗岱说:“镣铐也是一件好事,尤其是你自己情愿戴上,只要你能在镣铐内自由活动。”这和闻一多说的“戴着镣铐跳舞,能跳得好才是真好”几乎是一致的。梁宗岱的理论和实践得到法国诗人瓦雷里的高度评价,他翻译的《陶潜诗选》由瓦雷里为他写序言,罗曼·罗兰读后说是一本杰作,读来令人神往。两位法国大作家对他做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的译文一定是既真又美的了,我读了他译的陶潜《饮酒》之五。发现译文忠实原著(真),至于美呢,似乎还可以再上一层楼。例如前两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住在热闹的地方怎么会没有车马的喧哗呢?是“心远地自偏”的诗人听不见罢了。梁译却说真的没有车马经过,那就既不真也不美了。

2月17日 星期五(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他?”站在翠湖东口的堤边,唱着赵元任写的《相思曲》,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一直等到黑暗笼罩了暮色苍茫的四野,才慢步走回北院宿舍去。

(补记)1938年2月18日是我在中学时代最难忘的一天,因为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占领了南京,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南昌二中被迫解散,同学们六年来朝夕相处,一旦分别,自然会依依不舍。幸亏两个月后,二中又在赣江之滨的永泰小镇恢复上课。同学们小别之后,又在异地重逢,此情此景,是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很难想象的。友谊也像健康,失去了才觉得更加可贵。无怪乎屈原要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而旧相知重逢,其乐不在新相知之下。我怎能忘记:在三湖横渡赣江到永泰的小船上,我戴着一顶土耳其式的圆帽,围着一条黑白格子的围巾,站在船头,唱着赵元任这首暮色歌,而在对岸的永泰堤岸上,前一天到达的燮昌跑来迎接我们,匡南紧紧跟在后面,穿着他那件漂亮的人字呢大衣。在我看来,这就是中学友情的永恒象征。

2月18日 星期六(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旧历新年除夕,在九姑妈家吃晚饭,饭后陪张燮的奶妈打牌守岁。

(补记)这是我第一次离家在外过旧历的新年。九姑父是昆明西南运输处总工程师,家里来往的亲戚朋友很多,但是张燮才华超群出众,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所以显得落落寡合,来了亲戚朋友或者同学,又不得不应酬应酬,于是就同他们去附近的青年会打乒乓球。其实他对乒乓并没什么兴趣,打得也不来劲,玩得并不开心,却浪费了他宝贵的时间。我们觉得过意不去,但又不知如何是好。在青年会碰到联大乒乓校队叶笃正,他后来成了国际知名的气象学家,打乒乓球却很认真,善于远攻拉弧线球,曾在青年会的乒乓赛中得到冠军。我和他交过手,也赢过他几次,但是胜少败多,不是他的对手。但和张燮打时,我却不记得他赢过我。

2月19日 星期日(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今天是旧历新年初一,在九姑妈家过了年,回到宿舍写了两封信:一封给浙江大学历史系王树椒,谈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问题;一封给武汉大学机械系阳含和,对他父亲的去世表示哀悼和慰问。

(补记)阳含和的父亲是江西公路处副处长,而九姑父曾是总工程师。三姑父曾是江西农业专科学校校长,而含和父亲曾在农专任教,因此我们两家可算世交。阳含和有八兄弟,他是老六,他从高中一年级起和我同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数学小考得了100分,但他并不特别用功,在西山受军训时,常因不守纪律而罚站,叫两腿半分弯。在高二时,我们看了美国女歌星珍妮·麦唐纳主演的《凤凰于飞》,我一点也不喜欢,但含和教我们唱影片中的情歌,我们把爱情理解为友情,居然有了兴趣。到永泰高三后,我们同住在邮政代办所隔壁,同在民生饭店包饭,一同学习一同生活。下年到赣江去游泳,回来时含和教我们唱英文歌,晚饭后他又教我们打桥牌,而这都是他在大学读书的哥哥教给他的,所以我们在高三就提前过上了大学生的生活。

2月21日 星期二(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英文作文换了老师,原来是刚毕业的助教叶柽,新来的是北师大的毕业生张振先,张老师要求我们写简单明白的英文,不要注重修辞文采,这和中学时余老师教我们的恰恰相反,我在课堂上用英语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张老师用英语解释,但说不出什么新道理,到底谁是谁非呢?

(补记)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我根据余老师的要求背熟了三十篇有文采的英文短文,又从阳含和这里学会了音韵好听的英文歌,再把联大教授的名言妙语译成英文,这是我学英文的三部曲。如果改写简单明白的英文,能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呢?

2月22日 星期三(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晚上回忆永泰往事,直到一点钟才入睡。毕业前一个学期的所作所为,历历如在目前,自己觉得记忆力的确高人一等。

(补记)我在中学六年,成绩一直中等;入联大两个月,表现也远不如杨振宁和张燮。只有这一点记忆力,还可以稍微安慰自己。这是自满,还是自信的开始呢?

2月23日 星期四(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得二中老同学涂茀生信,告我符达已和一女中同学倪凤贞订婚,高兴得浮想联翩,连明天的生物考试都无心准备了。

(补记)符达家庭清寒,是姐姐带大的,在校时和阳含和关系最亲密,几乎形影不离。他和倪凤贞同在新淦小学教书,互相爱慕,同在一个办公室里,但不敢多交谈。怕老师说闲话,怕同学看热闹,只好每天通信一封。现在居然突破包围,宣布订婚,怎不教人为千里外的老同学高兴啊!

2月24日 星期五(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头痛。晚上去翠湖散步,不想走原路回宿舍,却想发现条新路。月色朦胧,树影迷离,考虑几分钟后,决定走上湖心一条荒无人迹的小径。又怕枯叶下面有蛇,于是捡起一根枯枝当作手杖,快步探路前进。当我跨过一条小溪,进入荒芜的桃源之后,真有探险家找到了乐园之感。

2月25日 星期六(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得到赣州洵兄来信,说是深弟在二职生了病,已回赣州。将去虔南父亲处住。又得燮昌来信,告我符达已在新淦订婚,并说茀生将在泰和结婚。听到这两个好消息,真恨不得立刻飞回江西,去参加他们两人的喜筵。但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昆明,我只好一个人去武成路会仙居,会了一次酒仙。

(补记)茀生是我小学和中学的同班同学,在小学时就教过我唐诗《枫桥夜泊》,高三在永泰河滨散步时,又和我谈过人生的目的不是享乐而是工作,对我影响很大。

2月27日 星期一(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上政治学概论课时,浦薛风和张佛泉教授都说英国议会制好。从保守的观点看来,也许如此;但从进步的观点来看呢?也许结论就不同了。

(补记)这是我来联大两个月后的政治意见,可能是受了鲁迅、巴金等小说的影响。对共产党,我那时并不了解。只是来联大前,在虔南读到本润兄寄来的毛泽东《论持久战》,书中有一张毛泽东在延安的照片,他身穿朴素的棉军服,站在朴素的窑洞门口。我一见大为惊讶:国民党为什么要用几十万大军来对付这样的人呢!?

2月28日 星期二(英文日记,后译中文)

体育考试跑八百米。我按照二中的跑法,前六百米只跑第二,最后二百米再超越前人,取得第一,成绩是二分十五秒。上午最后一节是国文课,陈梦家先生讲《论语·言志篇》,讲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穿的长衫飘飘欲仙,仿佛真要随风起舞似的,使我想起了郑板桥的形象。

(补记)到联大来两个月了,最后一天似乎总结了两个月来的学习情况。我几乎是甘居中流,紧跟冠军,等待时机,赶上别人。而学习时我留恋的,似乎是永泰时的“浴乎赣江,风乎堤上,歌唱而归”。我在高二时背诵的三十篇英文短文章,高三时歌唱的几十首英文名曲,大一时听到名师讲解的惊人妙语就译成英文,这是我最初提高英文读、说、译能力的三部曲。 UtdWTWGvdWDaJ5BuPaO9xE2QpYUyozS0B+/wFfFLQ9GE+Oel9Ch5uFyYQvtJWwf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