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不断攀升,发病高峰年龄集中在45~55岁,整体而言较美国女性群体提前约10年,近一半患者处于绝经前期,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我国乳腺肿瘤领域同道的不断努力下,乳腺癌早筛早诊早治理念和规范化诊疗模式得到不断推广,有效提高了乳腺癌治愈率,患者5年整体生存率已达83%,接近全球发达国家水平,促使乳腺癌成为我国首个纳入“慢病化管理”的实体肿瘤。在乳腺癌整体步入“慢病管理”的背景下,患者端涌现出更多有关乳房术后外形美学的治疗需求,可见在保证乳腺肿瘤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实施乳腺肿瘤整形技术和乳房再造手术成为乳腺外科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20世纪80年代,德国Audretsch首次在文献中引入了“Oncoplastic Surgery”这一术语,临床实践中将肿瘤外科和整形外科技术融为一体,旨在通过最小的创伤,尽可能地保留、恢复,甚至改善乳房外形。由于西方女性乳房相对东方女性较丰满,一些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的肿瘤整形手术方式未能较好地满足我国女性乳腺癌的现实需求。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牵头制定的《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专家共识》,为乳腺肿瘤整形技术实现本土化夯实了基础,弥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本书在遵循《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专家共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肿瘤整形技术中的容量移位法(volume displacement)和容量替代法(volume replacement)实战化应用场景。各章节的撰写者多由年轻的教授和主治医生完成,他们以初学者的角度,从自己的手术实践中整理出每项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步骤、手术技巧和注意事项,从而形成一本实用的“乳腺癌肿瘤整形技术手册”。与资深教授的写作风格不同,年轻人的写作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简洁性,但书中所列举的病例插图、照片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乳腺肿瘤整形技术的局限性。尽管通过外科手段可以帮助患者基本保留乳房的外形,但并不能完美重现患病前的状态。对于一些较大的肿瘤或局部晚期病例,应通过有效的系统治疗达到降期保乳的目的。术者也需要经过严格的专科培训。另外,肿瘤整形保乳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常规保乳。因此,在选择这项技术时,在多学科综合诊疗理念的指导下,医生应该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让他们充分了解手术风险和预期效果。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乳腺肿瘤整形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例如,随着精准影像技术的引入、材料科学的发展,术者能够更精确地完成肿瘤切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进一步改善乳房外观,为更多乳腺癌患者带来福音。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