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医药发源于远古,经历代发展而趋于大成。古籍文献是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据2007年12月出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载,我国150家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1949年以前版印的中医药图书即达13 455种,此外尚有大量亡佚的著作。

历史上,我国不同地区中医药发展的情况并不平衡。秦汉时期,我国的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中医药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虽然也提到了南方的医药知识,但主要在北方结集成书。汉代仅有杨孚《异物志》等偶涉药物知识的岭南著作。晋代,岭南开始较为系统地接受中原地区的中医药知识,葛洪南来,其《肘后救卒方》(后人增补为《肘后备急方》)对岭南医药有重要影响。晋唐时期,还有不少南来的士人或医家编集了多种方药著作,南宋郑樵《通志》曾将它们归类为“岭南方”,但大多已佚失。到宋代,在岭南成长的医学家陈昭遇参编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潮州刘昉编著《幼幼新书》,始在中医文献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元代释继洪的《岭南卫生方》则是现存最早以“岭南”命名的医著。

医随地运。随着明、清、民国时期岭南地区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岭南医籍著作开始增多,种类不断丰富,水平也较以前提高。郭霭春氏《中国分省医籍考》辑得广东医籍约200种,近年高日阳、刘小斌编《岭南医籍考》辑出1949年以前的岭南中医古籍文献577种,其中现存284种,亡佚或未见282种,存疑11种。现存古籍中,有不少大家之著,如明代丘濬的《群书钞方》、盛端明的《程斋医抄撮要》,清代何梦瑶的《医碥》、何克谏的《生草药性备要》、潘名熊的《评琴书屋医略》和《叶案括要》、朱沛文的《华洋脏象约纂》、程康圃的《儿科秘要》、罗汝兰的《鼠疫汇编》、邱熺的《引痘略》、梁玉瑜的《舌鉴辨正》,民国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黎天祐的《伤寒论崇正编》、杨鹤龄的《儿科经验述要》、陈任枚及刘赤选的《温病学讲义》、管季耀的《伤科学讲义》、梁翰芬的《诊断学讲义》等,反映了岭南医学各个专科的重要成就,很有研究和参考价值。

在文献利用方面,过去部分岭南古医籍已有影印或点校本面世,但相当零散。近年“岭南中医药文库”丛书影印了50种岭南医籍,是较系统的一次出版工程,为岭南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各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便利。不过,“原汁原味”的影印本有利也有弊,因为古籍可能存在版本异同、刊印错讹等种种情况,会阻碍读者对原书内容的准确理解。这就需要进行认真的文献校注与整理工作。

由于岭南医籍文献众多,而文献整理又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难以一蹴而就,因此,我们组织编撰这套“岭南珍本古医籍校注与研究丛书”,精选有较高学术价值,过去未经整理面世,或虽曾出版但当前有新研究进展的古医籍,进行系统的校注与研究,分批出版。在国家出版基金和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支持下,2018年出版了第一辑四种医籍,分别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何梦瑶的《医碥》、潘名熊的《叶案括要》(附《评琴书屋医略》)和黎天祐的《伤寒论崇正编》,这些医籍均经过较全面的版本校对和文字校注,简体横排,以便于读者参考使用。

此次出版的第二辑,以“岭南伤寒”为主题。有关岭南伤寒,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卷十九》和上一辑中黎天祐的《伤寒论崇正编》都是比较知名的著作,并已有校注本行世,故未纳入此辑。此次纳入的6种,都未经整理出版,包括何梦瑶的《伤寒论近言》、郭元峰的《伤寒论》(与《脉如》合集)、麦乃求的《伤寒法眼》、陈焕堂的《仲景归真》和何德藻的《拾慧集》。通过此辑的校注研究与出版,古代岭南伤寒学研究的全貌基本上已被较完整地呈现出来,可供读者在理论和临床上作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2023年8月 PPENN2cz9UN0wXdoydWRCdIIL7wUJiRg0i2rVK4vaVEB75zOnnKEzSQDlHzRnX3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