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经·热病论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 指传经热证言。 皆伤寒之类也。 中、传经,寒热虽殊,要皆外感于寒而病者也。但病名“伤寒”,似单指 直中寒证言,而热与寒不同类,恐人疑传经热证,无与于伤寒,故特明之 曰“皆伤寒之类”。 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岐伯对曰:巨阳者, 即太阳。 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 风府,穴名,在脑后发际上一寸,督脉经穴。太阳脉夹 督脉而行,交巅络脑,与督脉会于睛明,则必有相连风府之处矣。 故为诸阳主气也。 犹云为阳明、少阳纲领,此明太阳居表,风寒从此而入。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经气被表寒所郁而热也。 热虽甚不死, 以病 只在经也。 其两感于寒而病者, 谓病热也。 必不免于死。 详下文。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其脉交巅,络脑,下项,循肩,挟脊,抵腰,为风寒所 滞,故强痛。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 而鼻干, 此经病。 不得卧也。 此腑病,《经》曰:胃不和则 卧不安。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以上皆伤寒而病热之证,由表传里,渐次如此,所谓“传经热证” 也。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 观此可知“传足不传手”之说 大谬矣。 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此应“其死皆以六七日之 间”句。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 少阴脉络肺,肺病得泄,阴阳气得复,故上通而嚏。 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 热气尽除也。 病日已矣。 应“其愈皆以十日以上”句。按:诸经证七日后始得递罢,是七日以前, 三阴三阳皆病可知也。上言“死”,此言“愈”者,以非两感重证,或病 只在经,未及脏腑,故愈耳。所谓或“愈”或“死”,不必如两感之“必 死”也。“其不两感”句,犹云其非死证者。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 该腑脉说。 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所谓在表宜汗,在里宜下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如何?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 太阳。 口干而烦满 少阴 。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 太阴。 身热不欲食,谵语 阳明 ;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 少阳。 囊缩而厥 厥阴 。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 卫不行, 三日之内,已如 是矣。 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 三日已不知人,又三日, 合六日。 其气乃尽,故死矣。 言胃气未遽绝,虽病至不知人,而必待 气尽乃死也。此亦应“其死当以六七日”句。两感三日遍六经,较六日遍 者为速一倍,则其暴可知。然二症者皆推到脏腑受伤乃死,然则病只在经 者不死可知矣。但六经俱病,鲜有脏腑不病者,故寻常伤寒,则言或愈或 死,两感暴速,则言必死耳。后人不明此义,不分在经在脏,概云两感不 救,误矣。再按:两感为倍速之病,则凡势骤而暴者皆可危,不必泥定表 里两经齐病之说。读古人书须得其言外之意,毋胶柱而鼓瑟也。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此叔和《序例》“冬月伤寒,至春夏乃发者名温暑”之粉本也,有辨,见 叔和《序例》中。 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言当任汗之自出,不当止之 也。盖暑病多汗,暑邪随汗泄,岂可止之而闭邪在里乎? k9eN9v5jVOfaB9Qs5hxK4KkGMNM0xl5spr1KrJjLkhzuhQSTzcSF818sHWktuvw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