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伤寒论近言》校注说明

一、版本考察与选择

《伤寒论近言》全本收藏于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为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年)乐只堂刻本。《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该本被著录为清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年)刻本,而该书牌记则刻有“乾隆己卯年镌”。另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河南省图书馆藏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南海何氏刻《乐只堂医书汇函》本,但据查实已不存。乐只堂刻本为目前唯一公开可见之《伤寒论近言》全本,故以之为底本,下文简称“乐本”。

本次整理,选定《中医杂志》连载之《伤寒论近言》残本为主校本。《中医杂志》是民国时期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早期校刊,在1926年至1928年间不定期出版,共出版6期。1927年3月《中医杂志》第三期第1~6页刊载《伤寒论近言》部分内容,并于正文之前加按语:“报之先生为吾粤名儒,学术行谊详载志乘。惟阮《通志》叙先生医学著述未列《伤寒论近言》,可见当日已鲜流传。嗣闻版毁于火,传本更希。兹从卢朋著君藏本录出,庶先哲微言,不至湮没云尔。南海廖景曾谨识。”1927年8月《中医杂志》第四期第1~16页《伤寒论近言·续》、1927年12月《中医杂志》第五期第1~14页《伤寒论近言·再续》、1928年11月《中医杂志》第六期第1~13页《伤寒论近言·三续》,连载4期之《伤寒论近言》内容包括“提纲”“王叔和序例”“附论温暑温疫”及“太阳篇”部分内容。该版本为目前除乐本之外唯一公开可见之《伤寒论近言》版本,故以之为主校本,下文简称“廖本”。

本次整理,选定参校本为宋赵开美本《仲景全书》本《伤寒论》,下文简称“赵本”。他校本主要为《黄帝内经》,选用版本为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33册,简称“四库本”。

二、校注说明

在整理过程中,严格按照古籍整理原则进行,具体校注体例如下:

1.本次点校整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古籍整理规范》(ZYYXH/T362~371—2012)实行。全书统一使用规范字横排,并以现代标点符号对原书进行标点。底本中表示方位的“右”统一改为“上”,不出校记。

2.校勘采用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等方法。底本与校本互异,若显系底本有讹、脱、衍、倒者,予以改动,并出校记;底本与校本互异,二者文义均通者,原文不作改动,并出校记;底本与校本虽然一致,但按文义确有讹、脱、衍、倒者,予以改动,并出校记;疑有讹、脱、衍、倒者,原文不作改动,出校存疑。底本与样本虚词互异,如无关宏旨者不改。

3.底本中的繁体字、古字、异体字、俗写字,统一参照《通用规范汉字表》,以规范字律齐,不出校记。如晹与暍、踡与蜷、憟与栗,摶与抟等,均以后者律之。对于底本中通假字保持原貌,于首见处出注说明。

4.书中同一字多次校改者,在首见处出校记,余者不出校记。凡底本中字形属一般笔画之误的,径改,不出校记。

5.底本中小字夹注,现仍以小一号字楷体排版、标点。方药单独成段,中药剂量、炮制等附注以小字置于药名下。

6.书中药名如为异体字、俗写字则统一改为规范正体;如为异名(非用字原因),则不改,出注。

7.书中古奥、费解、生僻及某些歧义或异读的字词、方言词,出注说明其义,并作注音,注音采用汉语拼音加汉字直音形式。 UMTk4bjWQHQc3DjrvN2iLSkcfAt/GRZmXneIsw+auBoLN2wjJ9Wn6fBep3UYsR0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