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叔和序例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正气”对下“异气”言,为通篇眼 目。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热极,重于温也。 喻嘉言驳之云:《经》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矣,未尝言夏必 病暑也。暑自是夏月正病,乌有冬时伏寒,至春不发,至夏始发之理乎? 程郊倩则曰:《经》云“冬伤于寒”,“寒”字指肾言。肾于时为冬,于 气为寒,冬伤于寒,犹言伤肾也。故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因其 人纵欲伤精,阴虚火炎,故至春夏而发为温热之病。叔和错认,以为外伤 风寒,谬矣!按:叔和此说,实本《内经·热病论》言“凡病伤寒而成温 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数句及《温疟论》来。予细玩 《热病论》,“伤寒”字未尝确指冬月言,或是说春夏感于风寒,则病名 温暑,叔和援据不的,亦未可定。而《温疟论》则明云:“温疟得之冬, 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中,至春则 阳气大发,邪不能自出,因遇大暑, 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 气先从内出之外也。”则叔和之说,固有所本,而喻、程二家之弹驳,叔 和不任受矣。但予于此,终有疑焉。盖人身元气壮实,邪不能入,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使虚在火而寒耶 ,则寒邪深入骨髓,当为直中矣!岂能 安然待至春夏而后发也?使虚在水而热耶,则寒热不同气,势必拒击,安 能耦居无猜,历春而至夏也?内藏者为寒邪矣,不识久藏骨肉中,依然不 改寒耶?则其发也,仍是寒病,不应变为温热也。如以为随时合而变耶, 则沉阴冱寒,忽转温热,正是阳回佳兆,又何病之云也?又不识其发于春 夏也,为藏之久而自发,无待于外耶?则《温疟论》固谓“邪不能自出” 也。如必待感于温暑之气而后发,则二气自能为病,安知非感温气者自病 温,感热气者自病热,而何必种根伏蒂于冬寒也?且春夏之病,必推原于 冬,则冬之伤寒,亦当推原于夏秋矣。遥遥华胄,何处寻宗问祖乎?叔和 亦云“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又何必为之推原也?春气发动, 尚不能出,不识藏之许久,亦有作动时耶?既无明言,则是未尝为害也。 及至暑令,随汗而泄,则贼已离家,所为害者,自是暑热之气,于伏寒 无涉,夫何关于轻重,而必复为之追论也!窃意《内经》未必出于岐黄, 大抵后人穿 凿附会者多。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欲奉孟子以为断也。 或曰:中蛊毒者,毒重则发速,轻则发迟,以此推之,寒邪遍伤周身,则 当时郁热,只伤一处,则郁久乃发可知矣。子何疑之乎?曰:如果久郁成 热,则虽不感温暑,亦必自发,而必谓发因温暑,何耶?且春自有温病, 夏自有暑病,而必谓种根于冬寒,反将二时正气为病抹煞,亦无谓矣。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以上言冬时正气为病,不论当时即病,过时乃病,皆为正气所伤, 盖发之时虽不同,而冬伤于寒则同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太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对上正气为病言,此则异气为病也。正气病,惟触冒 者乃受之;异气为病,则人率受之矣。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九月霜降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至夏大热,至秋便凉。 以上明四时正气如此。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 互风寒言。 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此是冬时正气为病。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 此是冬时异气为病。 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指下文温疟四症。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外。 原文无“外” 字,从《准绳》 增入。 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此亦正气为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此亦异气 为病,就春夏言。 三月四月,或有伤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 此申春夏异气为病,轻重如此,与上冬时异气亦有 轻重,为治不同,对锁作章法。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此又明四时之气 虽正,亦有至之迟速不一,与太过不及之别,虽不若冬温夏寒之怪异, 而亦足以为病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言正气之代嬗有序 有渐也,忿发怒号以风言。 是以冬至之 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 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 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二者交代,故曰合。 春秋二分,阴阳离也。 阳盛阴退,阴盛阳退,故曰离。 阴阳交易,人变病焉。 交易,犹 云错乱。 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 审明之? 此段应上文“触冒伤寒,毒留肌肤,至春发为温病”一段。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 ,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此段 明所以采辑《伤寒论》,又示人当更审《内 经》所言,以为活法也。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 传经热邪,脉未必细,而举细为言者,细犹为 热,则大可知。 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者,可下而已。 喻云:入腑、未入腑,少变《内经》入脏原文,甚精。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营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 三阴三阳数句, 《内经》本就逐日单传者言。叔和移缀两感下,以与“热虽甚不死”句相 妨,与“两感必死”句相符也。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 更不” 当作“不更”,言不再传也。再传说见《太阳篇》末条。 不加异气者, 异气谓冬温也。 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此详伤寒症候,皆《内经》原文参入脉法,亦大概耳,当于论中详 求,不可泥。 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危。 病久脉陷,邪 盛正衰也。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 此节,与上冬温节相应,“更感异气”,谓冬月感寒时兼感非节之冬温 也。他病指下温疟四症言。坏症,仲景论中只有两条,亦不立治法,此不 知何指。 若脉阴阳俱盛, 恐即仲景所谓伤寒浮紧。 重感于寒者, 言冬 月伤寒,兼伤冬温,伏藏至春,重感于时行之寒也。 变为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 即仲景所谓中风浮缓也。 更遇 于风, 冬中风,兼 感冬温,至春又伤风。 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 冬伤寒 而兼感冬温,至春发为热病也。 更遇温热, 至春发时又感热。 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 冬伤寒兼冬温, 而春发病温也。温为春气,弦为春脉,故扭合为言耳。 更遇温气, 至春 发时,更感于温。 变为温疫。 按:伏寒变为温暑之说,前已驳正。则温 自是春令之病,风温即春温,风木为春气,故又名风温耳。温疟,则温病之 往来寒热如疟者,如伤寒之有少阳症也。温毒,亦即温病之甚者。温疫,又 天行之厉气。皆与冬伤于寒无涉。另有说,附本篇后。 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法。 如法,言应如法也,详下文。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锢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浅赘,可删。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 内不实也。 犹生寒热, 表症尚在也。 则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夫阳盛 犹言热盛于里也。 阴虚, 热盛则伤阴液也。 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 表阳虚而风寒之阴邪中之。 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夫如是,则神丹 是当时表药。 安可以误发?甘遂 当时下药。 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即上“内热盛,汗之则死”之说。 承气入胃,阴盛乃亡。 即上“热未入里,下之则死”之说。曰“则 死”“则毙”“则亡”,甚言之以垂戒也! 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 表急先解表,里急先攻里也。 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 举措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乐,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 身,夫何远之有焉?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进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病重者,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若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 ,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也。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

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

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疏乍数者死。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此以前是伤寒热病症候也。 iKbVT6BmyFAHG4KXYKxjpfQ7B5Ph9qJcypcxfXX2euT8btZZC1bgrchLQtWPl0n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