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医案举隅

【医案1】健脾化痰治眩晕案

患者邝某某,男,77岁,退休工人,佛山禅城人,因“反复头晕1个月余”前来治疗。患者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曾在外院治疗,诊断为后循环缺血,予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敏使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等治疗,症状无好转。脑血管彩超:颈动脉硬化。头颅CT未见异常。有高血压病史10多年,长期服用降压药,否认糖尿病病史。

2015年6月4日初诊: 患者头昏重,头脑不清醒,困倦乏力,无视物旋转,无呕吐、耳鸣,纳呆,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体格检查:神志清,对答合理,表情忧虑,查体合作,心肺听诊无特殊。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肋下肝脾未触及,肠鸣音存。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望其面色淡黄,舌淡红,苔白腻,闻其语声低怯,诊其脉弦细。

中医诊断: 眩晕病(脾虚湿浊)。

西医诊断: 头晕查因;高血压病;颈动脉硬化。

治法: 益气健脾、化痰息风。

处方: 苓桂术甘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桂枝15g,白术15g,炙甘草10g,茯苓30g,制陈皮10g,天麻15g,泽泻10g,葛根45g,牡蛎(先煎)30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5年6月11日二诊: 患者服药后头脑轻松,头微昏,无头重,困倦乏力减轻,胃纳好转,大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细。证属脾虚湿浊,治宜益气健脾、化痰息风。上方去牡蛎,加党参15g,共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5年6月21日三诊: 患者自觉已无头昏、头重,容易疲劳,胃纳尚好,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润,脉弦细。证属脾气虚,治宜益气健脾。

处方: 外台茯苓饮加减。茯苓30g,党参20g,白术20g,枳壳15g,生姜40g,橘皮15g,天麻15g,桔梗5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 患者年老体虚,脾胃不足,运化失健,津液聚而为痰湿,痰浊上蒙,清窍不利,故头昏、头重;痰湿困脾,四肢肌肉失其濡养,故困倦乏力;湿困脾胃,脾运失司,故纳呆、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是脾虚湿浊之象。《丹溪心法》谓“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故本案以益气健脾、化痰息风为法,用苓桂术甘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而获效。

【医案2】体位性低血压案

患者黄某某,女,43岁,农民工,广西兴业人,因“头晕半年”就诊。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曾在当地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好转。既往有腔隙性脑梗死史。

2014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站立及走路时头晕,为非旋转性,坐位及平卧时头晕即止,无视物旋转,无头痛、呕吐、耳鸣,无肢体震颤,容易疲劳,不能做家务,精神疲倦,面色萎黄,口淡,胃纳较差,大便调,小便通畅。体格检查:坐位血压135/90mmHg,立位血压110/70mmHg,神志清,查体合作。右侧鼻唇沟稍浅,余脑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肌力5级,指鼻试验准确,双侧跟-膝-胫试验准确,双侧快复轮替试验灵活,左侧腹壁反射稍减弱,双侧肢体针刺觉对称、无减退,病理征未引出。望其形体适中,舌质淡,苔白,闻其语低怯,诊其脉沉细。头颅CT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 眩晕病(脾胃气虚)。

西医诊断: 体位性低血压。

治法: 益气补中,升清降浊。

处方: 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45g,桂枝15g,党参30g,当归10g,白术15g,炙甘草5g,陈皮3g,制附子(先煎)10g,干姜15g,益智仁15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4年3月25日二诊: 患者服药后精神较前好转,疲劳感减轻,仍有头晕,活动后加重,面色萎黄,纳谷不香,大便通畅,小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证属脾肾两虚,治宜健脾温肾,升清降浊。上方去陈皮、益智仁、干姜,加鹿角霜20g、升麻10g、熟地黄20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4年4月1日三诊: 患者服药后头晕好转,能从事轻度体力劳动,困倦,面色萎黄,胃纳好转,无口干苦,便溏,小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证属脾肾两虚,治宜健脾温肾,降浊化湿。上方去熟地黄,加干姜20g、茯苓15g。共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4年4月15日四诊: 患者服药后头晕明显好转,能一次从事轻度体力劳动2小时,胃纳好转,无口干苦,大便成形,小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证属脾肾两虚,治宜温补脾肾。上方去干姜、茯苓,加熟地黄20g、炮姜20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 《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劳倦内伤,脾胃受损,清阳不升,上窍失其充养,故见头晕;动则耗气,清阳更显不足,故头晕加重;休息及平卧则清阳得短暂充养,故头晕缓解;脾胃气虚,运化失健,故纳差、口淡;气血生化泛源,故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是脾胃气虚之象。治以益气补中,升清降浊,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而获效。

【医案3】后循环缺血案

患者刘某某,女,51岁,退休工人,佛山禅城人,因“突发头晕1天”就诊。患者于2012年9月1日早上起床时突发头晕,呈旋转性,站立不稳,摔倒在地,致头部流血,当时无意识障碍,无头痛、耳鸣、耳聋、呕吐,无肢体抽搐及二便失禁,自行处理伤口后就诊,头颅CT见左额顶部头皮血肿,左顶部少许头皮小缺损,深达颅骨,急诊予清创缝合后收入院进一步治疗。

2012年9月1日初诊: 患者头晕,呈旋转性,无头痛、呕吐,口干苦,胃纳较差,大便稍硬,小便微黄。望其精神疲倦,形体偏瘦,面色稍苍白,闻其语声响亮,舌边红,苔黄白稍干,诊其脉弦细。

体格检查: 体温36.8℃,脉搏11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4/78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表情自如,神志清,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左额顶部见一长约6cm挫裂伤口,深达颅骨,边缘整齐,见少许活动性出血,清洁度差,周围皮肤见较多血迹。胸廓对称无畸形、无局部膨隆或凹陷,无压痛。呼吸平稳,节律规则。双侧呼吸对称,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前区无震颤,无心包摩擦感。心浊音界不大,心率112次/分,律齐,未闻及早搏,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腹部未扪及包块。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白细胞总数11.35×10 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3%,红细胞沉降率30mm/h;葡萄糖6.18mmol/L,甘油三酯2.39mmol/L。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糖耐量试验、糖尿病二项未见明显异常。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节律减弱。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胸部X线片:心肺膈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MRA:颅脑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轻度动脉硬化;右侧椎动脉V1段轻度迂曲,不除外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能。头颈动脉CTA:①右侧椎动脉稍细小,起始段轻度扭曲;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未见异常;颅内诸动脉的主干未见异常,两侧后交通动脉未见显示。②颅脑CT增强扫描脑实质及脑膜未见异常强化。

中医诊断: 眩晕病(肝阳上亢)。

西医诊断: 后循环缺血。

治法: 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处方: 天麻钩藤饮加减。钩藤15g,天麻15g,茯苓30g,首乌藤30g,桑寄生30g,女贞子15g,杜仲15g,川牛膝15g,黄芩10g,栀子10g,石决明(先煎)30g,生地黄20g。共4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2年9月4日二诊: 患者服药后头晕减轻,无视物旋转,走路有飘浮感,无头痛,胃纳好转,口微干,无口苦,二便正常,舌红,苔白干,脉弦细。证属肝阳上亢,治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上方去黄芩,加白芍15g。共5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2年9月9日三诊: 患者服药后头晕明显减轻,走路仍有飘浮感,无耳鸣、头痛,胃纳可,口微干,无多饮,无口苦,二便正常,舌红,苔白稍干,脉弦细。证属肝阳上亢,肝肾不足,治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处方: 龙骨20g,牡蛎(先煎)20g,石决明(先煎)30g,麦冬15g,北沙参20g,天麻15g,白芍15g,肉桂(焗服)3g,怀牛膝20g,砂仁(后下)10g。共5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2年9月14日四诊: 患者精神好,无头晕,走路无飘浮感,胃纳正常,二便通畅,舌红,苔白,脉弦细。症状消失,予六味地黄丸,每次6g,早晚各1次,服1个月以善其后。

【按】 眩晕(后循环缺血)乃肝阴不足,肝阳上亢,风升火动所致。患者素体阳盛,肾阴亏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肝阳上亢,上扰清空,故眩晕,走路不稳;肝胆火旺,故口干苦;木旺乘土,脾胃运化失健,故胃纳不好;舌边红,苔黄白稍干,脉弦细为肝阳上亢之故。此时宜滋肝肾之阴以制上炎之肝火,重镇潜阳以摄上浮之肝阳,以滋养肝肾、平肝潜阳之天麻钩藤饮化裁而愈。

眩晕多由情志、饮食所伤,以及失血、外伤、劳倦过度所致。其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及痰火、瘀血上犯清窍所致,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多属本虚证或本虚标实之证。实证有肝阳上亢、痰浊上蒙、瘀血阻窍,虚证有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各证候之间又常可出现转化,或不同证候相兼出现,如肝阳上亢可兼肝肾阴虚,气血亏虚可夹痰浊中阻,血虚可兼肝阳上亢等证。针对本病各证候的不同,治疗可根据标本缓急分别治疗,以平肝、息风、潜阳、清火、化痰、化瘀等法治其标,以补益气血、补肾填精等法治其本。

(哈筱君) UhOHJtw/BC/wK4uvSZsF5YbZIteMKIpwcvNH/S0Eze0ZNj2gzlpnz1gDiYzENS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