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为“眩冒”。《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提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均认为眩晕以虚为主。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宋代以后,对眩晕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严用和在《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首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元代朱丹溪强调“无痰不作眩”,《丹溪心法·头眩》记载:“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明代张介宾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虞抟《医学正传·眩运》认为“眩运者,中风之渐也”,指出本病与中风(脑卒中)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龚廷贤的《寿世保元·眩晕》对眩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并用半夏白术汤、补中益气汤等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突显,眩晕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有报道表明,有20%~30%的人会受到该病困扰,其年患病率在5%左右,且有较高的复发率,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昏迷、中风等严重情况发生,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
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为情志内伤、饮食劳倦及病后体虚,导致气血肾精亏虚,脑髓失养,或肝阳痰火上逆,扰动清窍。
西医学中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梅尼埃病、神经衰弱、脑外伤后遗症等,临床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章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