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概述

中风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有“大厥”“薄厥”“偏枯”“喑痱”之谓,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相似,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症状多端,与风“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称其为“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故又名“卒中”。中风者常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等症状。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有半身不遂及口眼㖞斜等症状。

中风的发生主要因内伤积损、情志过极、饮食不节、体态肥盛等,引起虚气留滞,或肝阳暴亢,或痰热内生,或气虚痰湿,造成内风旋动,气血逆乱,横窜经脉,直冲犯脑,导致血瘀脑脉或血溢脉外而发病。

中风的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有研究表明,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阴虚风动证为古今中风的高发证型。如《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半身不遂候》云:“中风半身不遂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除此之外,肝风夹痰,上扰清窍,气血逆乱,脑脉痹阻,经络不畅,导致风痰阻络,是中风发病的另一重要因素。阴虚阳亢,风火痰瘀相互为患,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同样易致中风。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中风之发生,病机虽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本病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扇,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中风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息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证和脱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兼用。 cX7H07d32zYmR0DP6s3oeIikh73zpGibTKzqmjkuHve2EvFYQdaHi8Hu0nSn+v9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