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连续22年对广东省李种质资源开展系列研究表明,广东原产的本土品种共有26个,按果皮果肉的颜色分为红皮红肉类、红皮黄肉类和绿黄皮白黄肉类三大类。
它们基本属于三华李类,约占广东省李栽培面积的80%。仅个别品种不属于三华李类,但资源极少。
三华李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著名的品种群,在广东、广西的栽培面积中占75%左右,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也有6 700公顷以上的引种栽培。三华李原产广东省翁源县龙仙镇三华村一带,从明朝嘉靖年间开始种植,有近500年栽培历史,享有很高声誉,有“岭南夏令果王”的称号。由于其品质佳和适合华南地区气候,逐步扩展到我国整个南亚热带地区。三华李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品种群体,变异较丰富,不断有新的品种培育成功。
均为华南农业大学选育,有华蜜大蜜李(2009年2月审定)、白脆鸡麻李(2009年2月审定)、瑶山李(2014年1月审定)、云开1号三华李(2015年3月审定)、兴华三华李(2019年6月审定)。
从化三华李、红线李(产地韶关)、大蜜李、小蜜李、鸡麻李、硬枝李(或称腌制李、胭脂李)。
猪血李(产地信宜)等。
三华李类品种的共同特点:树势强健,萌芽率高,成枝力强。果实椭圆形,腹缝线浅而明显,充分成熟后果皮底色为红色、有许多黄色小斑点、果粉较多,单果重20~60克。果肉红色,纤维少,汁多,酸甜爽口,有香气。2月初开花,花期约20天。果实成熟期在6月中下旬,果实发育期约135天,在广东属中晚熟品种。抗病性强,高产稳产,是典型的南亚热带中国李品种。适合年平均温度19~21℃的地区,不耐寒,在南岭以北(年平均温度低于19℃)地区花期0℃以下会产生冻害;需冷量在200~600小时(7.2℃以下的累计时间),在北回归线以南海拔300米以下的地区成花较差、开花混乱。
有11个品种,约占广东省李栽培面积的15%。该类品种按成熟期可分为三小类。
早食李(又称三月李、铜盘早李)、四月李(又称铜盘晚李)、串珠李、珍珠李(产地信宜)等,共同特点是果小、早熟(4月中旬—5月上旬成熟)。它们需冷量要求较低,在北回归线以南低海拔地区都可栽培,中国海南、越南等热带地区可引种栽培。
野生李(产地乳源)、红串李(产地乳源)、学佬李(产地兴宁)、慢鸡心(产地饶平)、红鸡心(产地饶平)、鸡心李(产地饶平)等。
大红李(产地普宁)。
以上11个品种中,栽培面积最大的早食李,总面积有9 000公顷,约占全省栽培面积的15%。其他品种呈零星栽培,面积一般在0131~30公顷。
有7个品种,约占广东省李栽培面积的5%。
岭溪李(2014年1月审定)。
大黄李(产地乳源)、黄串李(产地乳源)、黄沙李(产地东源)、竹丝李(也称南华李、含正竹丝、水竹丝,产地韶关)、柰李(产地韶关)、青李(产地普宁)等。
绿黄皮白黄肉类品种成熟期都在6月下旬—7月中旬。其中柰李在粤北山区栽培面积约3 000公顷,而以竹丝李、岭溪李品质好,但果皮薄,易裂果。
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先后引种了30个以上外省和外国(日本、美国和欧洲)品种,主要种植在粤北山区。由于受气候差异的影响,早衰现象严重,基本没有能保留5年以上的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