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生产栽培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李产区,面积、产量分别约占全世界的60%和50%。我国的主栽种类为中国李( Prunus salicina Lindl.),已有3 000多年栽培历史。

据中国园艺学会李杏分会统计,我国目前李栽培面积约有42万公顷、年产量约220万吨。其中产业规模最大的是广东,现有栽培面积约7.6万公顷,年产量约80万吨;其次分别是广西、福建、河北、辽宁、贵州、重庆、四川等。

李的适应性强,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据考察,我国李的主栽种(中国李),实际栽培的北界纬度为富锦(47°15′)—鹤岗(47°20′)—伊春(47°40′)—海伦(47°26′)—依安(47°50′)—齐齐哈尔(47°20′)—林东(44°)—临河(41°)—哈密(42°50′)—奎屯(44°35′)—塔城(46°45′)。我国李树经济栽培的南界实际上与当地的冬季温度、品种及海拔等有关。在广东,三月李、串珠李等需冷量低的早熟品种在冬季无7.2℃以下低温的地区也能正常开花结实,其适宜的经济栽培地理界限大致是茂名市云开山脉南麓(22°11′)—广州黄埔区(23°02′)—惠州博罗县(23°03′)和惠东县(22°32′)—汕尾海丰县(22°37′);而三华李类品种则须在冬季有7.2℃以下低温200小时以上的地区才能正常开花结实,因此,在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栽培三华李,须选择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区。在珠三角及粤西的低海拔地区种植李树时,其生长、开花、结果、休眠等物候期紊乱,生长势较弱,产量低,品质差,寿命短,没有经济栽培价值。据多年观察,在广州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李园,遇暖冬(≤7.2℃时间在50小时以下)时,只有三月李能正常开花,其他品种都因出现成花逆转而不开花。一般认为,从10℃积温7 000℃等值线至上述北界之间,为我国李树适宜栽植地区,具体产区为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山西、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贵州、重庆、四川、广东、广西、福建、辽宁、黑龙江等。

(一)栽培面积

2000年以后,广东省成规模的李园面积一直保持在6万公顷左右,位居全国之首,栽培面积仅位于荔枝、龙眼、柑橘和香蕉之后。加上零星栽培而未统计在内的散生树,目前广东全省三华李总栽培面积约7.6万公顷,仅信宜的三华李栽培面积就有1.7万公顷。

2021年,广东省规模化的李园面积5.565万公顷(《2022广东农村统计年鉴》)。据广东省统计局统计,1992年,规模化的李园面积(下同)为2.574万公顷,其后受益于政府的扶贫开发和绿化荒山政策的支持,政府免费提供苗木,使全省李栽培面积不断增加,2002年达5.888万公顷,2005年更是达6.17万公顷。随着全省绿化工作的完成和扶贫政策的调整,从“十一五”(即2006年)开始,面积逐渐趋于稳定,原有的少量低产果园(主要是早熟品种)被淘汰,面积略有下降,但果园质量在不断提高,结构更加合理,2012年,规模化李园总面积5.476万公顷(图1-1)。

信宜市钱排镇是广东省三华李栽培面积最大的镇,2021年,三华李种植面积0.7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88%,2012年6月17日,一颗重102克的极品“银妃”三华李曾拍出19.8万元人民币。全镇有90%的农户种植三华李,种植三华李的人均纯收入占农民总纯收入的75%,三华李产业已成为该镇经济发展的一项主导产业。

图1-1 1992—2012年广东省规模化李园面积和总产量的变化

2021年全省统计规模化李园面积和总产量比2012年都有所增加(表1-1、图1-2)。李园面积前5位地级市分别是茂名、韶关、河源、梅州、广州。规模化李园面积最大的是信宜(20 366公顷),面积超过1 200公顷的有紫金(3 195公顷)、乐昌(2 598公顷)、从化(2 457公顷)、新丰(2 091公顷)、龙川(1 534公顷)、南雄(1 485公顷)、连平(1 370公顷)、梅县(1 643公顷)、阳春(1 258公顷)、始兴(1 244公顷)。

表1-1 广东省各地市规模化李园面积和总产量明细

续表

(二)产量

2021年广东省李总产量80.631 1万吨(《2022广东农村统计年鉴》)。近30年,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呈稳步上升趋势(图1-2),居全国首位。

图1-2 广东省李历年产量变化情况(1992—2021)

李开花早,花期遇霜冻才会减产甚至绝收,但除粤北个别山区外,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一般不会出现花期霜害,这也是广东李高产的直接原因。

据《广东农村统计年鉴》,1992年,广东省李产量为8.32万吨,其后产量大幅度上升,1999年突破20万吨(达22.39万吨),2003年突破30万吨(达31.32万吨),2005年突破40万吨(达42.29万吨),2012年突破50万吨,2018年已突破70万吨,2022年为82万吨。

(三)树龄结构

在一般管理条件下,在华南地区李嫁接树(桃砧)寿命在35年左右,管理水平高的李树寿命可达40年。目前,广东省李幼树(1~5年生)、盛果期李树(6~30年生)、衰老期树(大于30年生)所占比例分别是10%、80%、10%,树龄结构基本合理,每年新植的果园和淘汰的老果园面积基本相当,使全省李栽培面积基本稳定。

(四)主要分布区域

虽然广东21个地级市都有李栽培,但李品种的成花要求一定的需冷量,成规模的经济栽培区主要还是集中在北回归线以北和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粤西云雾山脉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山区(图1-3)。

图1-3 广东李中心产区、本土品种起源中心和经济栽培区分布

各地级市李园面积在全省李园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见图1-4。其中,茂名、韶关、河源和梅州分别占36.75%、16.26%、13.41%和10.59%,4市合计占全省李园栽培面积77.01%。

广东省李栽培中心区主要有3个(图1-3)。

(1)粤北栽培中心:新丰、乐昌、从化、连平、连州、南雄、乳源、翁源等。

(2)粤东栽培中心:紫金、梅县、龙川、东源、平远、兴宁、和平等。

(3)粤西栽培中心:信宜和阳春。

广东本土的李地方品种原产中心有3个(图1-3)。

(1)位于南岭山脉(包括滑石山、瑶山、大东山等)的原产中心,是三华李类、竹丝李(南华李)类、红线李、大黄李、黄串李、红串李等农家品种的原产地,资源丰富,仍有上百年的农家品种实生老树,以及半野生和野生类型。

(2)位于罗浮山南麓的原产中心,是三月李(又称早食李、早李)、串珠李、四月李等耐热品种的原产地,这些品种的特点为需冷量低、早熟、果小。

(3)位于莲花山脉的原产中心,是铜盘早李(又称三月李,产地丰顺)、铜盘晚李(又称四月李,产地丰顺)、慢鸡心(产地饶平)、红鸡心(产地饶平)、鸡心李(产地饶平)、大红李(产地普宁)、柰李(产地平远、梅县、普宁等)等的原产地,品种较多,但每个品种的栽培面积都很小,防止资源消失是当务之急。

图1-4 广东各地级市李栽培面积在全省李总栽培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DRNONR8c3WtlwI/Fu0Sax0V7V4wCYq1023sbgBnQ8y2BVTJ9vCR7wqgyofmODrp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