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茂名特色南药

化橘红

地方用名 毛橘红、七爪橘红、五爪橘红。
别  名 化红。
来  源 芸香科植物化州柚 1 Citrus grandis ‘Tomentosa’的干燥幼果 或未成熟、近成熟的外果皮。拉丁学名中栽培变种种加词‘Tomentosa’意指“具柔毛的”,习称“毛橘红”。

历史沿革 茂名的化橘红,始种于梁朝,至今已有约1 500年的历史,经过南北朝、隋、唐、宋、元的发展,于明朝永乐年间被定为朝廷贡品。古代橘红药材分为橘类橘红和柚类橘红2种。东汉及以前,橘柚并用,以皮入药;晋、南北朝至唐朝橘柚明显区分,橘皮的使用方法为取陈者,“汤浸去瓤”,即以橘的外层果皮入药,并且认为“柚子皮乃可服,而不复入药”,即柚皮可食用,但不作药用。宋朝至元朝仅用橘,不用柚,去白瓤后入药,称橘红。明朝时期橘与柚在本草中分条目列出。

化橘红最早记载于明朝万历年间《高州府志》“物产”部分中的“化州橘红唯化州独有”。明朝各本草均以广东为橘红的道地产地,其来源既有橘,又有化州柚。化橘红入药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广东通志》,其中,“卷二十二物产”中高州府(化州当时属高州府)药之属内收载有“橘红”。

“化橘红”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明朝《普济方》“阿胶饮子”方中有一味药“化橘红”。关于地方志中化州橘红的记载,除大量见于《化州志》外,在《高州府志》《广东通志》中也有记载,甚至在广西《陆川县志》中也有记载并指出陆川之“橘红种与化县橘红同,功力则稍逊”。乾隆十三年(1748年)《化州志》“物产”中记载“惟橘红最为佳品,其种二有红白瓤之分,即柚也。岐黄家用以利气化痰,功倍他药”。光绪十六年(1890年)《化州志》“物产”中记载“(化橘红)其实非橘,皮厚肉酸,不中食。其皮厘为五片七片,不可成双。治痰症如神,每片真者可值一金……化州橘红赝者多而真者难得,今广东柑橘橙柚之皮皆充”。

《中国药典》对橘红药材的收录也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沿革。1963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橘红”,其植物基源包括柚、化州柚和柑橘,药用部位为外层果皮。1977年版收录的“橘红”,其植物基源包括柚和化州柚,药用部位为未成熟外层果皮,而未收录橘类橘红。1985年起,《中国药典》将橘类橘红和柚类橘红分列,橘类橘红以“橘红”收录,植物基源为橘及其栽培变种,药用部位为外层果皮;柚类橘红以“化橘红”收录,植物基源为化州柚或柚,药用部位为未成熟或近成熟外层果皮。

分布采收 化州全境均有种植,地理标志核定范围为:化州市河西街道、石湾街道、新安镇、官桥镇、中垌镇、丽岗镇、林尘镇、江湖镇、合江镇、那务镇、平定镇、文楼镇、播扬镇、宝圩镇。

化橘红片(皮): 化橘红鲜果经沸水烫漂后烘干或高温(80~90℃)烘断青变软,再用切刀在化橘红果顶端开刀,往下行半径切至3/4收刀,共切5刀或7刀,削去果内瓤,烘干或压制而成;呈对称的七角或展平的五角星状,单片呈柳叶形;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脉络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内侧稍柔而有弹性;气芳香,味苦、微辛。现代有将果皮干燥后切成丝的加工方法。

化橘红胎(珠): 春末夏初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杀青,干燥;或杀青后压制成圆柱形,干燥。本品呈近球形、圆柱形、半球形、1/4球形或类圆片状,直径不超过4.5 cm;表面黄绿色至墨绿色或棕褐色,密布茸毛,有皱纹及小油室;中果皮黄白色至黄棕色,有脉络纹;完整者可见先端有花柱脱落的痕迹,基部有圆形果柄的瘢痕;质坚硬,不易切开,切面平整,外缘有一列不整齐的下凹的油室,内侧可见细小瓤囊,黄棕色至棕褐色;类圆片状者质硬脆,受潮后稍柔韧;气芳香,味苦、微辛。类圆片状者去除杂质,干燥;未切片者洗净,闷润,切片、切丝或切块,干燥。

药材性状 化橘红果实圆形或略扁,外表面黄绿色或青褐色,密布茸毛,有皱纹及小油室;果皮不易剥离;花期3月,果实成熟期8~9月,摘果期5~6月。

功能主治 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现代药物研究表明,化橘红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有较好治疗效果,对于急性肺部炎症能减少炎症因子分泌与合成;化橘红的总黄酮能抑制酒精性肝损伤,对酒精性肝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主治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气虚及阴虚有燥痰者不宜服用。

临床应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化橘红被列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22年12月26日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组方用药。

化橘红作为君药在临床中更是发挥重要作用。以化橘红为君药配伍制成的中成药橘红痰咳液(煎膏、颗粒)治疗咳嗽痰多效果显著,其他中成药有橘红丸、止咳橘红口服液等。

凡寒痰、湿痰所致咳喘痰多、胸膈痞闷者,可与半夏、紫苏子、杏仁、川贝母等相伍,以增强化痰平喘止咳之力;若咳嗽痰多,口渴咽干者,则宜与瓜蒌、知母、款冬花等同用,以增润肺化痰止咳之效。本品味苦而辛,有理气宽中、消食化滞之功,故常用于食积呕吐、嗳气呃逆、脘腹胀痛等证。凡食积不化、腹胀呕逆者,可与山楂、神曲、枳壳等相伍,以消食化滞;若妇女妊娠呕恶、口淡乏味者,宜与白术、苏叶、生姜等同用,以健脾和胃止呕;若噎膈反胃、饮食不下者,须与郁金、砂仁等相伍,以理气宽胃快膈。

产业发展 2006年,化橘红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明确了产品保护范围、术语和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标志。2009年6月,化州获授“中国化橘红之乡”称号,并于2021年成功申报创建化橘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以“一核驱动、一带引领、两区支撑、多基地拓展”的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化橘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范围涵盖14个核心种植镇(街道)。近年来,《化橘红种植技术规程》等化橘红相关质量和外观标准的公开信息不断得到完善。化橘红的药用效果得到广泛认可,2020年以来,被收录在多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作为新冠病毒感染的推荐处方用药。2023年11月8日《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化橘红胎》正式发布,标志着化橘红胎成为广东省特色食品。

化州市在2019年和2022年分别出台《化州市“政银保”合作信用贷款实施方案》《化州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方案》,进一步完善化橘红产业化金融支撑体系;《茂名市化橘红保护条例》已列入《茂名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2022—2026年)》;茂名市2022年6月出台《茂名市化橘红产业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明确了全力推动化橘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21条措施。截至2023年底,全市化橘红种植面积超过13万亩(1亩≈666.67 m 2 );种植、加工、销售企业超过1 500家,其中加工企业384家、药字号4家、食字号10家;系列产品60多种,全产业链产值达102亿元。2023年,茂名市成立了市、县、镇三级化橘红产业协会,形成有效的产业内部自我协调与治理机制。

龙眼肉

地方用名 龙眼肉、桂圆肉、龙眼干。
别  名 桂圆、龙眼、圆眼、龙眼干。
来  源 无患子科植物龙眼 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假种皮(习称“果肉”)。

历史沿革 龙眼肉原产于我国南方,栽培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朝。有关龙眼肉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汉乃遣单于使,令谒者将送……橙桔、龙眼、荔枝。”南越王赵佗曾以高州龙眼进贡给汉高祖刘邦,汉朝的《梧浔杂佩》记载“龙眼自尉陀(即南越王赵佗)献汉高帝始有名”。此后,高州龙眼成为皇帝的贡品。《后汉书·和帝纪》亦有记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

高州市加工高州龙眼肉的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就有将高州龙眼加工成龙眼肉的传统。清朝光绪《高州府志》卷七中云,“龙眼,一名荔奴,俗呼圆眼,带壳暴干者,曰圆眼干;拆肉,暴干者曰圆眼肉”。

民国时期,高州龙眼年产万余担。其加工方法有晒、焙两种。《民国茂名县志》中记载“圆眼肉制法,分晒干及火焙二种。年中当开花前后,多由商估价收买,至成熟即采集制为果干或圆眼肉,装以铁罐,运售省港”。《高州县志》记载“元肉,以鲜果龙眼肉加工而成的果干类品种,是高州传统生产的产品。民国期间,桂圆肉不但作为药材广泛应用,而且作为珍贵补品行销外省及海外,有‘南方人参’的美称”。

分布采收 龙眼肉主产于高州市现辖行政区域,包括分界镇、沙田镇、根子镇、石鼓镇、荷塘镇、长坡镇等28个镇街。

据《关于批准对高州桂圆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1年第98号公告)和茂名市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高州桂圆肉》(DB4409/T 12—2020)公示,高州龙眼肉的采收、加工及产品等规定如下:

在7月上旬至8月上、中旬采收,最好当天采收当天加工。若低温储藏,则不超过20天,出库后4小时内须处理。

龙眼肉的加工需经过取肉、干燥两个步骤。其中取肉包括灯笼肉的取肉、片肉取肉。茂名地区习惯的干燥工艺为低温烘干法。

灯笼肉: 采用人工或者机械去核,剥掉果皮。因此法所得的果肉形状似灯笼并完整,习称“灯笼肉”。

片肉取肉: 将鲜果放入65~70℃的烘房内,烘制4~5小时,剥掉果皮,去掉果核;或者将果实剥掉果皮,放入65~70℃的烘房内,烘制3~4小时,去掉果核。果肉形状不规则。

烘干法: 将果肉放入70~90℃的烘房内,烘至果肉含水率为10%~15%结束。灯笼肉,须先将果肉放在55~60℃的烘房内,烘至果肉含水率为35%~40%,移出烘炉进行整形,使其成为灯笼状,然后继续干燥至果肉含水率为10%~15%。在干燥期间不定期翻动。

药材性状 本品为纵向破裂的不规则薄片,或呈囊状,常数片黏结;棕黄色至棕褐色,半透明;外表面皱缩不平,内表面光亮而有细纵皱纹;薄片者质柔润,囊状者质稍硬;气微香,味甜;以片大、肉厚、质细软、色棕黄、半透明、味浓甜者为佳。市场流通规格多为囊状,薄片者少见。

功能主治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主治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服。

《滇南本草》记载龙眼肉可“养血安神,长智敛汗,开胃益脾”。《药品化义》记载“桂圆,大补阴血,凡上部失血之后,入归脾汤同莲肉、芡实以补脾阴,使脾旺统血归经;如神思劳倦,心经血少,以此助生地、麦冬补养心血;又筋骨过劳,肝脏空虚,以此佐熟地黄、当归,滋补肝血”。《神农本草经》记载龙眼肉“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

临床应用 药理研究证实,龙眼肉含葡萄糖、蔗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维生素C、磷、钙、铁、酒石酸、腺嘌呤、胆碱等多种营养元素,其中含有较多的是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矿物质。这些营养素对人体都是十分必需的,特别对于劳心、耗伤心脾气血之人,更为有效。

龙眼肉性属湿热,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可治疗贫血、心悸、失眠、健忘、神经衰弱等病症,对病后体弱、脑力衰退或妇女产后调补有辅助疗效。

龙眼肉由于铁含量较高,因此在帮助我们增强记忆力的同时还可以促进血红蛋白再生,从而达到补血的效果。研究发现,龙眼肉对子宫癌细胞的抑制率超过90%,妇女围绝经期是妇科肿瘤频发的阶段,适当吃些龙眼肉有利于健康。

产业发展 茂名龙眼种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23年,茂名市龙眼种植面积超过81万亩,总产量达56.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过80亿元。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50%。加工产品主要有龙眼肉、龙眼干、龙眼酒、龙眼汁、龙眼速冻肉等,龙眼叶还是常见的泡茶材料。此外,龙眼也可入酒,龙眼肉还是制作清补凉、八宝粥等美食的重要食材。

茂名储良龙眼是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龙眼品种,高州市分界镇是储良龙眼的发源地,在国内外水果评比中屡获金奖,更被称为“金牌龙眼”,先后获评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全国优秀龙眼产品、广东省名优龙眼评比第一名,并被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收入全国优稀桂圆基因库中贮存。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04年第107号》批准对“茂名储良龙眼”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22年8月15日,茂名市人民政府出台《茂名市龙眼产业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围绕建设“国家级特色现代农业基地”目标,全产业链打造、提升龙眼产业。预计到2025年,全市龙眼种植面积80万亩,年产量55万吨,龙眼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5亿元、第二产业40亿元、第三产业15亿元。同时,在龙眼产业内积极培育一批上市储备企业。

沉香

地方用名 沉香、奇楠香、白木香。
别  名 土沉香、女儿香、莞香、栈香、海南沉香。
来  源 瑞香科植物白木香 Aquilaria sinensis (Lour.)Gilg含有树脂的木材。

历史沿革 沉香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梁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沉香、薰陆香、鸡舌香、藿香、詹糖香、枫香并微温。悉治风水毒肿,去恶气”。

唐朝的陈藏器在他的《本草拾遗》中记载有“蜜香,味辛,温,无毒。主臭,除鬼气”,“蜜香”就是沉香。

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对于沉香的药用价值及功效等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李珣在《海药本草》中记载“沉香,味苦,温,无毒。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邪鬼疰,清人神,并宜酒煮服之。煮疮肿,宜入膏用”。

宋朝的沉香更是“一片万钱”,不仅用于制作熏香、燃香,药用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开宝本草》《本草图经》《本草衍义》等著作文献都有关于沉香药用的记载。及至明代,李时珍通过汲取前人关于沉香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考察,在《本草纲目》中对沉香进行了系统性总结,“辛,微温,无毒。咀嚼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热”“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急,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等。

清朝对于沉香的运用更为广泛,尤其在药用方面。《本经逢原》中有述“沉水香性温,秉南方纯阳之性,专于化气,诸气郁结不伸者宜之”“同紫苏、白豆蔻,治胃冷呕吐”“同茯苓、人参,治心神不足”“同丁香、肉桂,治胃虚呃逆”“同川椒、肉桂,治命门火衰”等。

当代,历版《中国药典》均收载“沉香”,在前人研究沉香的基础上,人们又开发了沉香诸多的药用价值。就现在的药物研究而言,沉香通常被加工成传统中药饮片,如沉香粉、沉香饮片、沉香曲等,含有沉香的中成药已达160余种,《中国基本中成药》中使用沉香的中成药达47种,其中我们经常听说的速效救心丸等就有沉香的成分。

分布采收 沉香主产于电白区观珠镇、沙琅镇、那霍镇、麻岗镇、马踏镇、七迳镇、林头镇、黄岭镇等地,化州市平定镇及高州市各镇亦有种植。

把凝结黑褐色或棕褐色、带有芳香性树脂的树干和树根(若树干结香后,一直延伸到树根,则代表产量高、质量好)采回后,用具有半圆形刀口的小凿和刻刀雕挖,剔除不含香脂的白色轻浮和腐朽木质,留下黑色坚硬木质。然后,再加工成块状、片状或小块状,放室内阴干,即为商品。也可捣碎或研成细粉,即为沉香末和沉香粉。用木箱装载存放于阴凉干燥处,密闭保管。忌高温、忌燥热、忌潮湿。

一年四季均可采收,但人工接菌结香以春季采收为宜,以便采收后有利菌种继续生长。

药材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块、片状或盔帽状,有的为小碎块;表面凹凸不平,有刀痕,偶有孔洞,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孔洞及凹窝表面多呈朽木状;质较坚实,断面刺状;气芳香,味苦。

功能主治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主治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煎药时宜后下;阴虚火旺,气虚下陷者慎服。

临床应用 沉香的作用广泛,在当代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将其作用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气止痛,对饮食不节、外感寒邪所致腹痛,以及跌打损伤、经络阻塞、血液瘀滞所致疼痛,均有理想效果;二是降逆调中,对胃寒呕吐、阳虚便秘和霍乱有很好的效果;三是交通心肾,对于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头晕耳鸣、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健忘多梦、腰膝酸软、遗精滑精有很好的疗效;四是温肾纳气,沉香是肾虚喘咳、久病成虚喘的良药;五是温肾暖精,对男子精冷、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手淫恶习伤及本元,以及阳痿都有良效;六是壮阳除痹,对肾阳虚之风湿痹痛亦有疗效。

在历代医家的医案中,对沉香与其他药物的配伍有着丰富的记载,治疗范围涉及多种疾病。当代研究也表明沉香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都有显著疗效,在抗风湿及美容等方面也有较好的作用。

产业发展 茂名电白素有“中国沉香种植第一县”的美誉,并获得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的“中国沉香之乡”称号。近年来,电白区认真贯彻落实茂名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全产业链打造“五棵树、一条鱼”工作要求,将沉香作为主导产业来抓,聚焦“育苗、种植、加工、产品研发、品牌培育和文旅康养”等环节发力,推动电白沉香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了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截至2023年底,电白区沉香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值近50亿元,年育奇楠沉香树苗3 000余万株,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据统计,全区共有沉香加工、销售企业(含合作社、个体户等)6 500余家,形成7大类共100多种沉香产品链,从业人员6万余人。

目前,电白沉香正从传统育苗、种植、加工迈向集科教、旅游、康养于一体的融合发展。电白区沉香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是目前中国沉香产业唯一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集沉香种植示范、产品加工、科技研发、贸易流通、文化创意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电白区水东忠良沉香街已成功打造成了国家AAA级旅游景点;观珠镇沉香山成为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和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沙琅镇南粤沉香博物馆成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多地沉香公园陆续建成。“土特产”沉香的产业链不断延伸,业态不断丰富,惠及千家万户。

茂名市电白区正在积极推动申报“电白沉香”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将电白沉香打造成国家区域公用品牌,把电白建成全国最大的沉香生产加工基地及全省重要的南药生产基地,打造电白沉香百亿产业集群。

随着茂名沉香产业规划的实施,将推动沉香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电白正在以“企业+公司+农户”的模式,不断扩大全区的沉香种植规模。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有效融合发展,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模式的形成,正加速沉香经济向未来年产值100亿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肉桂

地方用名 肉桂、广肉桂、玉桂、南肉桂。
别  名 中国肉桂、玉桂、牡桂、菌桂、辣桂、官桂。
来  源 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
分布采收 肉桂主产于信宜市洪冠镇 。多于秋季剥取,阴干。

药材性状 肉桂呈槽状或卷筒状,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和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内表面红棕色,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气香浓烈,味甜、辣;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气香浓烈、味甜微辛辣、嚼之无渣者为佳。

功能主治 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主治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阴虚火旺者忌服,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益智

地方用名 益智、益智子、益智仁。
别  名 益智仁、益智子、摘艼子。
来  源 姜科植物益智 Alpinia oxyphylla Miq.的干燥成熟果实。

分布采收 益智主产于信宜市洪冠镇、新宝镇、白石镇,高州市古丁镇、新垌镇、马贵镇、云潭镇。夏、秋二季果实由绿变红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药材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两端略尖;表面棕色或灰棕色,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残存果梗;果皮薄而稍韧,与种子紧贴;种子集结成团,呈不规则的扁圆形,略有钝棱,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外被淡棕色膜质的假种皮,质硬,胚乳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辛、微苦;以颗粒大、表面均匀、饱满、色红棕、无杂质者为佳,商品以晒干品为优。

功能主治 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主治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遗精白浊,脾寒泄泻,腹中冷痛,口多唾涎。阴虚火旺或因热盛而患遗精、滑精、崩漏或带下者忌服。

广山楂

地方用名 广楂、信宜山楂。
别  名 大果山楂、大山楂。
来  源 蔷薇科植物台湾林檎 Malus doumeri (Bois.)Chev.或光萼林檎 Malus leiocalyca S.Z.Huang的干燥成熟果实。

分布采收 广山楂主产于信宜市大成镇、钱排镇、茶山镇、白石镇、合水镇、新宝镇、思贺镇。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横切成薄片,立即晒干。野山楂采集后,直接晒干或压成饼状后再晒干。

药材性状 为类圆形切片,直径1.5~4.2 cm。外皮棕红色至紫红色,具细皱纹,边缘略内卷。果肉厚0.4~1.2 cm,淡棕红色。中部横切片可见5个子房室,每室具种子2粒,但种子多脱落而中空,种子皮薄而易碎。顶部切片可见管状突起的宿存萼筒,有微柔毛或无毛。有的切片可见残存的果柄。气微,味酸、微涩。

功能主治 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主治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主治肉食积滞,泻痢不爽。脾胃虚弱者慎服。

广地龙

地方用名 地龙、广地龙、蚯蚓、土龙。
别  名 蚯蚓、曲蟮、土龙。
来  源 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 Pheretima aspergillum (E.Perrier) 的干燥全体。

分布采收 广地龙主产于高州市镇江镇、长坡镇,化州市同庆镇。春季至秋季捕捉,捉后及时剖开腹部,洗去内脏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药材性状 本品呈长条薄片状,扭曲不直,长10~20 cm,宽1~2 cm,头尾两端仍保持原形,前端稍尖,尾端钝圆;体表具密集环节,靠前端第14~16环节颜色较浅,习称“白颈”;体背棕红色或灰红色,腹部浅黄棕色;体轻,壁较厚,质脆,易折断,断面白色;气腥,味微咸;以干燥、条大、肥壮、不碎、无泥者为佳。

功能主治 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主治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咳嗽,尿少水肿,高血压。脾胃虚弱或无实热者忌用,孕妇禁服。

广山药

地方用名 广山药、深薯、淮山、淮山薯。
别  名 山薯、参薯、深薯、淮山、淮山薯、广淮山。
来  源 薯蓣科植物山薯 Dioscorea fordii Prain et Burkill或褐苞薯蓣 Dioscorea persimilis Prain et Burkill的干燥根茎。

分布采收 广山药主产于高州市曹江镇、镇江镇。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取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干燥。

药材性状 本品略呈类圆柱形、不规则圆柱形或块状,有的略扁,稍弯曲,长5~30 cm,直径1~7 cm;表面栓皮常刮去,显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皱纹及须根痕,有的残留未除尽的栓皮;体重,质较松而不结,用手摩擦或刮之较易脱粉,易折断,断面白色或淡黄色,粉性,呈颗粒状,散有少量棕色点状物;气微,味微甘、微酸,嚼之稍黏;以条粗、质坚实、粉性足、色白者为佳。

功能主治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主治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咳喘,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广山药:补脾健胃;主治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忌与甘遂同用。

广藿香

地方用名 广藿香。
别  名 大叶薄荷、山茴香、水蔴叶。
来  源 唇形科植物广藿香 Pogostemon cablin (Blanco)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

分布采收 广藿香主产于电白区沙琅镇,高州市古丁镇。枝叶茂盛时采割,日晒夜闷,反复至干。

药材性状 本品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枝条稍曲折;表面被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髄;叶对生,皱缩成团,展平后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两面均被灰白色茸毛;气香特异,味微苦;以茎粗、结实、断面发绿、叶厚柔软、香气浓郁者为佳。

功能主治 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主治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阻,腹痛吐泻,鼻渊头痛。阴虚者禁服。

三叉苦

地方用名 三丫苦、三支枪、白芸香、跌打王、叉虎根。
别  名 三丫苦、三支枪、斑鸠花、小黄散、鸡骨树、三桠苦、三叉虎。
来  源 芸香科植物三桠苦 Evodialepta (spreng) Merr.的干燥茎及带叶嫩枝。

分布采收 三叉苦主产于高州市云潭镇、长坡镇、南塘镇、山美街道,化州市平定镇,电白区麻岗镇。全年采收,横切或纵切成段、块,晒干。

药材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直径1~5 cm,多已切成段、块状;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有密集的淡褐色皮孔,或间有白皮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薄,灰棕色,易脱落,木部黄白色,有数个同心环纹,中央有极小的髓。嫩枝略呈方柱形,灰绿色或绿褐色;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白色髓,具败油气,味苦;掌状三出复叶,对生,具长柄;小叶多皱缩,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圆形,长7~12 cm,宽2~6 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渐窄下延成小叶柄;全缘或不规则微波状;上表面黄绿色,光滑,可见小油点;下表面颜色较浅,纸质;揉之有香气,味极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行气止痛,燥湿止痒;主治高热不退,咽喉肿痛,热毒疮肿,风湿痹痛,湿火骨痛,胃脘痛,跌打肿痛;外用治皮肤湿热疮疹,皮肤瘙痒,痔疮。

牛大力

地方用名 牛大力、大力牛。
别  名 猪脚笠、山莲藕、金钟根、大力薯、大力牛、扒山虎、血藤、金钟根、倒吊金钟、甜牛大力。
来  源 豆科植物美丽崖豆藤 Millettia specisoa Champ.的根。

分布采收 牛大力主产于化州市中垌镇、平定镇,电白区沙院镇、沙琅镇、小良镇,高州市曹江镇,信宜市洪冠镇。全年均可采收,以秋季挖根为佳。除去芦头及细根,洗净,大个的趁鲜纵向切厚片或斩为短段,晒干或先蒸熟再晒。

药材性状 本品为纺锤形或圆柱形,有的2~3个呈串珠状连在一起;表皮土黄色,稍粗糙,有环状横纹;质坚实,不易折断;切成短段或片块的横切面皮部类白色,向内有一圈不甚明显的环纹,嫩根中间白色至黄白色,具粉性;老根及直根多为圆柱形,近木质化,质坚硬;气微,味微甜;以片大、色白、粉质、味甜者为佳。

功能主治 补虚润肺,强筋活络;主治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肺热、肺虚咳嗽,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炎,遗精,带下。血虚燥热、湿热及阴虚内热者,不宜食用牛大力。

八角茴香

地方用名 八角。
别  名 八角、大茴香、大料。
来  源 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 Illicium verum Hook.f.的干燥成熟果实。

分布采收 八角茴香主产于信宜市思贺镇、新宝镇。栽培8年有少量结果,10年进入盛果期,可连续采收50~70年。秋、冬二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摘,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

药材性状 本品为聚合果,外表面红棕色,有不规则皱纹,顶端呈鸟喙状,上侧多开裂;内表面淡棕色,平滑有光泽;质硬而脆;种子扁卵圆形,红棕色或黄棕色,光亮,尖端有种脐;胚乳白色,富油性;气芳香,味辛、甜;以个大、色红、油多、香浓者为佳。

功能主治 温阳散寒,理气止痛;主治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阴虚火旺者慎服。

岗梅

地方用名 苦梅、山梅、点秤星、梅叶冬青、土甘草。
别  名 苦梅、山梅、点秤星、梅叶冬青、天星木、百解茶、百解、秤杆根、岗梅根、槽楼星、假青梅、假甘草。
来  源 冬青科植物梅叶冬青 Ilex asprella (Hook.et Arn.) Champ.ex Benth.的干燥根及茎。

分布采收 岗梅主产于高州市长坡镇、南塘镇、山美街道和化州市平定镇。全年均可采收,除去嫩枝及叶,洗净,趁鲜时切或劈成片、块或段,晒干。

药材性状 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片、段,厚0.5~1.2 cm,宽1.5~5 cm;根表面浅棕褐色、灰黄棕色或灰黄白色,稍粗糙,有的有不规则的纵皱纹或龟裂纹;茎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散有多数灰白色的类圆形点状皮孔,似秤星;外皮稍薄,可剥落,剥去外皮处显灰白色或灰黄色,可见较密的点状或短条状突起;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白色,有的略显淡蓝色,有放射状及不规则纹理;气微,味微苦后甘。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利咽消肿,散瘀止痛;主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热病津伤口渴,咽喉肿痛,跌打瘀痛。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化橘红指的是芸香科植物化州柚 Citrus grandis ‘Tomentosa’或柚 Citrus grandis (L.) Osbeck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在茂名地区种植的均是化州柚,故本书中所指化橘红的植物基源均为化州柚。 /WpjAWd/mCUmwM8Gwmm1flH6NivHDNtzkMxv5xKumsyejkWUg2TI1QKxY3Qoi2m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