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有调查数据和资料记载的基础上,调查组对兴宁盆地的古树进行全面核实和调查记录,特别是系统采集了全部古树的植物标本,并逐一进行树种核实和鉴定,纠正挂牌有误的树种信息。同时,实测每株古树的树高、胸围、冠幅,记录其地理坐标、生长环境及生长势。对于树龄则采用访谈估测法、文献追踪法、树龄与胸围回归模型估测法等方法进行判断。古树的等级按照《古树名木鉴定规范》(LY/T 2737—2016)等标准的要求,划分为3个等级,树龄500 a及以上的为一级古树,300~499 a的为二级古树,100~299 a的为三级古树。在此基础上,对调查结果逐一进行分类编号、记录,统计资源数量并分析各属性特征等。
在兴宁盆地区域,现存古树资源364份,其中363份古树单株,1份古树群,隶属于25科33属38种,各古树的科属归类、数量及其生长指标值详见表1-1。与盆地所属市域——梅州市现有的古树科、属、种类别相比,盆地显然保留着较为丰富的科、属、种古树类别,其数量分别占据了梅州市古树隶属的科总数的86.21%,属总数的73.33%,种总数的70.37%(谢亦勇,2016)。值得注意的是,古树种类以樟科、桑科、蕈树科、壳斗科、山茶科为主,优势树种为雅榕( Ficus concinna )、榕树( F. microcarpa )、细柄蕈树( Altingia gracilipes )、红锥( Castanopsis hystrix )、朴树( Celtis sinensis )、枫香树( Liquidambar formosana )、木荷( Schima superba )、樟( Camphora officinarum )等,古树群为细柄蕈树。优势树种中,雅榕、榕树以散生为主,而细柄蕈树、红锥、朴树、枫香树、木荷则以群生为主,这些树种通常是针阔混交林的建群树种。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年9月7日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广东省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计划(2022—2030年)》,罗汉松位列其中,属二级保护植物。朴树、铁冬青、台湾相思、枫香树、红锥、蕈树、罗汉松、白兰、木棉、杧果、榕树、木荷、杉木、荔枝、龙眼及樟16种树种被列入2021年2月6日广东省林业局印发的《广东省主要乡土树种名录》清单中。此外,柚木、台湾相思、枫杨、枫香树、红锥、黄连木、木荷、杉木、樟等树种还被列入《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中。
从树龄和等级来看(表1-2),兴宁盆地的古树(古树单株/古树群)以100~299 a树龄段的三级古树居多,资源数量为343份,占比94.23%,平均树龄约为149 a;二级古树占比4.40%(16株),平均树龄约为362 a;一级古树只有5株(占比1.37%),平均树龄672 a,其中树龄最大的为广东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祖师殿侧的1株一级古树雅榕,树龄约960 a。一、二、三级古树资源(古树单株/古树群)数量总体呈“金字塔”结构。
从树高情况看(表1-3),兴宁盆地的古树树高有相当一部分为15~20 m,共有177份,占资源总量的48.63%;其次是10~15 m和20~25 m的区间,区间分布的古树分别有80份、63份,占资源总量的21.98%和17.31%。而树高<10 m和≥25 m的古树较少,均占资源总量的6.04%。所有古树中,最高的个体是生长在径南镇宝兴村的1株250 a的三级古树红锥,高33 m,最矮的是生长在刁坊镇三潭村的1株三级古树龙眼,树高仅为3.5 m。这种差异显然与人类活动有关。在古代,龙眼果被视为非常珍贵的水果,常供皇室贵族享用。龙眼树也象征着吉祥和幸福,在人文习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岭南地区,龙眼树是一种特色水果树种,人们需要对其进行人工整形修枝以便于管理和果实采收,这也是龙眼古树树形冠幅大,树体较矮的重要原因。
从胸围情况看(表1-3),胸围<300 cm的古树资源(古树单株/古树群)数量最多,共有193份,占比53.02%;胸围为300~450 cm的份数次之;胸围≥750 cm的份数最少,仅占2.75%。胸围最大的古树是生长在石马镇石岌村的1株二级古树雅榕,达1 000 cm;胸围最小的是生长在永和镇夜明村的1株三级古树鹅掌柴,为90 cm。
表1-1 兴宁盆地古树资源科属归类、数量及其生长指标值
续表
从冠幅情况看(表1-3),冠幅为10~20 m的古树资源(古树单株/古树群)数量最多,共222份,占比60.99%;冠幅<10 m的份数次之,占比22.53%;冠幅≥25 m的份数最少,仅占4.95%。冠幅最大的古树是生长在大坪镇金坑村的1株三级古树榕树,冠幅为34.4 m;冠幅最小的是生长在坭陂镇汤二村的1株三级古树樟,冠幅为2 m。
表1-2 兴宁盆地古树(资源)级别统计
表1-3 兴宁盆地古树生长情况的表征结构
注:表中数据区间的上限值归下一区间。
按照生长势分类,依据受损情况和长势将古树划分为3个等级:第一等级为生长状况良好的古树,其树木生长正常,枝繁叶茂,无枯枝、枯梢,树干基本完好、无坏死;第二等级为衰弱古树,其树木生长逐渐停滞,枝叶稀疏,枝条少量枯死,树干局部有轻伤或少量坏死;第三等级为濒危古树,这些古树树体残缺、腐损,长势低下,树干多为坏死、干枯或成凹洞。据统计,生长状况属第一等级的古树有245份,占古树资源总量的67.31%,其中一级古树中有4株属第一等级,二级古树有8株属第一等级。属第二或第三等级的古树各有101份、18份,分别占资源总量的27.75%和4.95%。生长状况衰弱的古树主要表现为枯枝、断梢或树干残缺,部分古树受到白蚁侵蚀,多为枫香树、雅榕、细柄蕈树、朴树、红锥和木荷等;生长状况濒危古树主要是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被病虫侵害和生长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些古树主要为细柄蕈树和红锥。由于古树是所属树种的种、属、科代表,其存在从更大尺度上也反映出对应科属的分布情况。参照吴征镒等对中国种子植物科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吴征镒,1991;吴征镒,2003;吴征镒 等,2003),可将兴宁盆地古树资源25科划分为6个分布区类型,33属划分为11个分布区类型(表1-4)。由此可知,兴宁盆地古树资源中世界分布(1型)共有7科,如鼠李科(Rhamnaceae)、榆科(Ulmaceae)、桑科(Moraceae)等;热带成分(2~7型)共12科,占总科数的48%,其中泛热带分布共有8科,如樟科(Laurace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等,占总科数的32%,具有优势地位;北温带分布共有5科,如大麻科(Cannabaceae)、壳斗科(Fagaceae)、柏科(Cupressaceae)等,占总科数的20%;东亚及北美间断分布仅有1科,为木兰科(Magnoliaceae)。这表明,兴宁盆地古树的科具有多样性,泛热带成分占据优势地位。兴宁盆地古树资源中,从属的分布区类型来看,热带成分(2~7型)共23属,其中泛热带分布和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的属数最多,均为10属,均占总属数的30.30%,泛热带分布包括朴属、乌桕属、冬青属、榕属等,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包括含笑属、杧果属、波罗蜜属、荔枝属和龙眼属等;东亚及北美间断分布有3属,分别为石楠属、锥属和枫香树属;中国特有分布仅有1属,为杉木属。这些分布情况反映了兴宁盆地古树资源中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特征。
表1-4 兴宁盆地古树科属分布区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