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养食疗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的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方法。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了饮食活动,但从茹毛饮血时期到火的发现与利用时期,都未有饮食养生的概念,直到夏代谷物食用及酒的发现与利用,让夏商周至春秋时期可视为通过饮食防病保健的萌芽阶段。
周代食医的设立,标志着食养食疗的初步形成——“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我国设立食医的时间比西方设立营养师的时间早了2 000多年,是最早开展饮食营养研究并且形成制度的国家。
(1)《神农本草经》: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记载360种药物,分上品、中品、下品,至今仍对上品进行食养食疗作用的研究。
(2)《黄帝内经》:“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谨和五味,骨正筋柔”奠定了理论基础。
(3)《伤寒杂病论》提出:“(饮食)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其中在临床应用方面有以下方子:猪肤汤,用猪肤(即猪肉皮)一斤(即500克),配白蜜、白米粉熬成,有滋阴润肺、清虚热之效;苦酒汤,苦酒即醋,配鸡蛋清、半夏来清润降火、祛痰开声;当归生姜羊肉汤,寒疝腹痛、产后腹痛、虚劳不足等血虚内寒者用之有效;百合鸡子黄汤、葱豉汤等,至今还在使用。另外,《伤寒杂病论》常提及用热粥助药力发汗,还提出一些饮食禁忌,如“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等。
(1)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养生以不伤为本。服食黄精、胡麻、茯苓。
(2)梁代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首创果、菜、米等食物与草木、玉石并列,促进了后世食疗本草和中医食疗学的形成。
(3)梁代刘休《食方》。
(4)北魏崔洁《食经》。
(5)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专卷及养老食疗专篇。
(6)唐代孟诜《食疗本草》:第一部食养食疗专著。
药膳在唐代兴起,已有粥、酒、煎、菜、饮的品类。
(1)宋代《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
(2)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我国最早的老年医学专著。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震亨)的贡献。
(4)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第一部古代的营养学专著。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不少饮食营养方面的内容。书中特别推崇粥食,称其对人的养生非常有益,书中还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本草纲目》是整理研究食养食疗的必读之书。
(2)明代朱橚《救荒本草》。
(3)明代费伯雄《费氏食养》提出“食养疗法”。
(4)明代黄云鹄《粥谱》:第一部药粥专著。
(5)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
(6)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
黄云鹄《粥谱》与曹庭栋《老老恒言》均倡导素食思想。
食养食疗学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医药学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学科的性质决定其价值及其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食养食疗的文献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食养食疗进入了中医高等教育的课堂。1987年《中国食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钱伯文主编)提出:“中国食疗学是研究中国传统食疗、食养的理论和经验,并加以整理和提高,使之与现代营养治疗学和营养卫生学相结合的一门医疗保健方面的实用科学。”其还认为应整理古代食疗经验,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并应用现代医学和营养学及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来加以全面研究,尽可能弄清食物的主要成分,配伍烹调时发生的理化变化,阐明其获得疗效的机制和作用。1988年刘继林主编的《中医食疗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提出:“中医食疗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并利用食物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科学。”其认为中医食疗学是在传统的食疗本草学的基础上充实、发展起来的学科,同时还认为,虽然称为“食疗”,“但其内容并不主要指用饮食来治疗疾病,而主要是指利用食物来维护健康,并辅助药物防治疾病”。在内容上,主要根据中医药理论介绍各种食材的性能,以及在中医各科病症中的应用。广州中医药大学较早在本科生中开设《中医食疗学》选修课,在研究生中开设《现代食疗学》选修课。各地也编写了各种相关的试用教材或创新教材。
在实践方面,全国各地先后开设了药膳餐厅。201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招收第一位中医养生学博士后,同时开办徐博馆主题养生餐厅,并创办食养食疗刊物《真美食家》,“徐博馆岭南养生宴”曾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和报道。
目前围绕食养食疗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科技人员从传统文献、临床观察、科学实验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有关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笔者在这方面有过专题研究,具体内容详见《孙晓生中医养生文丛》。
“药食同源”思想赋予中药养生食品不同于国内外普通保健食品的特征,也为指导中药复方养生食品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市面上已出现灵芝茶、石斛花茶、猴头菇饼干等产品,未来养生食品的发展,需要用更为科学和更具个性化的方式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尤其应更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中各种人群的需求,如:对于中年人群普遍存在的身体机能下降和由饮食导致的“三高”问题,可研制具有增强免疫力、减少体脂、降低胆固醇等功效的产品;对于渴望抵抗衰老的女性群体,可研制具有美容护肤功效,抗氧化、促进消化与排毒功能的产品;对于整日伏案办公,面临着工作与生活多重压力的白领人群,可研制具有缓解视疲劳、保护视力,舒缓压力和焦虑情绪,以及帮助改善睡眠功效的产品;对于经常出差、熬夜工作或应酬较多的人群,可研制具有快速补充精力、解酒护肝等功效的产品。中药养生食品是养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研发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的功效确切且安全可靠的中药养生食品,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立于不败之地。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于2005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规定对保健食品进行了严格定义: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保健食品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很多人容易将它与药品混淆,但它在生产工艺及疗效等方面,与药品是完全不同的。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在包装标签上不能含有或暗示具有治疗作用的内容。2018年12月2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电话营销行为管理的公告》,其明确规定,保健食品企业不得宣传保健食品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
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明确的保健食品的申报功能为27项: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疲劳;促进排铅;清咽;辅助降血压;改善睡眠;促进泌乳;缓解体力疲劳;提高缺氧耐受力;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减肥;改善生长发育;增加骨密度;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性肝损伤的辅助保护作用;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分;改善皮肤油分;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通便;对胃黏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除以上,营养素类也纳入保健食品的管理范畴,称为营养素补充剂(如维生素、矿物质为主要原料的产品),以补充人体营养素为目的。
我国保健食品专用标识,为天蓝色,呈帽形,俗称“蓝帽子”,也叫“小蓝帽”,标识下方为批准文号和批准部门。其中2003年以前通过审批的批号是“卫食健字”,2003年以后通过审批的批号是“国食健字”。其中,“卫食健字”的“卫”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代表食品,“健”代表保健类别;“国食健字G(J)”的“国”代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代表食品,“健”代表保健类别,“G”代表国产,“J”代表进口。保健食品是用于调节机体机能,提高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改善亚健康状态,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不以预防、治疗疾病为目的。保健食品按照规定的食用量食用,不能给人体带来任何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危害。保健食品产业是养生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虽然近年来保健食品在社会上屡屡出现法律纠纷问题,但是错不在保健食品,而在保健食品的虚假宣传和过度营销上。因此,不能因噎废食,忽视保健食品在养生产业中的地位。
应用高新技术萃取某些特定营养成分,可针对性满足人体对某种营养的需要,从而改善生理功能。许多与食养食疗相关的仪器设备应运而生,保健品不断深入开发,市场也隐藏着无限商机。在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健康食品、保健品,将对进一步完善食养食疗学的理论体系、推动人类的健康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遂由偶然获得变为主动摄取,这就是食养的起源。同时,发现某些食物与身体出现的症状有关,甚至威胁生命,从而发现了药物和毒物,药食同源的概念也由此衍生。可见,食早于药,药先于医。《山海经》记载招摇之善“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柢山之鲮鱼“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青丘山之鱬“食之不疥”。这些虽然是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中国医学的一个重要思路,即将充饥果腹与养生保健、疾病治疗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人们通过反复实践、品尝摸索、逐渐积累,将能饱腹充饥的动植物归于食物,把有治疗作用的动植物归于药物。
长达400多年的西周王朝是饮食发展史上第一个高潮时期,人们从充饥果腹向礼仪文化升华,出现了钟鸣鼎食的饮宴文化。周朝设立了饮食管理部门和官职,在御厨食官的职能规定中迈出了食医结合的第一步,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将医生细分为“食医”“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兽医”四种,食医位居于四医之首,具有较高的地位。据《周礼·天官》记载:“食医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说明食医在当时已经形成一种制度。此外,在周朝已经开始使用五味对食物进行烹调。五味即指咸(盐)、酸(梅)、甘(蜜、饴)、辛(姜)、苦(苦果)。《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这就是周朝食养食疗的一些理念和认识,也是《黄帝内经》理论成形的主要依据。
食养食疗理论基础的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平衡、药食同源、脾胃为本等。食养食疗学以食养生、以食疗病、药食同源、食药有别的理念贯穿始终。
中医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中医的整体观可概括为养生的三个和谐:
自我和谐——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维护脏腑之间、经络之间、气血之间的和谐,同时要保持身心和谐。
天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处于自然界中,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昼夜阴阳的消长,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会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应顺应这种变化而调整饮食内容。如春季阳气升发,万物生机勃勃,可食用一些辛散之品,如葱、姜、蒜等,以振奋身体的阳气,以此类推。地域不同,饮食不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饮食是其中最为突出的标志,这是因为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变化对身体健康、疾病发生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出现了因地制宜的饮食方法。
人我和谐——人与社会和谐,饮食文化还涉及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应当予以注意。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相对平衡的结果。如果阴阳这个“跷跷板”失去相对平衡,出现了偏盛或偏衰,就会发生疾病。掌握阴阳的变化规律,围绕调理阴阳进行饮食,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是食养食疗的核心所在。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说:“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或补或泻,都是在调整阴阳,以平为期。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方面亦注重调和阴阳。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制作田螺、螃蟹等寒性食品时,经常配以葱、姜、蒜、醋等温性调料,食用苦寒的苦瓜常配以辛温的辣椒等,其目的就是使食物无寒热升降之偏颇。
1.什么是药食同源?食和药有何区别?
充饥则为食,疗病则为药,双重功能相得益彰。
1)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是指食物和药物同出一源,均来自自然界的动植物,而且性能相通,同样具有形色气味质等特性。因此,常以单纯使用食物,或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疾病。
2)食药有别
其一:食物含有营养精微物质,是维持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有水谷则生,无水谷则死。药物非日常生活必需品,无须天天服用。
其二:食物比较平和,药物则“是药三分毒”。
其三:药物作用强,起效快;食物作用弱,起效慢,需要经常食用。
2.药食同源物质有哪些品种
药食同源物质,既可以作为中药使用,也可以作为食品食用。当这些物质被当作中药使用时,需要遵守中医理论和临床用药规范,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采用合理的用量和服用方法。而当这些物质被当作食品食用时,则只需按照正常的食物摄入量进行食用即可。至今,药食同源物质名单共有110种。
2012年,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公布了86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刺儿菜)、山药(薯蓣)、山楂(山里红)、马齿苋、乌梅、木瓜(贴梗海棠)、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肉)、决明子、百合(卷丹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苦)、沙棘、芡实、花椒、赤小豆、麦芽、昆布、大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忍冬花)、青果(橄榄)、鱼腥草(蕺菜)、姜、枳椇、枸杞子(宁夏枸杞)、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枸橼香圆)、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橘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滇黄精)、紫苏、紫苏子、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花(槐米)、蒲公英、榧子、酸枣仁、白茅根、芦根、橘皮(或陈皮)、薄荷、薏苡仁(兴仁小薏米)、薤白(小根蒜薤)、覆盆子(华东覆盆子)、藿香(广藿香)、乌梢蛇、牡蛎、阿胶、鸡内金(家鸡)、蜂蜜、蝮蛇(蕲蛇)。
2014年新增15种:
人参、山银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粉葛、布渣叶、夏枯草、当归、山柰、西红花(藏红花)、草果、姜黄、荜茇、油松。
2018年再增9种:
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天麻、山茱萸、杜仲叶。
注意事项:上述110种药食同源物质都是经过长期的食用检验,以及专家们的反复论证,其安全性较高,可以放心选用,但2014年及该年后新增的中药材要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
注重脾胃的调理保健是中医食疗的又一特点。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饮食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健康长寿的保证。饮食消化吸收的场所是脾胃,消化与吸收依赖的是健全的脾胃功能,只有脾胃健运,才能接受饮食物并将其转化为精微物质,输送到周身百骸以营养五脏六腑,方能发挥对人体的营养与保健作用。如果饮食不当,首先伤害的是脾胃,脾胃一伤,百病由生。
1.脾胃保健的先行性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自母体分娩后,生长发育及维持日常生理活动的能源由外界饮食提供,脾胃直接受纳饮食物,进行腐熟,使对人体有用的水谷精微(食气)发散到人体的各脏腑组织,成为各脏腑组织器官运动的能源(脏腑之气)。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首先濡养脾胃,这是脾胃对营养物质应用的直接优先性,也是人体特殊的生理需要。只有脾胃得到了充分的滋养,才能进一步使饮食转化为精微物质,以滋气血津液。另外,人体的摄食与消化吸收会引起额外的能量消耗,这种额外消耗的能量来自脾胃优先吸收的物质。如对蛋白质脂肪等的消化吸收,要依靠糖的帮助参与,而糖特别是葡萄糖、蔗糖等是脾胃优先吸收的。由此可见,为了有效地消化吸收,应注意到脾胃对营养物质的优先应用性。脾胃在饮食活动中的先行性,以及脾胃对水谷精微应用的优先性决定了脾胃系统在饮食保健的先行性。所以一般在进行食养食疗时,要先以健脾益气行气的食物来调理脾胃,使之健运通畅,然后再投以食养食疗之品。
2.饮食不节首伤脾胃
饮食不节是人体发病原因之一,饮用食物主要依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首先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从而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他病。饮食不节包括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方面。饥饱失常是饮食量的失调,过饥即摄食不足,以致气血生化乏源,造成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易生疾病;过饱即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消化能力,也会导致脾胃的损伤。饮食不洁,指进食不卫生的食物,直接损伤脾胃,可引起多种胃肠疾病、寄生虫病、食物中毒等严重后果。饮食偏嗜,是指人们对于某些食物的片面爱好,这会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或因某些营养物质缺乏而生病。饮食偏嗜可概括为寒热偏嗜、五味偏嗜。如嗜食精白米面易患脚气病;嗜食生冷则易损伤脾阳,导致寒湿内生,引起腹痛泄泻等;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可致湿热痰浊内生、气血郁滞,常可发生痔疮下血,以及肠胃痛疡等。
3.饮食保健首重脾胃
基于脾胃保健的先行性及饮食不节首伤脾胃的特点,饮食保健必须先注重脾胃的保健,做到处处以脾胃健运为先,时时以饮食有节为重,食物烹调必须以利于消化吸收为要。无论是饮食养生还是饮食治疗,脾胃健运才能有效地吸收水谷精微,达到养生或治疗的目的。在进行食养食疗特别是食补之前,要先调理好脾胃的功能。
如何应用饮食养护脾胃?
脾“主运化”“主升”。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就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将食物中的水谷精微物质,转输和布散到全身。实际上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与运输。运化水湿,则与水液代谢有关。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主降”。饮食入口,容纳于胃,胃中的水谷,经过胃气腐熟消磨,使水谷精微物质逸出,并由脾运化至全身。
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果脾胃失健,就会变生他病。李东垣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我国人民膳食以谷物为主食,谷物性味多为甘平,健脾益胃,培补后天,使气血生化源源不断。谷类食物中以粳米、籼米、粟米、糯米、小麦补脾胃的作用为优。
具有补脾胃作用的食物分布很广,除谷类外,还有薯类(甘薯、马铃薯、山药等)、豆类(黄豆、白扁豆、豌豆等)、蔬菜(胡萝卜、莲藕等)、菌类(香菇、蘑菇等)、水果(苹果、龙眼、桑椹等)、肉类(猪肉、牛肉、兔肉、鸡肉等)、奶蛋(牛奶、羊奶、鸡蛋、鸭蛋等)、鱼类(鲢鱼、鲤鱼、鲫鱼、鳜鱼等)及调味品(蜂蜜、饴糖、白糖、红糖等)。《本草纲目》记载补脾胃的食物有近百种,自然界的食物为人类提供了培补后天的丰富资源。
养生以脾胃为本,预防以脾胃为要。损伤脾胃的情况很多,最常见的有劳役、伤食、伤酒等。《难经·四十九难》曰:“饮食劳倦则伤脾,又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合理科学的饮食调理,对脾胃发病与否,至关重要。
饮食中含有人类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但要发挥饮食营养的最好功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张仲景提出:“(饮食)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
食养食疗主要包括全面膳食、辨证配膳、谨和五味、饮食有节、配伍得当、饮食禁忌、饮食卫生七大原则。全面膳食、谨和五味,能保证人体获得充分、均衡的营养;辨证配膳、配伍得当,能更好地发挥食物的营养及食疗作用;注意饮食有节、饮食禁忌、饮食卫生,能够预防多种急慢性疾病的发生。
在《食疗本草》中,孟诜阐述了许多有关食疗的重要思想,这些观点经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大多是正确的,由此奠定了食疗学基础,其确立的基本原则包括三因制宜、配伍宜忌、以脏养脏、烹饪加工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面膳食的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五谷:粳米、麻、大豆、麦、黄黍。(泛指谷类、薯类、豆类食物)
五果:枣、李、栗、杏、桃。(泛指果类食物)
五畜:猪、牛、羊、狗、鸡。(泛指家畜、家禽及其奶、蛋)
五菜:葵、韭、藿、薤、葱。(泛指各类蔬菜、野菜、菌类)
还有各类调味品等。膳食要全面,营养要均衡。“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一句话概括了全面膳食的内容,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食物是供给人类食用的物质,其来源主要包括植物性和动物性物质。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营养物质。食物的合理搭配、膳食平衡同时也是保健及防治疾病的关键因素。
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机体代谢与食物营养素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人每天从食物中获取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纤维素和水叫作七大营养要素。这些营养成分是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食物的营养价值是指某种食品所含热量和各种营养素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摄入食品的种类、数量,以及进入机体后的消化、吸收、利用情况和烹调方法等。因为每类食物都由其特定的营养素构成,了解它们各自的营养价值,就可合理地选择、利用、烹调,使其满足人体需要。
辨证配膳包括辨证和配膳两部分内容。即根据不同病症的需要而分别配置膳食的原则。辨证是前提和依据,施膳是手段和方法。
中医辨证的方法有很多,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即把疾病状况分为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证,阴阳为八纲之总纲。表证、热证、实证属于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属于阴证。
表证:病位在肌表,病势较浅,多为外感病初期,宜给予发散解表的膳食。如风寒感冒,可喝生姜红糖水,促使汗出邪去。
里证:病位在内,脏腑失调,病情较重,多由于内脏机能活动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体内所致,宜给予调理脏腑的膳食。如脾虚湿盛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可予冬瓜、玉米须煮水喝,以利水消肿。
寒证:感受寒邪或阳盛、阳虚引起的寒冷证候,宜给予温中散寒的膳食。如胃寒疼痛,可用生姜粥、生姜羊肉汤等,以温暖胃脘。
热证: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引起的温热证候,宜给予寒凉之品。如发热口渴可予西瓜汁、凉拌番茄等,以清热生津。
虚证:人体正气不足而引起的虚弱证候,宜配补益之品。阳虚者形寒肢冷、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宜用如羊肉粥等甘温之品,使阳气旺盛;阴虚者身体消瘦、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则要用厚味之物,如炖甲鱼、猪肉羹、鸡蛋羹等,补益精血,使阴精充足。
实证: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相争所表现的一类证候,配膳应以泻实祛邪为主。如风湿痹证,可予薏苡仁粥,以渗除水湿、舒筋除痹。
关于脏腑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的内容在下篇介绍。
辨证施膳时,还要注意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相同疾病因证的不同可选不同的饮食,如胃痛,因病因、体质、生活规律等的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证,选择的饮食也有区别(表1.1)。
表1.1 同病异治示例表
不同疾病出现相同的证可选相同的饮食,如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不同疾病,但病机同为中气下陷,故均可选升提中气的饮食(表1.2)。
表1.2 异病同治示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