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芳 回答
匿名 提问: 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会放一些心理动画片给学生们观看,最近两节课有个四年级男生说不喜欢看这些动画片,在课上一直哭喊。课后我跟班主任还有一些学生了解情况,得知他三年级在老师播放电影时也会这样,但看到有趣的地方又会停止哭闹。该生平时上课也容易躁动,别人一惹他就会生气。我怀疑这个男生患有恐惧症,以这种烦躁的方式表现出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去引导呢?
从描述来看,这个男生有可能患有恐惧症,也有可能是创伤后的应激反应,但没有诊断,不能轻易下诊断贴标签,建议及时转介到有资质的心理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也许这个孩子经历过重大创伤事件,如果我们有能力且孩子愿意的话,可以找他聊一聊;如果不敢保证咨询效果,不要轻易直接询问他过去的事情,以免造成二次创伤。作为心理老师,我们可以找他的家长聊一聊,了解他童年的成长经历。
如果上课时再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先使用放松训练、安全岛或者保险箱等稳定化技术,使学生情绪快速平稳,继续上课。课后再找合适的契机,也可以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教给他恰当的情绪表达和宣泄方式。
彭超 (高中专职心理教师、硕士,曾获烟台市心理健康优质课一等奖、烟台市高中 心理健康教育在线优质课程资源一等奖): 根据描述的情况来看,该学生不止一次出现过这种状况,可以了解一下三年级时老师播放的是什么电影,他是不是在看所有视频时都有这种表现;同时可以做好记录,他是否对某一特定类型的视频内容很抗拒。如果课程内容一定要增加视频,可以在观看前先简要介绍视频的内容,减少因内容的不确定性给该生带来的恐慌,同时也可以在课程中多走动,与该生的距离稍微拉近一些,给其一定的安全感。如果学生对心理老师比较信任,愿意进行咨询的话,可以引导学生说出不想看视频的原因。此环节不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让他感到痛苦的经历,可以围绕播放的视频和课堂表现上。必要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其成长经历。在得到家长同意后,如果心理老师本人擅长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可以适当尝试进一步咨询。如果学生比较抗拒,则要及时停止。在此期间,如果学生情况加重或出现更多异常行为,则要建议家长及时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稳定化技术:是通过引导想象练习帮助当事人在内心世界中构建一个安全的地方,适当远离令人痛苦的情景,并且寻找内心的积极资源,激发内在的生命力,重新激发解决和面对当前困难的能力,促进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因此,该技术主要用于危机干预的初始阶段,以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和认知水平恢复为常态,从而接受下一步的治疗。常见的稳定化技术有:保险箱技术、遥控器技术、安全岛技术、光柱技术、吹气球技术、着陆技术、内心的花园技术、渐进式放松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