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一年级学生上学需要母亲陪伴,有明显不适应行为

适用对象: 班主任、心理老师
适用场景: 教室、辅导室

陈银欢 回答

匿名 提问: 有一位一年级学生上学时需要妈妈陪读,妈妈不在就不愿意进教室上课,上学期情况更严重,会在校门口大哭大闹,本学期稍微好一点,哭闹没有那么厉害了。妈妈从本学期开学到现在都一直在学校,坐在老师办公室,孩子课间会来看妈妈在不在,已经陪伴了一个多月。妈妈偶尔不在的时候,孩子就会跑到角落哭泣。妈妈在家尝试过和孩子约定,但是第二天到了学校门口孩子还是老样子,不肯让妈妈走。孩子在校情况:行为习惯不是很好,和同学相处也容易产生矛盾。请问面对这种情况我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辅导?

这位小朋友跟妈妈分离感到焦虑,安全型依恋不足,一学期还没融入学校班集体生活。我们可以先了解班级中他比较喜欢的老师、科目和同学有哪些,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做工作:

1.安排班级同伴结对。一年级孩子能顺利融入集体的很大原因是找到了“好朋友”,班里有兴趣相投的伙伴下课一起玩。如果该生没有伙伴,可以跟班主任沟通物色个“好朋友”主动跟他玩,结伴学习和游戏。他跟同学相处容易有矛盾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生表达能力不足,心理辅导中注重提供人际关系练习的场景,场景中的故事最好由该生或班级同学提供,模拟矛盾发生时的情景,让该生反思和总结有利于同伴相处的技巧。

2.关于妈妈陪伴的指导。孩子离不开妈妈,也可能有部分原因是妈妈潜意识里不想孩子长大。这种成长分离的焦虑会让妈妈传染给孩子。心理辅导中引导妈妈正常化看待孩子分离时的哭闹,到学校交给老师处理。建议妈妈跟孩子在校门口完成简单的分别仪式后,妈妈就背对着孩子转身回家。

3.关于与班主任的沟通。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遇到班级上有这种孩子可正常化处理,如果孩子哭闹厉害,可以冷处理或带到办公室由老师看管。可尝试利用绘本故事(如《大卫上学去》)告知孩子在校行为规则。教室如条件允许设置冷静角,当他感到无聊或想找妈妈时,跟老师举手示意,用提前约定好的手势告诉老师,然后到冷静角坐一会儿。目标是逐渐减少该生找妈妈的行为,增加他自己处理困难情绪的能力。

补充知识点

安全型依恋:根据儿童在安斯沃斯陌生情境测试中的行为和反应,可以把儿童的依恋类型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混乱型依恋。其中安全型依恋指在陌生环境中,只要妈妈在场,儿童就很自在,可以独立地探索环境。尽管妈妈离开时儿童也会不安,但他们在妈妈回来后会马上到妈妈身边寻求安慰。并在安抚平静下来之后,能够再次出发去探索周边。 dcW8xoixw5GW51USRacOYTTs/rMqmCyRedDGOUhK5RGaR7WX5AfaEXyWzSqKzos+

我的思考与经验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