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一年级学生上学困难,天天早上哭

适用对象: 班主任、心理老师
适用场景: 教室、家庭

李宁 回答

匿名 提问: 我是一名没有实操经验的新手心理老师,现在遇到一个需要做心理辅导的一年级学生。家长及老师反映该学生上学困难,天天早上哭,但是到学校一段时间后又能正常上课,在家时也是正常的。大概是从10月份开始,该学生的情绪和行动越来越激烈,家长送孩子到学校越来越困难,家长希望孩子能跟心理老师聊一下,请问这种情况下如何做辅导?

从您的描述来看,该生似乎存在分离焦虑的问题。孩子入小学,既是一个从学前期进入学龄期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的生活要从以游戏为主进入以学习为主,这期间对孩子的生理、心理、习惯等的培养都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那么到了小学,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比如找不到厕所,上课憋尿,照顾不好自己,变得内向和自卑。这些体验,都会让学生对上学产生恐惧,继而抗拒上学。但至于是否已经达到了分离焦虑的状况,具体还要心理老师跟家长收集该生更多的成长信息来理解和评估。比如是不是难养育的类型?是不是独生子女,是否有和主要养育者被动分开的体验?多收集一些信息综合评估,如果确认是有分离焦虑,可以引导父母亲多与孩子增加共处时光,或者用游戏疗法、沙盘或绘画等,帮孩子重新体验信任关系,梳理内心冲突,看他究竟是在畏惧什么、抗拒什么。然后在幼小衔接的适应上,可以和老师一起,增加一些必备的习惯培养和技能训练,如行为习惯方面的准备可以从作息、自理、整洁、守时、礼仪等五个方面入手。

同行补充

陈银欢: 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需要时间过渡到新校园的学习和生活,有些适应困难的孩子往往会出现10月份的“倒退期”,也就是上学变得更依赖家长,哭闹比较多。我们以为孩子度过了一个月的小学生活应该适应了,而情况往往相反。这时适应困难的孩子已经发现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并用他们的“坏情绪”寻求关注。这时候开展心理辅导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争取家校携手,共育新苗。

1.“结盟”家长,达成共识。该生家长求助心理老师时,心理老师需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目前的心理状况,并正常化看待孩子适应期出现的“倒退”表现,缓解家长的焦虑和担心。焦虑的情绪容易由家长传染给孩子,家长送孩子到学校就放心交托给老师,放学时尽量准时接孩子,增加孩子的确定感。在该生心理辅导目标和计划方面,心理老师需和家长商量,达成家校理念一致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2.接纳孩子的困难情绪,鼓励表达。接纳孩子近期出现较多的哭闹情况,允许孩子拒绝上学的反复出现,耐心地支持孩子逐渐融入班集体。与此同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或画出自己的情绪。心理辅导中我曾尝试用“画心”的方式让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心,效果不错。具体做法:让孩子在白纸上画上心形代表自己的心,并让他们用彩笔涂上不同的颜色代表心情,如红色-愤怒(自定义),由此可以了解孩子内心装着哪些情绪以及它们的占比,鼓励孩子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3.安排结对伙伴,融入班级集体。一年级孩子在融入新班级时感到困难,他们因有较少熟悉的朋友而感到孤独无聊。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共同协助孩子适应集体时可安排较为活跃的小伙伴作为同桌,主动和该生聊天。针对到校时哭闹,班主任或该生熟悉的老师或小伙伴可在校门等待,接孩子一起入课室,这样会让孩子对校园环境有熟悉感。

补充知识点

分离焦虑:是指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的与年龄不适当的、过度的、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 dcW8xoixw5GW51USRacOYTTs/rMqmCyRedDGOUhK5RGaR7WX5AfaEXyWzSqKzos+

我的思考与经验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