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中小学生都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困扰,检出率有多少?

适用对象: 班主任、心理老师、家长
适用场景: 教室、讲座

洪洁州 回答

匿名 提问: 能否普及一下学生都有哪类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有多少?我看到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找不到比较公认的。

在探讨心理问题分类的学术领域中,存在着多种声音和观点。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方面,最新研究可以参考俞国良教授在2022年发表的论文《中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及其教育启示》。俞教授基于丰富的心理健康临床和实践经验,在这项研究中,他采纳了美国心理学家阿肯巴哈提出的分类方法,将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病理性问题分为内化问题(如焦虑、抑郁、躯体化、退缩、睡眠问题等)和外化问题(如攻击行为、违纪行为、自我伤害和自杀问题等),从而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鉴于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在学术界的研究中存在显著差异,俞教授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的研究以2010年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关键时间点,覆盖了十年的研究,共计检索了10 424项研究成果,并对其中的1 135项进行了元分析。这些研究涉及小学生101项,初中生222项,高中生252项,大学生560项,共计3 248 179名学生。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俞教授论文中关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困扰的分析结果。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是睡眠问题(25.2%)、抑郁(14.6%)、焦虑(12.3%)、攻击行为(4.1%)、退缩(3.8%)、违纪行为(3.7%)、躯体化(3.6%)。这些数据揭示了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别是睡眠问题的高检出率(25.2%),以及抑郁(14.6%)和焦虑(12.3%)的较高比例,突显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睡眠问题,包括睡眠不足、失眠和睡眠障碍,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研究还发现,我国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情绪紊乱、学习困难、认知障碍、肥胖和高血压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尤其是对检出率排名居于前三位的睡眠问题(25.2%)、抑郁(14.6%)和焦虑(12.3%)。

(1)睡眠问题。包括睡眠不足、失眠、睡眠障碍等。许多研究发现,我国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报告的睡眠问题检出率数据(0.2%~10%)明显偏高,有研究者发现我国儿童的睡眠问题高达46.97%。

(2)抑郁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发布过《心理健康蓝皮书之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 [1] 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其中提到小学生抑郁问题检出率为一成左右,这与俞国良的研究结果(14.6%)基本一致,但与其他国家的儿童相比——澳大利亚为16.6%,希腊为4.28%,意大利为10.6%,韩国为17.3%,我国小学生群体的抑郁问题检出率属于中等偏高,表明抑郁问题出现的年龄段正在逐步下移,且已有出现局部恶化的显著征兆。

(3)焦虑问题。有研究者发现高收入地区的儿童,其焦虑检出率为18.27%,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地区的检出率为1.53%,这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可能会对小学生焦虑问题的检出率产生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小学生焦虑问题的检出率(12.3%)也处于中等偏高位置。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焦虑(27%)、抑郁(24%)、自我伤害(22%)、睡眠问题(17%)、自杀意念(17%)、自杀计划(7%)、自杀企图(未遂)(4%)。这些数据表明,初中生可能面临更为突出的情绪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与他们面临的学业压力、家长的高期望、中考的压力、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学校氛围等多种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初中生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追溯到师源性心理问题。

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结果的不一致,大多受到了取样人数、地域、测量工具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研究的检出率之间差距很大。

(1)焦虑问题。有研究表明,焦虑问题的检出率为6%~58%不等。俞国良的研究结果远高于1980—2009年全球44个国家焦虑障碍7.3%的检出率,以及2000—2015年我国研究者的焦虑障碍0.5%检出率。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不同:上述研究者关注的是焦虑障碍,一般程度较为严重,而我们的研究关注点是焦虑问题或焦虑症状的检出率。

(2)抑郁问题。有研究发现,初中生抑郁问题的检出率为10%~60%不等。俞国良的研究因为纳入了尚未发表的研究,使得纳入数量超过了既有研究,估计结果更加准确。结果高于1991—2018年我国初中生21.9%的检出率,低于2012—2018年我国初中生26.8%的检出率。

(3)自我伤害。俞国良的研究结果高于2007—2015年我国大学生16.6%的检出率和1989—2018年全球儿童青少年19.5%的检出率,表明自我伤害行为可能更多出现在初中阶段。

总之,上述结果表明焦虑、抑郁和自我伤害检出率排在前三位,说明初中生可能面临的情绪问题较为突出。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其分布情况如下:抑郁(28%)、焦虑(26.3%)、睡眠问题(23%)、自我伤害(22.8%)、自杀意念(17.1%)、躯体化(9.8%)、自杀计划(6.9%)、自杀企图(未遂)(2.9%)。这些数据凸显了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和多样性,需要我们给予特别的关注。

(1)抑郁问题。抑郁问题在高中生中尤为突出。高中生正处于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压力,他们的自尊心既脆弱又敏感,常受到同伴关系、异性关系和父母婚姻冲突的影响,这些都可能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2)焦虑问题。高中生的焦虑问题也十分显著。与其他年龄段相比,高中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如自我认同、外貌焦虑、角色冲突、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等,这些都可能引发焦虑情绪。此外,考试和学业压力、封闭的校园生活、贫富差距等因素可能加剧了这种焦虑。

(3)睡眠问题。高中生的睡眠问题检出率为23%,虽然低于2020年之前的数据,但这个年龄段是睡眠习惯和睡眠质量变化的重要时期。上学时间早、课业负担重、网络游戏成瘾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睡眠问题,而睡眠质量差又会影响情绪调节,进而导致焦虑、抑郁、躯体化、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自我伤害的检出率为22.8%,略低于之前的数据,但与全球数据相近。自我伤害往往是青少年试图引起关注和重视的一种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抑郁、愤怒和厌恶等负面情绪。高中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企图(未遂)的检出率分别为17.1%、6.9%、2.9%,表明这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

中职学生和普高学生在年龄和教育内容上有相似之处,但随着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他们在学习、成长、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与求职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虽然他们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承受的社会压力更大,经历的失败和挫折也更多。

总的来说,我国中小学生的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和自我伤害的检出率偏高,显示出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这也意味着,作为教师,必然会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各式各样的学生心理问题和困扰,学会如何应对和处置,已经是教师的基本功,避无可避,必须掌握。 dgeo1HnN4ZYP2T/ukZ0r6K9I9teF/5+LOrdaSX+HCOFv62yD/sPZWnegYz5vNk1i

我的思考与经验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