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将探讨有关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内容,包括:
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分类与检出率。沿用俞国良教授的研究结果,并借鉴美国心理学家阿肯巴哈的分类方法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为内化问题(如焦虑、抑郁、躯体化、退缩、睡眠问题等)和外化问题(如攻击行为、违纪行为、自我伤害和自杀问题等)。
(1)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的是睡眠问题(25.2%),其次是抑郁(14.6%)和焦虑(12.3%)。
(2)初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的是焦虑(27%),其次是抑郁(24%)和自我伤害(22%)。
(3)高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的是抑郁(28%),其次是焦虑(26.3%)和睡眠问题(23.0%)。
但考虑到本书问答中提及的心理问题,是来源于一线老师的实践积累,所以并未完全覆盖全部的心理问题分类,并且在表述上,也尊重一线老师的表述方式,目的在于能兼容大多数一线老师的认知习惯,聚焦解决问题,而不将篇幅都花在某个概念的定义上。书中提及的各种内容,也强调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和严重性,对教育工作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也并非生活在真空当中。老师们需要懂得如何以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模型来分析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可以简单概括为:
(1)学生自身成长的发展性原因,如青春期的自我意识高涨和自我同一性混乱。
(2)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忽视,以及社会弱势群体孩子面临的特殊挑战。
(3)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案和资源。
(4)社会负面因素,如网络社交媒体和潮流文化的影响,以及校园欺凌/孤立。
当然,这也并非全部,具体到个人,需要因人而异。
3.一般应对策略。按不同心理问题类别,老师可以掌握/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原则性策略,例如:
(1)对于学习问题,建议区分学习障碍与智力低下,提供学习心理辅导,并鼓励学生挖掘自身长处。
(2)对于情绪问题,建议通过心理辅导改变不合理的信念,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
(3)对于人际关系紧张,建议调整认知,改善沟通技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等。
(4)对于行为问题,建议坚持以人为本,进行行为问题纠正,必要时进行一对一心理咨询。
(5)对于常见的精神疾病,如多动症,建议非药物治疗,如行为治疗和父母培训,以及与学校建立有效沟通。
4.给家长的建议:这部分为一些通用性建议,可用于老师在面对家长进行科普宣传时的,包括: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做好孩子的榜样。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给予有效的陪伴。
-对于特定精神疾病,如多动症,加强行为治疗和与学校的沟通。
-寻求心理健康热线帮助,尊重科学,必要时陪同孩子进行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