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使用本书?

《心理老师的解忧杂货铺:中小学心理工作119问》是一本专为中小学心理老师设计的实用手册,旨在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本书通过简约的问答形式,覆盖了学校心理相关工作者在职业发展、教学方法、伦理问题、工作边界、心理测评、主题活动组织、危机干预等多个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心理老师、班主任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提供处理学生心理相关工作,提供了实操性强的解决方案和可行性建议。

如何使用本书?

本书按照学校心理相关工作者的从业逻辑来编排目录结构,读者可以方便快速地定位所需章节。第一章是对学校心理工作者的职业规划与建议,让他们先理解职业角色的定位和可能的发展路径。第二章的工作方向与思路,则是提供给心理老师如何开展相关工作的灵感思路,使其建立更为宏观的工作视野。例如,撰写新学期工作计划、构建学校心理辅导体系、系统地建立家校共育机制等。第三、四章的职业伦理和工作边界,则是重中之重,学校心理工作中有非常多的问题,都与此有关,包括心理辅导时要遵守的保密原则、与学生建立关系的方式,以及如何处理与家长和班主任的沟通问题,明确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工作的界限,如何与班主任分工合作等等。不管是班主任,还是心理老师,都需要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伦理边界,才能不犯错。从第五章开始,才是具体的各个工作版块的详细介绍。读者可根据需要查看。

如果您是校长或分管心理工作领导

在中国的教育生态中,一个学校的校领导的眼界,代表了一个学校发展的高度。那些在教育领域享负盛名的优质名校,无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特色之一。为了让这本书为您及您学校产生更大的价值,建议您这样使用本书:

1.重点阅读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的关键章节,如第二章,这将有助您对学校心理工作建立一个最小必要认知及产生直观的感受。第三、四章的职业伦理边界,能让您迅速了解在学校的心理工作中,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可能会面对哪些复杂的处境。

2.书中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相关工作的第十、十一章,详细介绍了校内可能出现的学生心理危机典型事件,包括抑郁、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欺凌、家暴等可能引起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事件。其中的案例,可以作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的培训指导方案,方便小组成员清楚涉及自身的相关职责和操作步骤。不管是在预防学生心理危机时,还是在心理危机已发生时。校长是学校安全责任第一人。希望这些案例能引起校方的注意,能让学校对所承担的规避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教育挑战,保持一定的敬畏。

3.您还可以将本书,作为一份礼物,赠送给学校里的专、兼职心理老师和班主任们。他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群体,也是建设学校心理健康特色的排头兵。本书包含了心理健康工作方方面面的工作技能,您可以通过赠送本书,表达您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和重视,一举两得。

如果您是班主任

不管是“赶鸭子上架”的新手班主任,还是“专家级”的班主任,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和问题。本书可以帮您快速积累经验,开阔您的视野。建议您这样使用本书:

1.您可以重点阅读与班主任工作相关的章节,尤其是第三、四章中,有关心理工作和班主任相关的伦理边界议题,这有助于当您需要和心理老师一起协同解决学生心理困扰时,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边界所在,避免“越俎代庖”或“袖手旁观”。

2.您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尝试了解书中关于心理老师的工作内容,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的工作有许多地方是重叠的,包括面向学生个体的辅导和面向团体的辅导,以及开展相关心理活动、心理班会课技能等等。在很多地区,班主任需参加心理健康ABC证的培训,培训后成为兼职心理老师,此目的也是鼓励班主任能学会用心理老师的方法开展学生工作。优秀的班主任,无不十分擅长。

3.同样地,您还可以详细阅读书中第十、十一章中关于“心理危机的预防、识别和干预工作”的内容。因为,一旦学生自伤、自杀或伤害事件在您的班里出现,您得懂得学校如何处理这些事件的干预流程。同时,您更需要了解班主任在其中应该承担什么角色,怎么做才合规,不会因问责而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如果您是心理老师

这是一本专门为心理老师量身定制的案头工具书。当您有空时,请务必花点时间看完本书。本书可以说是一本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工作的知识地图,为了您更好地开展工作,建议您这样使用本书:

1.如果您是新手老师,可以按章节顺序逐章阅读本书,以建立对学校心理老师工作的全面认识。书中的内容将帮助您快速了解职业发展和相关工作版块的开展方向。

2.书中关于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和干预的最后两个章节,您可以在给班主任、家长或其他人群培训时,将其作为建立心理危机工作框架和培训指导的素材,让受训对象进行演练,有助于巩固自身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和技能的应用。而这么做,也能快速让您成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校内专家”。

3.如果您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希望本书中提供的经验,能为您开展心理工作提供更多思路和助力。此外,您也可以直接将本书中的内容,作为培训或上课、科普的素材。当然,我们也希望,您能不满足于吸收别人的经验,愿意尝试成为我们下一本书知识共创的合作者,将您在工作中的心得和“潜”经验,变成图书作品。

4.不管是哪类老师,都可以考虑将本书推荐(或作为礼物)给您工作中的合作伙伴,如班主任、学科老师。让他们了解心理老师工作中的挑战,增进大家对心理老师开展的心理工作有全局的认识,继而认同心理老师工作的专业度,理解心理老师时常处于两难的工作处境。

学习提醒

本书提供的处置思路和案例分析,不能反映心理工作的全部现状。限于篇幅,以及一线老师提供案例的背景信息可能不全面,回答也不能覆盖全部必要的知识技术,并可能包含个人主观分析成分。

书中对学生的心理困扰所做的各项判断和建议,不能替代专业心理治疗机构的诊断。请避免自行对号入座,给孩子贴上“有心理问题”的标签。

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困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避免过早定性。如果怀疑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或需要专业治疗,请务必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寻求帮助,只有具备资质的心理医生才能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

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遵守心理工作的伦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避免不当行为。

心理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读者应持续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以提升专业能力。如果您是心理老师,在处置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时感到困惑,可以关注“心理老师成长联盟”获取专业资源和交流平台。

在心理测评和干预工作中,遵守《精神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专业行为的合法性。

如果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或发现问题,欢迎通过指定邮箱bd@qnxsx.com向我们反馈,我们将及时提供回复和解答。

致谢

感谢所有为本书的编写和出版作出贡献的人员,包括但不限于:

1.一线老师:他们分享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困惑和工作智慧,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编写团队:他们为本书案例提供了专业的回答和指导,使本书更加严谨和科学;

3.广东科技出版社的编辑团队:他们精心编辑和校对本书,使其更加易读和实用;

4.案例贡献者:他们提供的案例,让我们见识了学校心理工作和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困扰的复杂性,使本书得以反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严峻局面。 k26t9MovljcLH3uzLRtXFyGFxOqOvzNaPbhpowfaXz7z3vcq8iV8tGmt9BrJ8iy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