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对象: 心理老师 适用场景: 文书工作
李宁 回答
匿名 提问: 我入职后担任学校历史老师,也兼任一些心理教育工作。我很喜欢我的心理学专业,但是对上心理课、接咨询等心理教育工作都很反感、抵触,甚至抗拒。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对心理教育工作完全没有归属感,心理老师没有绩效没有课时,在学校属于后勤人员;另一个原因是我自己内心负面、消极的想法很多,每天都在不停地吐槽,我觉得像我这样连自己都无法开导的人,又怎么能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
我能感受到你对心理学专业的热爱和对助人之路的担忧,其实这些心路历程,每个心理老师多多少少都会经历,我也能感受到你内心的阻抗。但心理学专业属于赋能学科,对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洞察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都很有帮助。
如果你切换一下视角,不把心理辅导当成工作,而是自我觉察和自我完善的一个工具,那么,这种反感、抵触的阻抗心理就可以成为你“工作”的对象,觉察一下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情绪。你理智上很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情感上却抵触与之高度相关的咨询和心理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如果往下探究,相信你会有一些新的发现。你是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还是担心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专业身份的认可,因此对所做之事和自己也产生了质疑和否定?还有,你似乎认为,心理老师有能力辅导学生的前提是自己要能排解自己负面消极的想法,这算不算是一种非理性的想法呢?
如果你的内心是愿意尝试用专业的态度和技能帮助更多的人,我相信,即便是担任其他学科老师,或者是在担任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你也能用到心理学的相关专业技能。如果你承担的心理老师工作是学校指派的,那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先整合资源,再慢慢做起来。
心理老师很难像其他学科老师,尤其是主科老师那样,用一个客观的分数成绩或者其他量化指标对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价。这需要你在专业上不断精进,甚至有时要主动去营销自己。这似乎是一个考验,除非你能证明自己,否则学校或其他老师都很难认可这个岗位的价值所在。这并不是你一个人遇到的情况,你可以借助公众号“心理老师成长联盟”里的很多资源,更高效地完成日常琐碎工作,如此你才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专业实践中。
个案工作则需要自己不断地觉察、阅读、实践、反思和督导,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对伦理的敏感度。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很多意义感、价值感,以及对人类更多的理解与热爱。如果你真的热爱心理学,请让心理学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仅仅是应付工作的一种技能。如果是你想做和心理学相关的更专业的事,建议找准细分专业发展领域,以一个你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为抓手,在工作中找机会精耕细作,比如是否可以先从开展团体性的素质拓展训练、生涯咨询、生涯规划或家校合育等角度入手,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先找到专业自信,再逐渐发展其他。
1.个案工作方面的阅读推荐:家庭治疗方面,有《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游戏空间》《系统式咨询教科书》等工具书可供老师们在个案工作前后学习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方面,则有《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认知疗法:进阶与挑战》《认知行为疗法:新手治疗师实践指南》《青少年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等书供大家参考。关键还是要用起来,讨论、小组练习、实践、督导,都会使心理咨询专业胜任力得到提升。还有诸多疗法,可以参看“心理咨询与治疗100个关键点译丛”系列丛书。
2.咨询伦理:包含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尊重这五项总则,涉及专业关系、知情同意、隐私权和保密性、专业胜任力和专业责任、心理测量与评估、教学、培训和督导、研究与发表、远程专业工作、媒体沟通与合作、伦理问题处理等十一个模块的内容。详细内容可以参考《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也可以学习徐凯文老师的专门课程。
3.个案工作方面的督导:包含个体督导和团体督导两个方面,是由资深的咨询师(国内一般是中国临床注册系统CPS认证的注册心理师和注册督导师)对咨询关系、个案的概念化、督导过程、助人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如你还处于新手阶段,可以寻求公众号“心理老师成长联盟”的个案处置朋辈小组和一对一督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