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绪论

(一)产科学的发展和基础

产科学是最古老的医学学科之一,人类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医疗实践体系时就已经会接生了。早在公元前数千年,古埃及、古希腊及古罗马等地就有产科的医疗实践记录。早期阶段,产科唯一的医疗手段是“接生”,在缺乏灭菌和消毒技术的情况下,使用石器切割脐带。

12世纪后,助产士先驱通过医疗实践和总结前人经验,开始总结和传授助产知识。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的巨大发展推动了产科技术的进步。

16世纪,法国外科医师Paré发明了转胎位术。

17世纪早期,英国Chamberlen家族发明了产钳,但由于保密,直到1848年,英国产科医师Simpson才首次报道了产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产钳至今仍是全世界常用的助产器械。

18世纪中期,英国产科医师William Hunter出版了《人类妊娠子宫的解剖学图解》,首次描述了妊娠子宫的结构,以及子宫与胚胎、胎儿的关系,奠定了近现代产科学的基础。

19世纪,接受专职训练的助产士(瑞典)及抗产褥感染的消毒接生(欧洲)开始出现。

20世纪30—40年代,由于输血、麻醉及抗生素在产科中的应用及推广,孕产妇的分娩安全得到极大的保障。

剖宫产术作为产科中最常用的拯救母婴的技术,其发展历程曲折而艰辛。1930年,美国著名产科学家J.Whitridge Williams将近千年的漫长剖宫产史归纳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公元前600—1500年):剖宫产的起源可追溯到约公元前600年的古罗马,《剖宫产律》规定死亡的临产妇或孕妇,必须剖腹取出胎儿方可埋葬。剖宫产最初是应用在“非活体”上,目的是在母亲死亡后挽救胎儿,但案例极少。

第二阶段(1501—1875年):文献资料显示,1610年,威丁堡学者Trautmann首次为未死孕妇进行剖宫产术。但彼时剖宫产术仅为切开子宫,取出胎儿,子宫切口不予缝合,故大多数患者死于出血或感染,病死率在50%以上。直到1769年,学者Lebas首次进行子宫切口缝合,但当时这种做法未被普遍认可。1787—1875年,在法国巴黎接受剖宫产手术的孕妇无一例存活!

第三阶段(1876—1881年):1876年,Porro医生建议,剖宫产后可切除子宫体,将宫颈残端缝于腹壁切口的下端,以控制出血和预防感染。

第四阶段(1882—1906年):1882年,Sanger医生坚持剖宫产后应缝合切口,并介绍了正确的缝合技术,他的方式逐渐被采纳应用。此阶段也形成了一些剖宫产指征。

第五阶段(1907—1927年):1907年,德国科隆的Frank医生采用了新的方法,他在耻骨联合上数厘米处行腹壁横切口,在腹膜外子宫下段行横切口,并使用产钳娩出胎头。同时,Latzo医生在手术技巧上做了一些改良,使剖宫产术日趋完善。

20世纪后,产科进入现代医学时代,开始飞速发展,从早年以母亲为中心的母体医学体系,逐渐发展为认识到母胎同等重要的围产医学及母胎医学体系。

(二)现代产科手术学

进入21世纪,现代产科学专门研究与女性妊娠相关的生理和病理,即诊断和处理女性在妊娠期、分娩期和产褥期所特有的生理、心理和病理变化,以及胎儿的生理、病理变化。临床医学专家们发现,在医疗临床实践领域中,很少有像产科这样两极分化的学科,产科“风平浪静”的正常妊娠和分娩与突如其来且凶险无比的产科急症之间,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为突发异常做好预案是保证母胎安全的基石,产科急症的预案预演及模拟演练,可以避免某些急症的发生,同时可以增强对早期危机的识别意识,减少急症对孕产妇的损伤。模拟演练在当今母胎医学——产科急症手术学方面发展迅速。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全孕周高质量围产保健的推广,现代母胎医学产生了各种里程碑式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为胎儿宫内诊断及母体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提供了支持,更为胎儿在宫内或对新生儿早期进行干预和治疗提供了安全保障。目前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有效的胎儿手术主要为:治疗胎儿贫血的宫内输血术,治疗26周以前Ⅱ期以上的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激光手术,治疗胎儿脊髓脊膜膨出的手术,手术指征明确的选择性减胎术、羊水灌注及羊水减量术等,还有针对多种疾病的胎儿手术正处于如火如荼的临床研究中。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与外科学发展不同,产科手术学中的基础技术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接生,手术技能仍以助产和处理难产为主。产科手术学俨然成为一门古老的艺术,要安全有效地处理“接生”问题,保障母亲和胎儿健康,产科医师和助产人员需要熟悉与人类分娩有关的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以及各种“接生”技能和操作,以达到产科的两个目标——避免不必要的干预,但在需要时能采用紧急、熟练的技术干预。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间医护人员产科手术技能和操作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急需规范的训练和临床实践以改善这种状况。

(李映桃 梁伟璋) +mZKtT0XrKpKhsp2ek/hQSGHU6gPgt8qO/ViUpAagywOU9bFKDNv0Hv4YcHzjVQ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