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出血点,进行无血或减少出血的手术操作,有助于术者对组织分离平面的识别与分离,以顺利完成手术。
1.评估
手术难易度、可能的出血部位、止血的难易度、宜采用的止血方法。
2.呼叫
必要时呼叫上级医师。
3.止血物品准备
电刀(电钩、超声刀)、止血带、止血药(氨甲环酸、钙剂)、子宫收缩药(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各种型号纱块(垫)等。
常见的止血方式包括压迫止血、结扎止血、电凝止血、缝扎止血及药物止血等。在外科临床中,多种止血方法常常联合使用。
1.压迫止血
手指压迫是首选的止血方法,也是最简单、最有效、副损伤最小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动脉出血,后续可结合缝扎止血等方法使用。
妇女妊娠期处于高凝状态,进行剖宫产腹壁切口止血时,采用在出血点上方用手或纱垫施加压力的压迫止血方式,效果确切(图2-7-1)。另外,剖宫产娩出胎儿后,按摩子宫也是一种压迫性止血方式,被世界各国“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指南”所推荐(图2-7-2)。
图2-7-1 压迫止血
图2-7-2 按摩子宫
2.结扎止血
当一些比较粗大的目标血管显露清楚并游离出来后,用血管钳钳夹出血血管,带4号丝线过钳尖进行深部打结,结扎止血(图2-7-3、图2-7-4)。
图2-7-3 深部血管结扎止血(模拟)
图2-7-4 深部血管结扎止血
3.电凝止血
图2-7-5 电凝止血
电凝止血是简易快捷的止血方法,电凝止血分为直接电凝和间接电凝两种。直接电凝是直接用电刀尖端接触出血点,利用电刀的电能,凝固出血的血管,常用于腹部切口的皮下、腹膜、浆膜等组织的细小血管渗血;间接电凝是先用镊子或止血钳钳夹出血点后,用电刀接触镊子或止血钳,通过手术器械的电传导至钳夹点,电凝止血(图2-7-5)。一般情况下,推荐使用间接电凝止血方法,此方法能精确地对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小。
4.缝扎止血
缝扎止血是比较确切的止血方法。它不仅适用于剖宫产切口止血及子宫切除时对宫旁组织分次切开,缝扎动、静脉止血,也适用于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各种压迫性缝合子宫止血(详见第八篇第二章),以及子宫动脉及其分支的缝扎止血等。
(1)贯穿缝扎止血步骤:①血管钳钳夹出血组织;②将钳夹组织的血管钳平放,从血管钳深面的组织穿过缝线,缝线两端线尾放至同一侧交叉后,依次绕过进针点两侧的组织;③收紧缝线,结扎止血(图2-7-6至图2-7-8)。
图2-7-6 贯穿缝扎(模拟)
图2-7-7 子宫切除术中离断右侧附件
图2-7-8 剖宫产后出血行右侧子宫动脉结扎
(2)花瓣式局部加固缝合:在子宫薄弱部位的中心进针,呈放射状在3cm处出针,连续缝合5~6针,呈现“花瓣”状,精准对出血部位止血(图2-7-9)。
图2-7-9 花瓣式局部加固缝合
5.止血带和无损伤血管阻断钳止血
止血带和无损伤血管阻断钳是外科临床中常用的止血用具。有时为了减少出血或避免大出血,术中可应用止血带捆绑或无损伤血管阻断钳钳住子宫下段,暂时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血流,减少子宫创面出血,以便找寻出血部位,精准缝合、结扎血管以止血。常用于子宫破裂、中央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羊水栓塞出血等危急情况。
(1)止血带的使用步骤:①将子宫搬出腹腔;②将压肠板放置在后穹隆,大纱垫放在压肠板前,排垫好肠管,再将压肠板放在大纱垫前;③经近宫颈外口的左阔韧带无血管区打洞,由前至后放置止血带,绕子宫骶韧带下方,穿过右阔韧带对应点无血管区的洞口,由后至前取出止血带,子宫下段前方打结,血管钳固定止血带;④血管钳协助调节止血带的松紧度,以达到止血效果(图2-7-10)。
图2-7-10 止血带止血
(2)无损伤血管阻断钳的使用步骤:①将子宫搬出腹腔;②将压肠板放置在后穹隆,大纱垫放在压肠板前,排垫好肠管,再将压肠板放在大纱垫前;③经近宫颈内口的左侧子宫动脉起始处放置无损伤血管阻断钳,钳夹2/3子宫下段,使用同样的方法放置右侧,钳夹处低于左侧1cm(图2-7-11)。整个子宫的血流被暂时性阻断。
图2-7-11 无损伤血管阻断钳止血
6.药物止血
在剖宫产或者子宫肌瘤剔除过程中,为了减少出血,术中可经宫肌注射缩宫素或者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收缩子宫,以减少子宫创面出血(图2-7-12)。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和妊娠合并血液病的孕产妇中,各种凝血因子、纤维蛋白黏合剂等需个体化应用。
图2-7-12 宫肌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1)止血要彻底。
(2)应用能量器械电凝止血时,注意避免造成患者热损伤。
(3)避免缝扎周围重要组织。
(4)要仔细辨认出血血管后再进行钳夹,避免钳夹除血管以外过多的组织。
(5)结扎血管必须牢靠,防止滑脱。
(6)对于较大血管,应予缝扎或双重贯穿缝扎止血。
(7)使用止血带和无损伤血管阻断钳暂时性止血时,注意放置位置的准确性,避免夹持及损伤其他器官。
(冯健洋 李映桃 梁伟璋 潘勉 黄俊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