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子宫毗邻区域局部解剖

一、盆腔的血管

(一)动脉(图1-2-11)

1.髂总动脉

腹主动脉平第4腰椎下缘的左前方,分为左、右髂总动脉。髂总动脉沿腰大肌内侧斜向外下,至骶髂关节前方又分为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左髂总动脉的内后方有左髂总静脉伴行,右髂总动脉的后方与第4、第5腰椎体之间有左、右髂总静脉的末段和下腔静脉起始段。

2.髂外动脉

沿腰大肌内侧缘下行,穿血管腔隙至股部。髂外动脉起始部的前方有输尿管越过。女性髂外动脉起始部的前方有卵巢血管越过,其末段的前上方有子宫圆韧带斜向越过。髂外动脉在近腹股沟韧带处发出腹壁下动脉和旋髂深动脉。旋髂深动脉向外上方贴髂窝走行,分布于髂肌和髂骨。

3.髂内动脉

为一短干,长约4cm,于骶髂关节前方由髂总动脉分出后,斜向内下进入盆腔。其前外侧有输尿管越过,后方邻近腰骶干,髂内静脉和闭孔神经行于其内侧。主干行至坐骨大孔上缘处,分为前、后两干,前干分支多至脏器,后干分支多至盆壁,故髂内动脉也分为脏支和壁支。

(1)脏支:包括膀胱上动脉、膀胱下动脉、子宫动脉、直肠下动脉及阴部内动脉等。

(2)壁支:包括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闭孔动脉。

图1-2-11 盆腔动脉

(二)静脉

髂内静脉位于髂内动脉的后内侧,在骨盆上口、骶髂关节前方与髂外静脉汇合成髂总静脉。髂内静脉的属支一般与同名动脉伴行,分为脏支和壁支。

壁支的臀上静脉、臀下静脉和闭孔静脉均起自骨盆腔外,骶外侧静脉位于骶骨前面。

女性盆腔的静脉壁薄,数目众多且吻合丰富,多环绕各器官形成静脉丛,包括膀胱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子宫静脉丛、阴道静脉丛及卵巢静脉丛等。各静脉丛汇合成静脉干,多数汇入髂内静脉。盆腔内静脉丛无瓣膜,各静脉丛间的交通吻合丰富,故盆腔感染易于扩散。

二、盆腔的脏器

盆腔的前方为膀胱和尿道上部,后方为直肠,中间为内生殖器(见第二节“内生殖器官解剖”)。

(一)膀胱

膀胱(图1-2-12)是存储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其形态、大小、位置和壁的厚度会因尿液的充盈程度而异。一般成年人的膀胱容量为350~500mL,最大容量为800mL。

1.形态

空虚的膀胱呈三棱锥形,分尖、体、底和颈4部分。膀胱尖朝向前上方。膀胱的后面朝向后下方,呈三角形,为膀胱底。膀胱尖与膀胱底之间为膀胱体。膀胱的最下部称为膀胱颈,与女性盆膈相接。

图1-2-12 膀胱

2.膀胱的内面结构

膀胱内面被覆黏膜,大部分区域的黏膜与肌层结合疏松,故在膀胱壁收缩时,黏膜聚集成皱襞。在膀胱底内面,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黏膜与肌层紧密连接,在膀胱扩张或收缩时依然保持平滑,称为膀胱三角。两侧输尿管口之间的皱襞称输尿管间襞,在膀胱镜下所见为一苍白带,是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二)输尿管

是一对位于腹膜后间隙的肌性管道。输尿管约平第2腰椎,上缘起自肾盂,向下终于膀胱。长20~30cm,管径平均0.5~1.0cm,最窄处口径只有0.2~0.3cm。输尿管分为腹部、盆部和壁内部,全程有3处生理性狭窄:①上狭窄,位于肾盂输尿管移行处;②中狭窄,位于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③下狭窄,为输尿管的壁内部。

1.输尿管腹部

起自肾盂下端,经腰大肌前面下行至腰大肌中点附近,与卵巢血管交叉。在骨盆入口处,左输尿管越过左髂总动脉末段前方,右输尿管则越过右髂外动脉起始部的前方。

2.输尿管盆部

自骨盆入口,经盆腔侧壁,在髂内血管、腰骶干和骶髂关节前方下行,跨过闭孔神经血管束,达坐骨棘水平;再经子宫颈外侧约2.5cm处,从子宫动脉后下方绕过,行向内下到膀胱底穿入膀胱壁。

3.输尿管壁内部

是输尿管斜穿膀胱壁的部分,长约1.5cm。当膀胱空虚时,膀胱三角内两侧输尿管口间距约2.5cm;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压升高会导致输尿管壁内部受压迫,可阻止尿液从膀胱逆流到输尿管。

(三)直肠

位于盆腔后部,全长10~14cm。直肠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

直肠并不是直的,在矢状面上形成两个明显的弯曲:①直肠骶曲,是直肠上段沿着骶、尾骨的盆面下降,形成的一个突向后方的弓形弯曲,距肛门7~9cm;②直肠会阴曲,是直肠末段绕过尾骨尖,转向后下方,形成的一个突向前方的弓形弯曲,距肛门3~5cm。

直肠上端与乙状结肠交接处管径较细,向下肠腔显著膨大称为直肠壶腹。直肠内面有3个直肠横襞,由黏膜及环形肌构成,具有阻挡粪便下移的作用。中间的直肠横襞大而明显,位置恒定,通常位于直肠壶腹稍上方的直肠右前壁上,距肛门7cm,相当于直肠前壁腹膜反折的水平。腹膜反折线以上的直肠隔直肠子宫陷凹与子宫及阴道后穹隆相邻,反折线以下的直肠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

三、肛管

1.肛管的位置和形态

肛管上界为直肠穿过盆膈的平面,下界为肛门,长约4cm,肛管被肛门括约肌包绕,平时处于收缩状态,有控制排便的作用。其周围皮肤形成辐射状皱褶,分布有肛毛、汗腺和皮脂腺。

图1-2-13 直肠与肛管

肛管内有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肛柱。将肛柱上端连起来的假想线称为肛直肠线,是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连接肛柱下端之间的半月形黏膜皱襞,称肛瓣。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线,称为齿状线或肛皮线。齿状线下方有因肛门内括约肌紧缩而形成的宽10~15mm的环形隆起,称肛梳或痔环,其深面有直肠静脉丛。肛梳下缘形成的环形线称白线(Hilton线),距肛门约15mm,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交界处(图1-2-13)。

2.肛门括约肌(图1-2-14)

(1)肛门内括约肌:为平滑肌,受内脏神经支配,由肠壁环行肌层增厚而成,环绕白线以上的肛管部分,有协助排便的作用,无括约肛门的功能。

(2)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位于肛门内括约肌外侧,环绕整个肛管,有较强的控制排便的功能。按其肌肉纤维的分布可分为:

皮下部:为围绕肛管下端的环行肌束,位于肛门内括约肌的下缘和外括约肌的浅部下方,肛周皮肤的深面。前后只有少数纤维附着于会阴中心腱和肛尾韧带,切断皮下部不会引起大便失禁。

浅部:在皮下部之上,肌束围绕肛门内括约肌下部,前方附着于会阴中心腱,后方附着于尾骨下部及肛尾韧带。

深部:呈厚的环行肌束,围绕肛门内括约肌上部,深层纤维与耻骨直肠肌纤维相交织,前方有许多纤维交织进入会阴浅横肌,后方的纤维多附着于肛尾韧带。

肛门外括约肌的浅部、深部,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肠壁的纵行肌在肛管直肠移行处形成肌性环,称为肛直肠环。该环对肛管起重要的括约作用,若手术或分娩损伤此环,将引起大便失禁。

图1-2-14 肛门括约肌

(梁伟璋 李映桃)

参考文献

[1]崔慧先,李瑞锡. 局部解剖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谢幸,孔北华,段涛. 妇产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BUTLER J R, AMIN A N, FITZMAUEICE L E, et al. OB/GYN Hospital Medicin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New York: McGraw Hill,2018. EG6Gtd2+05fEinS7+2pEW2ZYpOeAHT2aM+hvmZ/ZeJTmdfN3OUCbTATNOunRe0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