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艺用人体解剖学

一、人体解剖学分科

解剖学按研究方法分为: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显微解剖学(microscopic anatomy)、宏观解剖学(macroanatomy)。

解剖学按研究目的和需要分为:外科解剖学(surgical anatomy)、表面解剖学(surface anatomy)、X线解剖学(X-ray anatomy)、断层解剖学(secti ona l anatomy)、运动解剖学(l ocomoti ve anatomy)、神经解剖学(neuroanatomy)。

解剖学按应用目的分为:人体解剖学(医学)(human anatomy)、艺用解剖学(art anatomy)。

艺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外形轮廓和结构比例,为绘画、艺术造型等打好基础的解剖学,旨在通过了解人体的解剖结构,认识人体肌肉、块面与人体运动产生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在实际绘画中影响形体表面和视觉观察,以便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揭示与表现生动的人体之美。

二、艺用人体解剖学的飞跃

“人是小宇宙”这一思想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整个艺术实践,人成为绘画和雕塑的主题。达·芬奇研究人体肌肉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他认为只有通过肌肉的运动才能表现精神的感受,还认为描绘人物须具备足以表达出人物精神的那种姿势,否则艺术将不配被称赞。由此可见解剖学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科学、艺术的发展,也摧毁了中世纪基督教的禁欲思想,裸体的表现为人体造型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以再现为主要目的的西方艺术创作与以写意为目的的东方艺术创作自此有了明显的区别,并统领西方艺术创作近400年,直到以塞尚和毕加索为首的改革者出现才打破这一禁锢,但人体解剖学依然是学习造型艺术的基础课程。

16世纪末,意大利波伦亚画派的卡拉奇家族创办了波伦亚美术学院,西欧学院派由此诞生。他们拟定了一套学院派的教学方法,首先要临摹大师的人体素描,然后画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像。他们以研究人体解剖结构、全面掌握人体造型方法为重点,最后进行人体和着衣模特写生,通过严格的教学程序和系统的基础训练,加强学生对人体结构的掌握。苏联美术学院也经常聘请医学院解剖教授担任解剖课教师,在上素描课时,将解剖教学与素描教学结合起来,并把解剖学课程当作重要科目(图1-2-1)。西方的这种教学方法一直沿用到当今我国艺术院校基础课的教学中。

由于艺用解剖学与医用解剖学的区别,艺用解剖学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它不仅包含了医用解剖学的部分内容(即解剖结构这一方面),同时还要研究与视觉经验、艺术表现有关的其他方面,基于这一认识,这一学科也被称为艺用人体解剖学。

人体结构离不开造型艺术的特殊规定。在造型艺术中,结构是指蕴含于物体外在形态之中的内部构造、物体各个组成部分在分离状态时的构成和它们在并存状态时的结合。这些构成与结合,包括了穿插、榫接、楔合等关系。不了解这些关系就无法理解外部形体的变化,无法把握对象的外表特征。因此,只有对造型结构有了清楚的理解,才有可能把握复杂物体的组装关系和它的运动变化规律,才能更本质地掌握其形态特征。艺术创作所需要研究的结构不同于自然科学或医学这一点在上述规律中正好得以说明。而且,在造型艺术中,人体不论有何种表达形式,归根结底要体现在立体的空间中。

图1-2-1 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解剖课工作室

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解剖结构

研究人体生理构造中与外形有关的骨骼、肌肉的生长规律、形态特征、生理机能,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同时寻求人体性别特征和个性特征,这是分析、理解人体各种结构形态的依据和基础。因为人体的解剖构造就是其各种结构形态的决定因素。当然,可以通过观察人体对光线的反射来了解人体结构,但是对解剖构造的集中研究才是解开形体光线秘密、预先构思形体,甚至创造形体的关键所在。了解人体表面下的构造对于解释人体在光线下的表现非常有意义,视觉感知会因此变得更敏锐。解剖构造是实实在在、稳固不变的,而光和影却是短暂而变幻不定的。人体解剖结构是一种工具,这个工具能使艺术家确定形体的本质,达到更高程度的写实,以及概括出更能传递思想的人体结构。

对解剖结构知识的掌握会开拓艺术家的想象力,使他们能够自由地将人体作为绘画中的一种表现元素。比如,米开朗基罗运用他对人体解剖的知识,并非为了描述真实的事物,而是为了表达他理想中的事物。通过对结构元素的精心安排,他创造出富有美感和力量的人体,其不仅象征着人类身体上的潜能,还象征着智慧和精神上的力量。拉斐尔从人体解剖结构中发现的不仅仅是肌肉和骨骼,还有相互关联的形体和优美的线条。他对人体结构的运用显示了一种高贵、神一般非凡的感觉。

2.形体结构

也被称为几何结构。为了易于观察、理解、记忆、想象,艺术家把人体外形的形体切面化和几何体化,以此来分析、理解人体的结构形态。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理解人体构造,还能提升艺术家对人体的空间想象力。由于形体结构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因此,它是人体结构形态中与艺术实践结合最紧密的部分。正如保罗·塞尚曾说:“用适当的比例,将大自然里的东西通过圆柱体、正方形、圆锥来处理。”这正是通过将形体分解成最基本的几何结构来帮助简化人体形式(图1-2-2)。

A.米开朗基罗的草图显示了他是如何运用结构分析来理解人体结构动态的,请注意他是如何用几何形状来构建手臂和腿,并用线条在腿和躯干上画椭圆形,这有助于看清身体各部分之间是如何重叠的,以及规划人体的透视效果。当然,这幅草图本不是艺术品,而是作为一种创作前的草稿,为自己未来的作品奠定基础。

B.此图为鲁本斯学习阶段的作品,可以看出直线透视如何指引对人物的规划,以及将人体简化为长方形盒状的单元来表现它们的结构。据说古代大师也会用木质人体模型来研究透视和光线效果。

图1-2-2 壁画《逐出乐园》中亚当(A),米开朗基罗习作;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年)习作(B)

3.运动规律

作为有生命的机体,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因此,动态是表现人体生命特征的首要因素。所谓“动态”,即人体由某一种姿势转变为另一种姿势的过程。而“姿势”,又是人体动态某一瞬间的形态特征。因此,除了需要对静态的人体结构进行了解外,还要对人体运动时的状态做进一步的研究,认识和掌握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4.空间结构

即分析、研究人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变化。把艺用透视学的部分内容与对人体空间形态的理解和表达相结合。空间结构由于直接关系到在艺术实践中塑造人体的三维深度,因此也是人体结构中的重要内容。

三、人体基本结构概要

人体的组织结构极其复杂,主要由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构成。所有这些系统结合在一起,维持着一个平衡、完整、自主的整体。在艺用人体结构学中,主要的研究内容仅限于人体运动系统中的骨骼、肌肉,以及它们在人体外形上的变化规律。

(一)骨骼系统

人体的组织结构非常复杂、精密,其中关键性的结构是人体骨骼结构,骨骼是人体内固定的支架,是相对稳定的实体。它决定着人体比例、体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个性特征,所以在解剖结构中,骨骼结构是基础。尽管人从婴儿到成年再到老年,骨骼会有所变化,但其相对位置不变,这也是在许多年后仍能认出某个人的原因。而骨骼结构中,又以骨骼在人体上的外露点为研究和表现的重点。

由骨、关节和韧带组成的骨骼系统构成了支撑和保护人体的刚性结构。它能保护大脑和内脏器官,给大部分肌肉提供附着点,并通过关节的连接进行运动。

1.人体骨骼的组成

人体共有206块骨骼(图1-2-3),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大部分。其中,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四肢骨126块。

儿童的骨骼应有217~218块,初生婴儿的骨骼多达305块。这是因为儿童的骶骨有5块,成年后合为1块。儿童的尾骨有4~5块,成年后也会合为1块。儿童有2块髂骨、2块坐骨和2块耻骨,成年后合并为2块髋骨。因此,儿童的骨骼比成人多11~12块(图1-2-4)。

图1-2-3 人体骨骼图

图1-2-4 婴儿全身骨骼

2.骨的分类

人体骨骼通过软骨、韧带和关节巧妙地连接起来,同时,骨骼外表附有使其运动的许多肌肉,还覆盖着厚薄不同的皮肤和脂肪,由此形成了富有节奏、起伏的优美人体外形。

骨骼按其形态可分为以下4类(图1-2-5)。

(1)长骨:形似长管状,分为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两端较膨大,称为骺。骺的表面有关节软骨附着,形成关节面。

(2)短骨:形似立方体,多成群分布于连接牢固且稍灵活的部位,如手腕、足的后半部和脊柱等处。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常具有多个关节面,形成微动关节。

(3)扁骨:形似板状,主要构成颅腔和胸腔的壁,以保护内部的脏器。

(4)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且功能多样,有些骨内还有含气的腔洞,称为含气骨,如构成鼻旁窦的上颌骨和蝶骨等。

图1-2-5 骨的分类

3.骨骼的表面形态结构

骨骼的表面由于受肌腱、肌肉、韧带的附着和牵拉,血管、神经走行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形态的结构(图1-2-6)。

图1-2-6 骨关节衔接示意图

(1)骨面的突起:由于肌腱或韧带的牵拉,骨的表面生有不同程度的隆起,称为突。尖的突称棘,尖的棘称茎突。基底较广的突称凸隆或隆起。粗糙的隆起称粗隆,有方向扭转的粗隆称转子。圆形的隆起称结节,长线形的隆起称嵴,低而粗涩的嵴称线。

(2)骨面的凹陷:小的凹陷称小凹,大的凹陷称窝,长的凹陷称沟,浅的凹陷称压迹。

(3)骨端的标志:圆形的膨大称头或小头,头下方较狭细处称颈;椭圆形的膨大称髁,髁的最突出部分叫上髁。

(4)平滑的骨面称面,骨的边缘称缘,边缘的缺损称切迹。

(二)肌肉系统

人体肌肉是人体运动的动力器官,也是人生命活动的重要体现,它与人体骨骼共同构成了人体外形的轮廓和起伏变化。但与骨骼不同的是,肌肉是人体表面形态的主要决定因素,当人体运动时,肌肉可以伸缩,并改变其长度和厚度。肌肉的形状和大小差异很大,通过腱与骨骼连接。通常,体积较大的肌肉位于四肢处,尤其是那些连接四肢和躯干的肌肉;而躯干处的肌肉较宽、较薄。

运动系统的肌肉附着于骨,故又名骨骼肌。每块肌肉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躯体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

人体的肌肉有600块左右,在艺用人体结构中,只研究对人体外部形态有直接影响的肌肉群,即从人体造型的外轮廓和起伏关系出发,对有重要意义的浅层肌肉和部分深层肌肉进行研究(图1-2-7)。

图1-2-7 人体全身表层肌肉示意图

1.肌肉的分类(图1-2-8)

肌肉的形态多种多样,按其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也称扁肌)、轮匝肌4种。长肌多见于四肢,收缩的幅度大,可产生大幅度的运动;短肌收缩幅度小,可完成精细运动;扁平的阔肌多分布于胸部、腹部和背部;轮匝肌则围绕于眼、口等开口部位。

肌肉一般根据其形状、大小、位置、起止点、纤维方向和作用等命名:依形状命名的肌体如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等;依位置命名的肌体如冈下肌、肱肌等;依位置和大小综合命名的肌体如胸大肌、臀大肌等;依起止点命名的肌体如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等;依纤维方向和部位综合命名的肌体如腹外斜肌、腹直肌等;依作用命名的肌体如旋后肌、咬肌等;依作用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命名的肌体如旋前圆肌、内收长肌、指浅屈肌等。

图1-2-8 肌肉的分类

2.肌肉的构造(图1-2-9)

肌肉可分为中间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肌腹是肌肉的主体,为能伸缩的动力部分,由横纹肌纤维组成。肌腱呈索条状或扁带状,由胶原纤维构成,无收缩能力,附着于骨。阔肌的肌腹和肌腱都呈膜状,其肌腱称为腱膜。

图1-2-9 肌肉的构造

3.肌肉的作用

肌肉在人体的大部分位置上呈多层分布,并以人体中心轴为轴线对称生成。肌肉的分布与关节的运动轴线有关,在每个关节上都存在两组作用力相反的肌肉,即伸肌和屈肌。肌肉是通过杠杆原理牵动骨骼来实现人体运动的。肌肉收缩,使骨与骨之间的距离产生变化,从而产生关节运动。

每一块肌肉在人体运动的某个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肌肉在人体运动中会出现松弛与紧张、收缩与伸张,从而使人体的外形产生丰富的变化。当肌肉收缩、处于紧张状态时,肌形会变得短而隆起,形状浑圆、明显;当肌肉伸张、处于松弛状态时,肌肉会变得松软、平坦。正是肌肉的协调运作才使得许多复杂的动作成为可能。因此,经常会看到大块肌肉组织聚集形成的块面。

四、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方法

一般来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所有造型活动中难度最高的,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术家需要对人体的解剖结构进行由表及里的研究,包括其生长规律、外形特点,以及由运动和透视引起的变化,否则就谈不上人物塑造。人体解剖学是人物造型的基础,是艺术家们必须掌握的有关造型的基本知识。同时,学习人体解剖学也是一项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出于对写实主义的强烈渴望而开始的传统。

1.人体写生

人体写生已经成为并将继续作为视觉艺术研究的中心课题。相对于其他形象,人体作为单一的对象为艺术家们提供了许多探索视觉艺术元素的机会。艺术家们通过它来提高自己的敏感性,拓展自己的视觉感受,以及锤炼自己的绘画技巧(图1-2-10)。

图1-2-10 《全身形体解构》,广州美术学院2020级邹彦希临摹作品

2.大师作品临摹

虽然临摹较科学的解剖结构图对学习人体很有益,但是,对学习绘画的学生来说,研究艺术大师们的作品、跟大师学解剖更能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与自身的审美品位。科学的解剖图给予的是对事实公正的展示,而艺术家们的作品则是更有选择性地解释和表现事实(图1-2-11)。

在研究艺术大师们的作品时,不仅应了解他们对解剖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探究他们如何使作品更具艺术吸引力和表现力。正是这种理解使他们的绘画具有真实感和生命力。

图为毕加索早期的古代雕像临摹作品,临摹人体雕像为他后来创造性、开拓性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他曾认为“抽象艺术并不存在”“绘画必须总是从一些事物开始”,他也同样感觉到“没有比人更有趣的事物了,人们通过绘画来学会看别人,学会看自己”。他经常画人体模特,在他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人体形象总带给他最多的灵感。与他同时代的现代艺术倡导者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年)也有相似的看法,“最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静物或风景,而是人体。正是通过人体,我可以最好地表达出我对生命如对宗教般虔诚的感觉。”

图1-2-11 素描石膏作品临摹,毕加索(13岁)

五、课后作业

(一)思考题

(1)人体骨骼系统由多少块骨骼构成?这些骨骼可以按照哪些方法进行分类?

(2)人体肌肉系统包含多少块肌肉?肌肉可以按照哪些标准进行分类?

(二)学生作业点评(图1-2-12、图1-2-13)

作品点评:《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是荷兰画家伦勃朗为杜普教授所作的肖像画。画中教授在讲述解剖原理与手术实践的方法,其余的医生在凝神察看,聆听教授的讲述。光线从左边射来,正好落在尸体和所有人物的脸上,使人物的脸部被描绘得更加传神。这种情节性肖像画不仅反映了荷兰新兴资产阶级对绘画的新要求,也展示出那个时代对于科学的探求精神。学生对这幅经典的作品进行了黑白关系的转换,完成了黑白木刻。

图1-2-12 《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温祺祺,广州美术学院2022级,黑白木刻,50 cm×60 cm

作品点评:学生通过对人体骨骼的生动描绘,借此展现女性所蕴含的多元力量。女性的坚韧和毅力,如同一束束璀璨的光芒,照亮着人类社会。这种力量与美,犹如艺术与科学的发展彼此成就,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冬日的阳光,细腻而贴切地编织在一起。

图1-2-13 《骨语》,郑瑜,广州美术学院2023级版画专业,板绘 0Shrf16UXWK87hNrQ4pH9eqM1f4EuPkRccmNeD2k/YykJ/q6BOKzgX8TssxsM7k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