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biosecurity)是近年来国内外提出的有关集约化生产过程中保障和提高畜禽群体健康水平的理论,也是非常有效、非常经济的疫病防控策略。生物安全是指用于预防畜禽疾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体进入畜、禽群的全部管理实践,其包括为阻断致病性的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畜禽群体和增殖而采取的各项措施。生物安全是阻断引起畜禽疾病及人兽共患病病原体进入畜禽群体、排除疾病威胁的多种预防措施而集成的一种综合措施,是减少疫病发生的最佳手段,可以对多种传染病同时进行预防和净化。生物安全体系是对传染病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方针的集中体现,这一观念已普遍被畜牧兽医行业所接受和重视。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作为传染病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必要条件,其中任何一种要素的缺失,传染病都不会发生和流行。生物安全措施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各种综合措施,其重点是消除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针对传染病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抓住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从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这是生物安全措施的核心所在。
近年来,我国家禽传染病种类不断增多,病原体不断变异进化,病原之间的混合感染日趋严重。另外,一些传染病如IBD等感染后还可引起免疫抑制,降低鸡群的免疫机能和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据统计,传染病的家禽致死率为20%左右,按目前我国家禽存栏量30亿~40亿只来计算,每年因传染病造成家禽死亡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10亿元。目前,单纯依靠疫苗和药物难以控制疫病的发生,随着鸡传染病研究不断发展和疫病控制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家禽饲养和疫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养户虽基本树立了“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但在生产中普遍只重视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这对疫病的控制和降低家禽死亡率有一定作用,但随着病原微生物的变异和毒力的增强及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免疫接种也不能彻底预防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生物安全与免疫接种、药物防治相辅相成,现代化饲养管理体系下的疫病控制中,生物安全已经和免疫接种、药物防治共同组成了高效的疫病防控体系。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可以为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提供一个良好的使用环境,提高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效果。如IBD、MD和AL等病毒感染鸡群后,可导致鸡群免疫抑制,影响其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巨噬细胞吞噬等免疫应答反应,从而对多种疫苗免疫应答下降,免疫效果差,甚至免疫失败。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针对某些特定疾病效果较好,可提高鸡群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和抵抗力,弥补生物安全中的不足。将生物安全、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结合起来,可以最大限度预防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生物安全方面缺乏统一规划、设施不够完善、防范范围较窄等,具体表现在:通常缺少关于生物安全的总体规划方案,生物安全大环境普遍不好。如鸡舍(场)过密、选址不够科学;生物安全设施不完善,如隔离设施不完善;消毒漏洞多,如饲料、垫料、进出笼具等因缺乏消毒设施而不能彻底消毒或不消毒;重鸡群、轻环境,重消毒杀菌、轻生态养护,重病毒细菌、轻蚊蝇昆虫。
很多鸡场没有设立健全的卫生防疫制度和相应的标准,在卫生防疫过程中缺乏监督,卫生防疫效果大打折扣;所制定的卫生防疫制度涉及面较小,不能涵盖生物安全的各个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监管体系规范化做得不够。
很多鸡场没有具体到对每个环节、每种对象设立特定的技术规程,技术要求标准过低,起不到有效的隔离和消毒效果,如与隔离消毒有关的环节、项目、对象涉及100余种,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规程,而大部分鸡场没有设立相应的技术标准;隔离、消毒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不够严格。
鸡场选址在隔离条件好的区域,离最近的畜牧场或其他可能的污染源3000米以上,距离居民区3000米以上。远离被工厂排放物、畜禽粪便及处理物污染过的土地或水源。交通方便,连接鸡场与交通要道的道路应供鸡场运输专用。鸡场离主要交通要道至少500米,距饲料厂不超过30千米,距冷藏设施不超过50千米。
选址应选取地势高、干燥向阳、通风良好的地方,便于排除雨水和污水,不受洪水影响;地面平整,用作净道、净区的地方不能低于污道、污区;水源充足,能满足生产生活和消防需要,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标准;排水系统符合生物安全要求;道路两旁修排水沟,路面及水沟要求硬化,排水顺畅,不可渗水或积水。
鸡场周围修建完整的防护设施,与外界彻底隔离,实行封闭式生产。生活区、生产区、污物处理区等各功能区的划分明确,留有足够的卫生间距与缓冲区。净道、污道分开,净门、污门分开,不要交叉,进出合理;场区植树,全面绿化。
净污分清,净门、净道及污门、行道要设在合适的位置;排污合理,排水顺畅,地面做防渗处理;纵向通风与横向通风结合,通风合理顺畅;保温和隔热性能好;房舍墙壁和地面做防水处理;结构严密,封闭性好,有纱网等防鸟、鼠、蚊、蝇设施。
(1)多级隔离的消毒设施。场外、大门口——设置车辆冲洗场、车轮消毒池,放置冲洗消毒设备。场内各功能区及出入口——设置车轮消毒池,放置冲洗消毒设备,建立物品交接间、人员淋浴消毒室,以及传入式的专用饲料库、垫料库。鸡舍等房舍出入口——设置脚踏消毒池、洗手消毒盆,放置消毒喷壶、冲刷消毒设备。净污接近处应明确标示,建隔离物,设消毒池。
(2)兽医卫生基础设施。建立兽医实验室,有专用房舍、设备和人员;建立专用的病死鸡处理设施如尸井、焚尸炉等,防止污染扩散;建立专用的鸡粪、污物处理设施,可防渗、防污染扩散。
(3)其他常用卫生消毒设施。如各生产区、各功能区的器具冲洗场、浸泡池,以及熏蒸室、洗刷灭菌设备等;修建封闭式、水冲式厕所。
(4)常用消毒方法与程序。日常消毒,烧、泡、煮、埋、洗、刷、喷、熏、紫外线、阳光、发酵等。发生传染病时的消毒原则:早、快、严、小;隔、封、消、杀。在隔离的前提下消毒,先喷药后清扫;用消毒剂连续多次冲洗消毒后封闭门窗。饲养员走污道出场,不与外人接触,彻底淋浴、消毒、更衣后,经主管确认同意再回非疫区。发生传染病的鸡舍至少空舍4周才能重新使用。清扫是一切消毒工作的基础,务必要完全彻底,更不要因清扫而使污染扩散。清扫应自上而下、由里到外。干燥时先洒水再清扫,明显污染的撒药后清扫。对污染物就地初步消毒后再运出处理。清扫后冲洗,对附着物要边刷边洗或高压清洗,严重污染的用消毒液清洗。冲洗要自上而下、由里到外、完全彻底、不使污染扩散。清洗消毒人员作业中不擅离岗位,不与他人接触,工作服就地消毒,走污道回指定消毒场所,淋浴、消毒、更衣后再回净区或生活区。
病死鸡尸体要及时处理,严禁随意丢弃,严禁出售或作为饲料再利用。尸体处理最好采用焚烧炉焚烧的方法,不具备焚烧条件的养鸡场应设置两个以上安全填埋井,填埋井应为混凝土结构,深度大于2米,直径1米,井口加盖密封。在每次投入尸体后,应覆盖一层熟石灰或喷洒大量消毒液,井填满后,须用土填埋、压实并封口。装载尸体的容器必须采用蒸汽灭菌,运输尸体的车辆应清洗、消毒。粪便要堆积发酵或机械膨化、干燥、消毒,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场区进行绿化,进风口处种植高低植物或与水塘相结合以提高进入空气的质量;出风口处建沉淀池,和高低植物、墙壁攀岩植物相结合以沉淀、吸附空气中的污物;场空地及密闭式鸡舍之间可种植瓜果、蔬菜或其他有益植物;开放式鸡舍之间的植被高度控制在30厘米以下。
(1)实行场、区、舍、群多级隔离,人、车、物、料、水、环境、部分空气有效消毒。
(2)场内外隔离:封闭生产,进入必须经过相应的消毒。
(3)生产区隔离:限制出入,进入必须经过相应的消毒。
(4)鸡舍间隔离:固定人员、禁止串栋、消毒入内,固定工具、专舍专用,进入物消毒,水帘加药,送热风,进气口放挥发性消毒剂。
(5)群内管理:合理密度,分群,环境、饲料、垫料、饮水应保持清洁。及时拣出病、残、死鸡,污染物一律走污门、污道。
(6)员工在场外的要求:不从事畜禽养殖、加工、经营、诊治等工作,家中不养畜禽,不经营处理禽粪,不接触畜禽及其产品生产、加工、经营、诊治、处理等易污染场所。
饲养场区“全进全出”。独立的饲养区,一个饲养区内饲养来源相同的雏鸡。一同入雏、一起出售。彻底清洗、消毒,空舍一段时间后再进鸡。
(1)提倡使用饲料塔(罐)自动喂料系统,使用饲料库周转的,要加强饲料库卫生。两个以上饲料库,轮流使用,全进全出。饲料出库后彻底清扫、拖地消毒后再进料。饲料库建于生产区入口,车辆及外人不可入内。尽量使用颗粒料,不买霉变、发病区的饲料;营养成分测定合格,微生物、药残测定合格。
(2)运输:清洁卫生的车辆和驾驶员,装车前车体、驾驶员消毒,途中注意卫生防止污染,进入鸡场全面消毒。
(3)储存:料库、料塔保持清洁卫生,防霉、潮、虫、鼠、热、晒。
(4)饲喂卫生:确认鸡群无异常后再喂,随时检查采食状况,料槽(桶)内不存过夜料,防止饲料进水、污染。
(5)垫料卫生:选购垫料力求清洁、干燥、卫生。未消毒垫料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霉菌毒素,购入的垫料在垫料库用3倍量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72小时以上,经细菌检验合格、确认无异常再出库使用;使用中保持卫生、松软,防止过干、过湿。
每季度检验一次水质,每月进行一次细菌检测,不合格的水源要经处理后方可使用。每月清理一次水塔和输水管道;每次饮药后清理一次水线、饮水器或水槽。
挑选无疫情场、健康、好品系、健壮整齐的鸡苗;严格按技术标准提供饲养管理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密度、卫生、通风、营养、饮水、光照等。提供全群均一的饲养环境,培育鸡群良好的整齐度。
健康雏鸡质量标准:外观精神好,羽毛丰满;体型正常,体重达标;均匀度差异上下10%以内;肛门干净,脐部收缩好,腹部柔软;水分适中,无腹水、无脱水现象,数量误差在0.1%以下;沙门氏菌、支原体感染阳性率不超过国家限制标准(0.4%以下);母源抗体分布均匀,离散度小,一周内成活率98%以上。
合理的基础免疫程序:每批鸡入舍前,根据季节、环境、来源、健康、抗体、疫情、疫苗等实际情况,对基础免疫程序合理调整,确立本批鸡的应用程序;重视常见病的药物预防;加强日常管理、营养和饮水管理,合理使用抗应激药物,减少应激,尤其要减少接种疫苗时的应激。
加强疫苗管理,选用优质疫苗,并安全运输保管、把握有效期、实施规范接种。
(1)根据养鸡场大小及组织架构,建立从饲养员→栋长→生产主任、技术员或生产场长→场长的逐级报告和负责程序。
(2)明确职责:饲养员负责现场操作;生产主任、技术员或生产场长负责现场管理、安排、指导、协助解决问题;场长负责全面掌控、决策,对企业负责。
(3)日记、记录、报表:做好饲养日记、一切工作的记录、日报表、周报表、汇总表等相关记录和汇总。
养鸡场常用的卫生防疫技术规程有几十个重点环节和项目,各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实施细则。如场内外隔离和卫生管理制度;饲养生产区隔离和卫生管理制度,鸡舍间隔离制度;“全进全出”实施办法,进入场区消毒规程(车辆、人员、物品),进入生产区消毒规程(车辆、人员、物品),淋浴消毒规程;进入鸡舍消毒规程,隔离服装使用管理办法,饲料卫生和消毒管理办法,垫料卫生和消毒管理办法;饮水卫生和消毒办法,生物制品管理办法,免疫程序,免疫接种技术规程;投药技术要求;鸡舍及设施设备清理消毒规程,鸡舍环境监测制度,鸡舍及设施设备日常卫生管理办法,带鸡消毒办法,鸡群观察报告和逐级负责制度,鸡群检测制度,重点疾病净化制度,病弱死鸡淘汰处理制度,场区净、污区和净、污道管理办法,消毒剂使用管理办法等。
生产区环境卫生:环境绿化,净污区、净污道要划分好、标识清并消毒。厕所经常冲水、无异味。严防老鼠,解决水沟污染、蚊蝇害虫滋生地的问题。污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不得裸放。与外界彻底隔离,避免墙洞、豁口、门缝等问题。场区清洁、物料摆放整齐,消毒剂常更换。
备用鸡舍卫生:建筑完好,封闭严密,门窗关闭自如。鸡舍内外彻底清理、消毒3~4遍。天棚和内墙无裂缝,所有设施设备完好无损,清洁卫生。水沟彻底清理,空舍2周以上,最后以细菌检测结果作为是否合格的依据之一。门口设脚踏消毒池,每天换消毒液,管理间要整洁卫生,鸡蛋存放处安全、清洁。禽舍内所有设施设备、地面、墙壁、垫料经常消毒。
孵化室、更衣室、淋浴间、办公室、走廊地面清洁无垃圾,墙壁及天花板无蜘蛛网、无灰尘绒毛,地面保持氢氧化钠溶液或其他消毒剂的新鲜度,顶棚无凝集水滴。孵化室地面清洁,无蛋壳等垃圾,无积水存在,值班组人员每次交班之前10分钟用消毒剂拖地一遍,接班人员监督检查。室内墙壁无蜘蛛网、灰尘。出雏室地面无绒毛、蛋壳等垃圾存在,无积水存在,墙壁干净整洁,无蜘蛛网灰尘,值班组人员每次交班之前10分钟用消毒剂拖地一遍,接班人员监督检查。孵化室、出雏室地沟、下水道内清洁,无蛋壳及绒毛存留,每周2次用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拣雏室内地面无蛋壳、绒毛存在,冲刷间干净整洁,浸泡池内无垃圾。发雏厅及接雏厅每次发放完雏鸡后,无蛋壳、鸡毛等垃圾存在,并用2%氢氧化钠溶液彻底消毒。孵化间、出雏间、缓冲间内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地面无垃圾,每周至少消毒2次。纸箱库内物品分类摆放,整齐有序,地面干净整洁。夏季使用湿帘或水冷空调降温时,及时更换循环用水,保持水的清洁卫生,必要时加入消毒剂,室内环境细菌检测达合格标准。
孵化器内外、机顶干净整洁,无灰尘,无绒毛,壁板及器件光洁无污染。底板无蛋壳、蛋黄、绒毛及灰尘。加湿盘内无铁锈、蛋壳等垃圾,加湿滚筒清洁无污物。风筒内无灰尘,风扇叶无灰尘、无绒毛,温湿度探头上无灰尘、无绒毛。控制柜内清洁卫生,无绒毛、灰尘、杂物。电机(风扇电机、翻蛋电机、风门电机、冷却电机、加湿电机)上无灰尘、无绒毛、无油污。入孵前细菌检测为合格标准。
未经允许,任何外人严禁进入孵化室,如有特殊要求,须经场长批准。允许进入孵化室的人员,必须经过洗澡更衣、换鞋,有专人引导,并且按照已定的行走路线入内,不可乱闯。孵化室人员,除平时休班外,严禁外出,休班回场必须洗澡、消毒、更衣、换鞋。维修人员进入孵化室,须洗澡、更衣、换鞋后方可进入。严禁携带其他动物及其产品进入孵化室。接雏车辆需经喷雾消毒、过氢氧化钠池后才能进入孵化场。接雏人员只能在接雏厅停留,严禁进入其他区域,由雏鸡发放员监督。运送种蛋的车辆需经彻底消毒后再进入孵化场。每次雏鸡发放结束后,全面打扫存放间,发雏室、接雏厅、客户接雏道路用2%氢氧化钠溶液全面喷洒消毒。及时处理白蛋、毛蛋及蛋壳,不得在孵化厅室存放过夜。进入孵化厅的物品须经有效的消毒处理后方可带进,孵化室备用工作服在每次使用后立即消毒清洗。外来人员离开孵化室后,其所经过的区域,用2%氢氧化钠溶液喷雾消毒。定期清理孵化场周围的垃圾等杂物,每月消毒1次。定期投放鼠药,减少鼠类对孵化场设备、种蛋的损害。
随时发现疫情,尽早采取有力措施,是鸡场生物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观察雏鸡行为状态,正常情况下,雏鸡反应灵敏,精神活泼,挣扎有力,叫声洪亮而清脆,眼睛明亮有神,分布均匀。若雏鸡扎堆或站立不卧,闭目养神,叫声尖锐,拥挤在热源处,说明育雏温度太低;若雏鸡撑翅、伸脖,张口喘气,呼吸急促,饮水频繁,远离热源,说明温度过高;当雏鸡远离通风口,说明有贼风;若雏鸡头、尾、翅膀下垂,闭目缩颈,行走困难,则为病态表现。
正常情况下,羽毛整洁、光滑、贴身。若羽毛生长不良,表明温度过高;若全身羽毛污秽或胸部羽毛脱落,表明湿度过大;若羽毛稀少,表明烟酸、叶酸、泛酸缺乏;如果全身羽毛蓬松或肛门周围羽毛黏有黄绿色或白色粪便或黏液时,多为发病征兆。
正常的粪便为青灰色,成形,表面有少量的白色尿酸盐。当鸡患病时,往往排出异样的粪便。如血便多见于鸡球虫病、鸡出血性肠炎;白色石灰样稀便多见于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白痢;绿色粪便多见于新城疫。
当天气急剧变化时、接种疫苗后、鸡舍氨气含量过高和灰尘多的时候,容易激发呼吸系统疾病,故应在此期间注意观察鸡的呼吸频率和呼吸姿势,有无鼻涕、咳嗽、眼睑肿胀和异样的呼吸音。当鸡患新城疫、鸡慢性呼吸道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时,常发出呼噜或喘鸣声,夜间特别明显。
如果舍内湿度过大或垫网过硬易发腿病、脚垫;若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小易引起爪干裂;若存在垫网有毛刺、接头处未处理等其他易引起外伤的因素,易引发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如果腿部鳞片出血且死亡严重,则应考虑禽流感的流行,应及时上报疫情。
在正常情况下,鸡生长过程中的采食量、饮水量应保持稳定的缓慢上升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找出原因,多为发病的早期表现。
在鸡舍一角隔出一小块地方,将残鸡、弱鸡和病鸡单独饲养观察,以提高其成活率和出栏均匀度。如发现有传染病流行,要及时隔离、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