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鸡群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流行过程

动物传染病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能在动物之间直接接触传染或间接地通过媒介互相传染,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从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与所有动物传染病的发生一样,鸡的传染病从鸡个体感染发病到群体发病的流行过程也需要三个阶段:病原体从已感染鸡体内排出;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并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接触未感染的易感鸡群;病原体侵入易感鸡群从而形成新的感染,继而开始新一轮的传播与感染。由此可见,传染病在鸡群中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三个互相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鸡群。这三个条件是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会引起鸡群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因此,掌握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制订正确的防疫措施,可通过切断鸡传染病流行的某个环节,从而控制鸡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有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具体来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鸡群,包括发病鸡和带菌(毒)鸡。病原微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而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就是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病原微生物在感染易感动物后不但能够在其体内繁殖,还能持续排出体外,再经一定的传播途径感染其他鸡群。鸡只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可表现为患病或不发病但携带病原两种状态,因此,传染源可分为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1.患病动物

病鸡是主要的传染源,处于不同发病时期的病鸡,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不相同。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病鸡能排出病原体且具有症状,尤其是在急性过程或者病情恶化阶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很强的病原体,因此,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最大。处于潜伏期和恢复期的病鸡是否具有传染源的作用随病原体的种类不同而异,也可能有传染源的作用。

2.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能排出病原体的鸡只,包括带毒者、带菌者和带虫者等。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一般比发病鸡只少,但因为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而不易被发现,可能是重要且危险的传染源。如果检疫不严,病原体还可随动物的运输散播到其他地区,造成新的暴发或流行。

病原携带者一般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类。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指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能排出病原体的鸡只。在这一时期,大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数量还很少,而且一般没有具备排出条件,因此,不能起传染源的作用。但在少数传染病的潜伏期后期,病鸡能够排出病原体,并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在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鸡只。一般来说,这个时期病原体的传染性已逐渐减弱或已无传染性,鸡只免疫力增强,但实际上有些鸡只虽然外表症状消失但病原尚未清除,病鸡仍能排出病原体,对于这种病原携带者应多次对其进行病原学检查,以确定其病原携带状态。

(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鸡只。一般认为这是隐性感染的结果,通常只能靠实验室方法检出,这种携带状态一般持续时间很短暂,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有限。但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巴氏杆菌等病原体的健康病原携带者比较多,可能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由于病原携带者存在间歇排出病原体的现象,因此,仅凭一次病原学检查的阴性结果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反复多次的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才能排除病原携带状态。消灭和防止引入病原携带者是传染病防治中的主要工作,对于传染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鸡群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比较复杂,每种鸡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研究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掌握其特点,掌握病原体的传播方式及各传播途径所表现出来的流行特征,以切断病原体继续传播的路径,防止病原体传播到易感鸡群中,从而控制鸡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是鸡群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传播途径再侵入其他易感鸡群所表现的形式称为传播方式。传播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水平传播,即传染病在鸡群或鸡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传播;另一类是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形式。

1.垂直传播

一些鸡的传染病,如禽白血病、禽腺病毒感染、禽沙门氏菌病、鸡传染性贫血等的病原体可由蛋鸡卵细胞携带,从而使鸡胚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感染。该传播方式可将母体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传播给子代,雏鸡出壳即已经感染该病原,只能通过净化种鸡群的方式来防控这类病原。

2.水平传播

水平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

(1)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鸡(传染源)与易感鸡群直接接触(交配、啄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发病的传播方式。仅能以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其特点是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形成明显的连锁状。这种方式使传染病的传播受到限制,一般不易造成广泛的流行。

(2)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将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可以是生物(如蚊虫、蚤等),也可以是一些物品(如料槽、饲料、运输车等)。大多数传染病如禽流感、新城疫等以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都能传播的传染病称为接触性传染病。间接接触传播一般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①经空气传播。空气不适合任何病原体的生存,但空气可作为传染的媒介物,它可作为病原体在一定时间内暂时存留的环境,经空气传播主要是以飞沫或尘埃为媒介而传播的。经飞散于空气中带有病原体的微细飞沫而进行的传播称为飞沫传播。所有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飞沫进行传播,如禽流感、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患有这类传染病的病禽呼吸道聚集一定量的渗出液,而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渗出液刺激机体发生咳嗽或喷嚏,带有病原体的渗出液从呼吸道喷射出来,通过气流形成飞沫飘浮于空气中,被易感鸡只吸入而造成感染。

经空气飞沫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因传播途径易于实现,病例常连续发生,感染鸡只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鸡群。潜伏期短的传染病,如禽流感、新城疫等在易感鸡群集中时可形成暴发。未加有效控制时,此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多有周期性和季节性升高现象,一般以冬、春季多见。

②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如新城疫、禽沙门氏菌病等,其传播媒介主要是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染源的分泌物、排出物和病鸡尸体及其流出物通过污染饲料、饮水或管理用具感染易感动物。因此,在防疫上应特别注意防止饲料和饮水的污染,防止饲料仓库、饲料加工过程、鸡舍、水源、鸡场工作人员和用具的污染,并做好相应的消毒卫生管理工作。

③经污染的土壤传播。随病鸡排泄物、分泌物或尸体一起落入土壤而能在其中生存很久的病原微生物可称为土壤性病原微生物。经污染的土壤传播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因此,应特别注意病鸡排泄物和尸体的处理,防止病原体进入土壤,形成疫源地。

④经活的媒介物传播。活的媒介主要包括节肢动物、野生动物及人类的活动。

饲养人员、兽医及鸡场管理人员的活动如不遵守防疫制度,可能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如饲养人员进出不同鸡舍时,可将衣服、鞋底及饲喂工具上污染的病原体传播给隔壁鸡舍。

(三)易感鸡群

易感性是指鸡对于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敏感程度,是对病原体抵抗力的反面,鸡群的易感性是整个鸡群对某种病原体的易感染程度。鸡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百分比和易感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传染病是否能在该鸡群造成流行及疫病的严重程度。鸡群易感性的高低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有关,另外,动物的遗传特征、特异性免疫状态及外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鸡群对病原体的易感性。

1.鸡群内在因素

不同品系的鸡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存在遗传性差别,有些是抗病育种的结果,如通过选种培育而成的白来航鸡对雏鸡白痢的抵抗力增强。不同日龄的鸡对某一病原体的易感性也不同,如雏鸡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易感性较高,而成年鸡对这些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强。

2.特异性免疫状态

鸡传染病的流行与否、流行强度和维持时间,除了病原体自身的致病性等因素外,还与鸡群中易感鸡所占的比例有关。如果鸡群中抵抗力强的鸡占的比例很高,一旦有病原体传入,疫病流行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可能只出现少数散发的病例。因此,可通过疫苗免疫接种来提高鸡群中抵抗力强的鸡的比例,从而防止疫病的流行和暴发。

3.外界因素

各种饲养管理因素,包括饲养环境、饲料质量、鸡舍的通风及卫生条件等,都与疫病的发生有关。如鸡舍通风不良容易导致鸡舍氨气浓度过高,造成鸡呼吸道黏膜受损,使鸡易感染禽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因此,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对于鸡场疫病的控制也至关重要。

(四)传染病的表现形式

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根据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染范围的大小,可将传染病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4种。

(1)散发性。传染病无规律地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在出现,各病例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的关系,称为散发。

(2)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鸡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动物传染病,称为地方流行性。

(3)流行性。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鸡群内出现比平时多的病例,并且没有明显的病例数量界限,表示疫病发生频率较高,称为流行性。鸡群传染病发生流行性传播时,其传播范围广,发病率高,如果不加以防控常很快传播到邻近的乡镇、地市或邻省。可以发生流行的传染病病原毒力一般比较强、能以多种方式传播,鸡群的易感性也较高,如禽流感和新城疫等可能表现为流行性。在平时多用暴发来表示传染病的流行性,是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动物群体或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短期内突然出现很多病例。

(4)大流行。这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波及几个国家甚至全球,如高致病性禽流感。

(五)传染病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1.季节性

某些禽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出现季节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不同季节其温度、湿度、光照等情况也不同,因此,对病原体的影响也不同。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对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是不利的,可使散播在外界环境中的病毒很快失活,失去感染力。因此,病毒传染病的流行一般在夏季减缓或平息。

(2)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夏秋季节,蚊虫活动及繁殖增加,凡是能由它们传播的传染病都比较容易发生,如禽痘、鸡住白细胞虫病等在夏季明显多发。

(3)季节对动物抵抗力的影响。冬季为了鸡舍保温,通风减少,鸡舍内空气流通不畅,氨气浓度增加,对鸡的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导致鸡对呼吸道病原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如禽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

2.周期性

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时间间隔,还可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在传染病流行期间,除发病死亡和淘汰的易感鸡外,其余鸡只由于康复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因而流行逐渐平息。但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免疫力逐渐消失,或新的一代雏鸡出生,或引进新的外来易感鸡群,鸡群易感性再度增高,疫病可能再次暴发或流行。

因此,通过了解并掌握鸡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及规律,采取适当措施来加强防疫、卫生、消毒、杀虫等工作,改善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抵抗力,有计划地做好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可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六)鸡场疫病发生和流行现状

1.发病种类多,防治难度大

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对我国养鸡业构成威胁和造成危害的疫病有80多种,涉及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其中病毒性传染病是养鸡生产中最主要的威胁,造成的损失也最为严重。目前对我国养禽业造成严重威胁的病毒性传染病有禽流感(AI)、新城疫(ND)、禽白血病(AL)、马立克氏病(MD)、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LT)、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鸡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鸡传染性贫血(CIA)、禽脑脊髓炎(AE)等。

随着养鸡业不断向规模化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如鸡慢性呼吸道病、鸡大肠杆菌病、禽沙门氏菌病、鸡球虫病等。其中,不少病原体广泛存在于养鸡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同时由于饲养密度过大、通风换气条件差、各种应激因素等不利因素,鸡只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对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加,造成鸡场大面积感染和发病。另外,由于饲料中抗生素和抗球虫药的长期添加和使用,细菌已普遍产生耐药性,多种抗菌药物难以奏效,许多鸡场因细菌性疾病造成的损失高达30%。

2.新老疫病同时存在和流行

目前我国养禽业中老的疫病时有发生和流行,如禽流感、新城疫等。此外,近些年随着境外大量种鸡的引入和活疫苗的进口,导致一些新的传染病不断输入我国,如近些年新发的禽戊型肝炎病毒(aHEV)等,这些新发传染病的输入对我国养鸡业造成新的巨大威胁,造成了我国养鸡业新老疫病共同流行的状况。

3.免疫抑制性疾病增多

免疫抑制性疾病可导致鸡群免疫失败,一旦鸡群发生疫病,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类疫病是鸡场疫病防控的主要障碍,对养鸡业危害巨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可引起免疫抑制的病主要有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等。

4.双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增多

随着疫病种类的增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多重感染、继发感染或病原的混合感染在鸡群非常普遍,混合感染导致鸡群疫病更为复杂,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混合感染的类型有多种:A. 病毒+病毒,如ND+IB;B. 病毒+细菌,如IB+大肠杆菌;C. 病毒+寄生虫,如ND+球虫;D. 细菌+寄生虫,如大肠杆菌+球虫等。混合感染中病原之间相互影响,增加了疫病诊断和防控的难度。

5.病原变异及发病非典型化

在疫病流行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病原的毒力常发生变化,并且在免疫选择压力下,病原的变异速度明显加快,出现新的血清型和基因型,鸡群感染后也可能出现新的临床表现。如马立克氏病,在早期其毒力为中等,后期陆续出现强毒株(vMDV)、超强毒株(vvMDV)和超超强毒株(vv + MD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之前仅引起呼吸道症状,表现为呼吸型,后来也出现了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和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其临床症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另外,由于免疫鸡群的抗体水平不高或者不一致,某些疫病在这些免疫鸡群流行时,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化,如接种了新城疫病毒(NDV)疫苗的蛋鸡群在发生ND时,除产蛋下降和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外,不会出现ND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zlaSYwnEH2mVUbRWzNwglchgU87q2tMA1s3hLZD+x5OpjcY+1F7yytTwk1YyYdJ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