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膏方的历史沿革

膏方亦称膏剂,属于中医丸、散、膏、丹、汤、酒、露、锭八种常用剂型之一,在中医药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膏方有外用及内服两种,外用膏方是中医外治法的常用剂型,主要治疗跌打损伤、肿痛疮疡及各类皮肤病症等外科疾患;内服膏方多指煎膏,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膏方用药方便,疗效确切,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膏方起源于两千多年前,随着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积累和中医理论的发展,其用药味数、制作工艺、疗效、社会价值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探源追古话膏方

膏,从肉,肥也,滑泽也,润也。

从膏方的历史发展来看,膏有三重含义。

其一,如字本义,“戴角者脂,无角者膏”(《韵会》),指动物的脂肪。膏方的起源与动物相关,其在先秦时期已有使用记载,最早以外用膏方的形式出现——人们简单地使用动物脂肪外敷。春秋时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的30多个外用膏方,是我国推拿史上最原始的膏摩方。从先秦到西汉,膏方多用于治疗外伤或皮肤病,用药和制作方法简单。

其二,“凝者曰脂,泽者曰膏”(《韵会》),指光滑浓稠的膏状物,是中医八大剂型之一——“膏”的统称。用药物细粉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外用软膏,用植物油煎制的药物,去渣后再加工冷却的外用硬膏,由含糖(胶)量较高的本草熬制而成的半凝固状内服浓缩药剂等,均属此列。

内服膏方的文献记载始于东汉初期。在甘肃武威出土、成书于东汉早期的《武威汉代医简》中记载了最早的内服膏方——治百病膏药方、治妇人膏药方、千金膏药方,其制膏基质虽仍为动物脂肪,却已体现出组方配伍原则,其用药以祛邪为主,非后世所流行的补养扶正治法。

从萌芽时期到形成时期的内服膏方,具有膏的形态,却并不都以“膏”命名;具有“膏”的命名,却不一定都是膏的形态。东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首次出现了以“煎”命名的内服膏剂。唐、宋时期,膏方仍然分为外敷的“膏”与内服的“煎”,某些“膏”亦可内服。《千金翼方》卷第十三所载黄精膏方为药物煎煮后浓缩的半流体膏状,而茯苓膏方却是丸状。宋、金、元时期是膏方的形成时期,“膏”与“煎”这两种制作和外观相似的药品逐渐统称为膏。《圣济总录》卷第三叙例之汤散:“膏者,谓摩敷之药,煎者,取其和熟为服食之剂,今以火炼及色赤者为丹,非炼者为丸,以服食者为煎,涂敷者为膏,审此数者,他可推类而知也。”在内服方药中,膏、煎、丸、锭、散的剂型区分尚未十分明确,“膏”有时候是药物制作环节中出现的状态,有固体和半流体,有时是服用前的状态,有时是水丸。

其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诗经·曹风》),取其滋润之义。内服膏方分成药、膏(滋)方两种。成药有两类,一类如传统的益母膏、二冬膏、桑椹膏、雪梨膏等,此类膏方的组成相对单纯或固定,药味不多,制成成药,便于选用。另一类是医生通过四诊辨证开方,有针对性地给予处方,将药浓煎后去渣取汁、浓缩,再根据不同病情的需要,加入适量的冰糖、饴糖或蜂蜜,配以阿胶、鹿角胶、龟版胶等收膏。因其起到滋补作用,故有“膏滋”之谓。这种膏(滋)方俗称膏滋药,用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防治疾病。

随着膏滋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调理中的地位日渐突显,其脉案也愈发华美。一张膏方脉案,文辞、医理、书艺、印章、装帧都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民国膏方露峥嵘

民国时期,个性化膏滋药从传统剂型中正式独立出来,自成体系。1929年,沪上名医秦伯未出版了首部系统论述膏滋方的著作——《膏方大全》。上篇为通论,简述膏方的意义、性质、用量、制作、效力、服法经验及服用禁忌等内容;下篇择要选辑内科、妇科常见病症的治疗膏方16首,奠定了内服膏方(膏滋方)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规范。其后又出版《谦斋膏方案》,载有临床各科医案69则。此外,程门雪、章次公等丁氏门人及张伯臾、陈存仁等沪上大家对膏滋药的历史源流和医疗价值各有阐发,丰富了膏方的理论和内涵。

膏方专著的出现,以及对膏方临床经验的论述,促使老字号药堂熬药制药的行业自觉为膏滋药开辟了一条独立、规范发展的道路。

三、近现代辈有才人出

从民国到现代,江南在历史背景、地理、经济、医学人才、民俗文化等方面都非常适合膏(滋)方的发展,因此,膏方在江南尤其是在上海流行起来。早在清末民初,出自孟河医派的众多医家如秦伯未、程门雪、章次公、丁甘仁、贺季衡等,已经非常善用膏方治疗各种疾病,为膏方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丁甘仁在清末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了大批膏方人才。20世纪30年代,秦伯未首次系统整理膏滋方,出版著作《膏方大全》,为膏方的开拓奠定基础。陈存仁则对普罗大众进行膏方的科普宣传。

上海颜德馨教授师承孟河学派马培之弟子贺季衡,曾跟随多个名医学习膏方,与其子女颜乾麟、颜新、颜乾珍等提出膏方的组成原则为动静结合、通补相兼、重视脾胃、以喜为补,丰富了中医膏方理论。这些大家对膏方的传承及发展都起到了引领作用。杨志敏教授师承颜德馨教授,自20世纪初将繁荣在江浙一带的膏方带到岭南,时至今日,膏方已广为岭南医患知晓,许多有养生抗衰老、改善亚健康状态、调理慢性病需求的患者,于其中受益匪浅。 u9ZlHPjbxNjOTx19aD4ZwbxVjCa54E7R8ENsxTruwEPhsT2ZHTWIBvouZx2S/yC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