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于失眠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在后世不同时期的医书或医家的论述与记载中,对于失眠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为失眠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影响因素繁多。杨志敏教授使用膏方治疗失眠,常采用脏腑辨识贯穿形神、气血、津液,最后通过影响人体“昼精夜瞑”的节律而治疗失眠。
形神合一,“形”与“神”相互依存。《黄帝内经》中论述的“形与神俱”,是指整个生命历程中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其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可“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类经》对形神关系叙述如下:“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故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皆人神之所赖也。故欲养神者,不可不谨养其形。”这强调了形对神的根本作用。形是神存在的载体,神是形的生命体现。“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这强调形与神之间关系密切,不可分离。
《类经·不得卧》云:“凡五脏受伤,皆能使卧不安。”这说明代表形的五脏六腑及皮肉筋脉骨等生理功能如果正常,则气血调和,情志舒畅;若脏腑功能失常,常可导致情志或气机方面的疾病。其中五脏功能失调是导致不寐的主要原因。
(1)心。心的功能失调,心火不足、心阳不振、心血亏虚、心火扰动心神,或者由于心的阴阳气血诸虚不足等不能涵养心神导致心神失养,又或者由于火热痰浊湿瘀等邪阻于心,造成心神不安。《景岳全书》曰:“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寐者多矣。”
(2)肝。《症因脉治·不得卧论》述:“肝火不得卧之因,或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或尽力谋虑,肝血有伤,肝主藏血,阳火扰动血室,则夜卧不宁矣。”《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人卧而血归于肝,魂也随之归于肝,魂安则目暝。可见肝藏血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人的睡眠质量。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肝火亢盛、痰热内扰、肝血亏虚、肝血虚寒、肝气亢逆等均可扰动肝魂,令肝魂不安于舍而夜寐梦多,导致不寐。
(3)脾。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可导致痰火内生,宿食停滞,脾胃升降失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灵枢·胀论》曰:“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金匮翼·胀满统论》曰:“湿气归脾,壅塞不行,其脉濡,其体重。”可见,脾土受湿,致运化失职,不能制水,使脾意不能内守而病发不寐。脾胃同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问·逆调论》指出:“胃不和则卧不安。”《症因脉治·不得卧论》曰:“胃强多食,脾弱不能运化,停滞胃家,成饮成痰,中脘之气窒塞不舒,阳明之脉逆而不下,而不得卧之症作矣。”中焦壅滞,运化失司,脾胃升降失常,痰饮水湿郁滞,扰动心神,心神不宁,以致阴阳出入无序,魂魄难安其宅而致不寐。
(4)肺。肺失宣肃,肺气不足或闭塞不通,进而出现卫气营血生成及运行失常而造成不寐。痰火、水湿等邪阻碍肺气,肺气不利,虚火上炎,灼烧肺阴或痰湿水饮阻肺等均可致不寐,此类不寐较多受到躯体疾病的影响。《症治脉因·不得卧论》曰:“肺壅不得卧之因:或肺素有热,金被火刑,或肺家有痰。肺气闭塞,或肺燥液干,肺热焦满;或肺家有寒,肺气不利。凡此皆成肺壅不得卧之症也。”《丁甘仁医案》中提及外感风寒,痰饮内生,支塞于肺,肃降失司而出现“气喘咳嗽大发,故日夜不能平卧”。邪伤肺卫引起肺宣降失司,津液聚而冲肺,咳逆不得卧。肺气闭阻,失其清肃,而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可见大便秘结,结热伤津,热扰心神,继而不寐。故痰湿水饮壅阻肺气,或邪热灼伤,或气滞血瘀,致肺失宣肃,气机反逆,扰乱心神则发为不寐。
(5)肾。《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精亏损,无以滋养各脏腑以致不寐。老年人肾精亏虚,不能上奉于心,肾水无以滋养心火,心神失养而不寐。过度劳损,耗伤精血,肾阴亏虚则水不制火,心阳失潜、心火独亢,上扰神明而不寐;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肾之真阴不能制约相火,肝火上逆而心神失守,故而不寐。肾阳虚损,无力入阴,阴阳不交而致不寐,肾阳无力推动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未济,易致不寐。
《景岳全书·不寐》言:“盖寐本于阴,神其主也,神安自寐,神不安则不寐。”《灵枢·本神》论述五脏藏精、舍神,以气沟通,神安于其所则寐。不寐的原因是神不能安舍于五脏。《难经》中也有“卧之安者,神藏于心,魂归于肝,意归于脾,魄藏于肺,志归于肾,五脏涵养五神……神机不安亦可生本病”的论述。
(1)心不舍神。心藏脉、舍神,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在志为喜。大喜大笑,扰神明,致心气不藏,神不守舍而入寐困难;心神不明,则神思恍惚,入寐难或梦多不深等。喜则气缓,过喜可致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受损,心神失养、邪扰心神导致神不安舍于心而不寐。
(2)肝不舍魂。肝藏血、主气机生发而舍魂。魂是人的本体意识,沟通人的感知本能与自觉意识。《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又云:“人卧血归于肝。”睡眠之时,随着血归于肝,以血为神的魂也安藏于肝,魂安于舍则目暝而卧,若肝血虚、魂不归藏则夜寐不酣。肝在志为怒,怒则气上,《灵枢·邪气脏府病形》曰:“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情志不遂,必然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暴怒伤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魂不能藏,火热上扰心神,魂不守舍而不寐。
(3)脾不舍意。脾藏营、舍意。意发于心,主于脾,其用为思,思为脾志,人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类证治裁·不寐》云:“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思伤脾,思虑过度,气机郁结,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不足,伤及营血,心神失养而致不寐;脾不藏意,则神意散乱,思绪难定,或易醒易惊,或入寐杂念纷纭,不能入寐。
(4)肺不舍魄。肺藏气、舍魄。“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中医认为魄与睡眠有关,魄的活动反映出神的生机。若魄失所养,魄无所附,就会出现失眠、噩梦等症状。肺在志为悲,《素问·举痛论》曰:“悲则气消。”悲伤过度必伤肺。肺为气之主,气的升降出入功能受损,神气耗散,致精血亏虚,心血损伤,进而出现卫气营血生成及运行失常而致不寐。
(5)肾不舍志。肾藏精、舍志。志发于心、主于肾。《灵枢·本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心神主导肾之志气,影响思维、心理情绪乃至于脏腑气血的调控。肾在志为恐,《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恐伤肾。”若肾不藏志,则胆怯不安,终日惕惕,善惊易恐,夜寐不宁。《素问·举痛论》云:“恐则气下。”过度惊恐影响气机升降出入,打破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以致心肾不交,水火不济而生不寐。
《医方辨难大成》云:“气血之乱皆能令人寐寤之失度也。”不寐与阴阳、气血失调有关,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是导致阴阳失调、阳不交阴而见失眠之关键。
“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其细无内,其大无外”(《管子·内业》)。宇宙中的任何一个有形之体,均由无形而运动的阴阳之气交感聚合而化生,其自身之中又具备着阴阳之气的运动特性及升降出入聚散等运动形式。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体复杂生命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过程。气化、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状态。气机调和则夜眠酣;当外邪侵袭或正气亏虚、七情内伤,导致气的正常功能失调,则可影响睡眠。
(1)五脏一气周流。杨志敏教授认为,人体本来就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协同,相互依赖,一脏虚损,阴阳互损,即便病机复杂,只要运用气机升降相因论的方法,从阳气运行整体的圆运动着手,升降枢转协调相因即可抓住病机,调整阴阳失衡。
彭子认为人秉大气五行而生脏腑,故人体五脏与五方相对应。《四圣心源》提出:“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脾胃为中轴,中气枢转,脾升胃降,以生四象。肾水属坎水,肾阳蒸腾,暖土煦木;清气左旋,肾阴上滋,肝木升发,肝得上升之阴气而养心火,则火气温润,又谓君火。心阳下煦,肺金不凉。肺金凉降,胆胃右降,相火收敛,温养中气,寒水封藏,阳入水中。此乃五脏一气周流之生理也。
在病理情况下,中气衰则升降窒,戊土(胃)不降,故火不交水,而病上热;已土(脾)不升,故水不交火,而病下寒;火衰土湿,丁火奔腾,而癸水泛滥,是以寒盛于中也。水寒土湿而木陷,生气不足,故抑郁而生下热;君火不藏,则相火亦泄,君相皆腾,是以上热,则全缘于相火;火盛而土燥,而成水枯,而肺病实热。
(2)五脏气机失常。《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血或心阴不足、心阳亏虚、心气虚损等是导致心神失养的关键因素。
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气机疏泄升降失序,使“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故而不得寐。
中焦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如果阴阳出入的道路不畅,最终可致阴阳失交而不寐。
肺气不足或闭塞不通,则会出现因卫气营血生成及运行失常而致失眠。
肾为气之根。肾气不调会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打破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使气血津液的运输代谢失常,五气的运化紊乱从而导致失眠。
杨志敏教授重视调畅失眠患者气机的升、浮、降、沉,同时还要关注当下的运气特点、患者的体质禀赋、心理性格特征,认为运气规律对机体生理、病理变化能产生潜在影响,体质差异关系到发生疾病的特征,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
气血同源,气为血之帅,气和则血调;血为气之母,血能生气,也能载气。“血”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故其可濡养自身,平衡阴阳。《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平人绝谷》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景岳全书·不寐》则曰:“血液,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故凡七窍之灵,以致滋脏腑,安神魂,无非血用也。”因此,神魂之安需有赖于血液之正常供给才可使人寐安。
(1)血虚不寐。《灵枢·营卫生会》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景岳全书·不寐》又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同样提到失眠与阴血不足,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有关。肝主血,《血证论·评释》有云:“肝血虚,则虚烦不眠,骨蒸梦遗。”《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肝藏血,血舍魂。”肝藏血,血为魂提供物质基础,魂保证功能。魂与气、血三者有机配合,肝藏血功能才能正常。气行则血行,肝气郁结则影响血行,进而影响肝藏血,导致魂失常,出现睡眠障碍及情志类疾病。肝无血养或不藏,会导致魂无所居,可致魂疲,出现精神萎靡、厌烦、烦躁、失眠、多梦等表现。
(2)血瘀不寐。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曰:“不寐一症乃气滞血瘀。”“夜寐多梦是血瘀,平素平和,有病急躁是血瘀。”“急躁,不眠,夜睡梦多,心慌,均因于血瘀,卫气不入阴所致。髓海若有阻滞,使脑气虚,元气不达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五脏功能失调,气血紊乱,均可出现血行失度、血脉不通。心气不足则血行无力,故而出现血瘀;肝气郁结则血行不畅,故见血瘀;脾统血摄血,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血不归经,血液外溢,血脱妄行,停滞脏腑组织局部,而成瘀血;肺气失调,不能助心行血,输布百脉,心肺同病,可致血行瘀阻;肾气虚弱、肾阳不足无以推动气血,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瘀血;另久病必及肾,久病必虚,因虚致瘀,故易有“久病必瘀”之说。血液瘀滞,神失濡润,遂致不寐。
(3)血寒不寐。血液的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温煦推动,若心阳不足,脾阳不振或肾阳亏虚,气血生化不足,温煦无力,机体功能活动低下,“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血受寒则凝,寒凝经脉,心神失养均可致不寐。若过量进食寒凉生冷物品,或居住地处于湿冷寒凉处,寒邪由外侵入亦可致寒凝血脉,血液不温,神魂失养,易致不寐。
(4)血热不寐。其一热邪入血不得寐,邪热入血或因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均可导致血热,如《伤寒论》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太阳病表热不解,循经内蒸而结于膀胱,“血在上则忘,血在下则狂”,血热互结于下焦,其人如狂而不得卧。其二阴虚血热不得寐,随着当代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加班、熬夜等问题日渐突出,长此以往,不但肝血暗耗,心阴失养,或者不知持满,肾精渐亏,最终造成心肾不交,阴虚血热,烦躁不安,夜寐难眠。心肝阴血不足,加之情志失调、不良生活作息致难寐日久,两者互为因果,继而心神受扰,心肾难以相交,阴虚血热之象越显,常可见五心烦热、心悸、多梦、烦躁不安等症。
津液是人体内能够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津属阳,随卫气运行于周身体表,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渗注于血脉,起温煦防御作用。液属阴,随营气循行经脉运行于体内,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润降的作用。
《伤寒论》中津液的代称:津、气、阳、卫、液、血、营(荣)。津液之异常可分为津液之有余或津液不足。津液在表之异常体现为营卫,在里之异常体现为胃气。输是水谷摄入胃中化生津液的过程,即津液之来路;布是津液通过正常的三焦通道布散周身,即津液之去路;离者散失也,是津液绝对或相对减少导致温煦防御或濡养润降不足;合者凝聚也,是津液绝对或相对增多而变为废水废血。
(1)津液在表有余表现为营强、卫强及营卫俱强。营强卫弱,卫气虚弱“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故目不瞑”;营弱卫强,营血不足,营阴不足以潜藏卫阳,故不寐;营卫俱强,人体大多处于御邪状态,但无汗出,或有汗出,但未能完全排邪外出,营卫不和故不寐。
(2)津液在里有余表现为胃气充足,然人体津液的运行、输布、传化失调而形成痰、饮、水、湿一系列病理产物,此四者皆为阴邪,是一种致病原因。素人易病水证,而失眠此时常易作为症状出现。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肺失宣降、脾胃中焦枢机不利、肾元温煦乏力而出现津液聚集,临床可出现支饮、溢饮、悬饮、痰饮等水饮证。
(1)津液在表不足表现为营弱、卫弱及营卫俱弱;营血不足,虚热内生,阴不敛阳,卫气不能从阳入阴、目瞑而睡。“阳气者,精则养神”,卫气虚弱,不能从阴出阳,阳不化气,阳气不足则神不安。
(2)津液在里不足表现为胃虚、胃弱,津液生成不足,可见眠浅易醒、疲倦乏力;亦表现为胃热、胃实,灼伤津液,可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大便干燥、腹满腹胀。治宜“保胃气、存津液”。
“昼精夜瞑”是中医睡眠的生理状态,是人体健康的昼夜和状态,指人体在白天和晚上分别处于与之相适应的和合功能状态。即白天“觉性解释外官,使能各适其用者也”,晚上“觉性之敛束五官。令其宁静休养,聚其既疲之力也……寐则五官皆以束缚,不能适其用”(《医学原始》)。昼精夜瞑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昼精才能更好地夜瞑。夜瞑才能昼精。昼不精会影响夜瞑,夜瞑也会影响昼精。
营卫运行有度是人体寐寤的基础。《灵枢·营卫生会》曰:“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为阳陇,为重阳,夜半为阴陇,为重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可见,睡眠随卫气运行的阴阳出入形成目瞑目张的寤寐规律。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述:“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卫气从阴出阳,则寤,卫气从阳入阴,则寐。若卫气出入异常则影响着人体的寤寐。
《黄帝内经》有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可见,营卫来自五脏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脾气运化水谷和散精、肺脏的通调水道、下焦通利。火暖土,脾胃功能的温化有赖于肾脏温熏。再者,气血为体、营卫为用。营属血,卫属气。气血异常必然导致营卫不和。可见,脏腑气血津液的异常均可通过影响营卫的运行导致不寐继而影响昼精,也可通过影响昼精继而导致不寐。
营出中焦。脾胃虚寒,运化无力,无法化生气血津液,营血亏虚,虚热内生,阴不敛阳,卫气不能从阳入阴,则“夜不瞑”,表现为失眠。营血不足,濡养之力不足,“觉性解释外官”缺乏物质基础,则“昼不精”。
卫出下焦。肾气不足,卫气来源匮乏,卫虚不能从阴出阳,阳不化气,气不能用,则“昼不精”,表现为白天精神疲乏,注意力、执行能力下降等。可通过白天运动、气功、太极、艾灸等方式升发阳气,达到“昼精”,促进“夜瞑”。
肺阴不足,阴虚内热,热灼津液,不能发挥通调水道的作用,津液输布异常,营卫失和,不寐由生。
肝藏血而舍魂,人卧血归肝,营属血。若年老血虚或素禀肝血不足,营血不足,同样可以虚热内生而病不寐。如《难经》中提道:“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综上所述,杨志敏教授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具有独立的自调节机制,一切外来作用因素都要经过其自身组织的调节过程才能发挥效应,疾病的发生,从本质上说,是在病因作用下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发生了障碍。形、气、神在生理上密不可分,失眠发病时则形、气、神三者均伤,产生病机,影响机体的调节机制。因此,中医在整体观的指导下,通过中药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而不局限于局部及微观的改变,或调神或调气,全面把握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设立治法,选方用药,改善或消除患者的整体异常反应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