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膏方的“十观六法”

随着医学理论的不断扩展以及对其学习研究和领悟的不断深入,杨志敏教授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在灵活运用颜老(颜德馨)的调脾胃理论、气血衡法、治湿十法等基础上,把扶阳理论、圆运动学术思想及五运六气理论融入辨证处方中,使个性化膏方处方更加有理有据,更能贴近患者的整体病机,临床效果更加显著。经过长期的提萃凝练,杨志敏教授总结出“十观六法”。

一、“十观”

“观”是医者诊断辨识思维、遣方用药等过程的概括。“十观”包括和态健康观、天人观、阴阳观、形神观、脏腑观、津液观、气血观、体病观、扶阳观、补泻观。

1.和态健康观

由“血气和”的躯体健康观、“志意和”的心理健康观、“寒温和”的适应能力健康观三部分构成。此观点植根于人体阴阳、气血、脏腑、津液及形神,是医者订制膏方时的归宿和患者服用膏方时的目标。“和态健康观”最能清楚、准确、科学地表达中医的健康观念,是“十观六法”之基础。

2.天人观

天人观强调在订制膏方时关注年运、岁候对人体的影响,为提升疗效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途径。

3.阴阳观

阴阳观强调精准辨识;根据患者的四诊信息,医者对阴阳证候属性及阴阳本体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

4.形神观

形神观主要由“神为生命之主”“形为生命之基”等基本特征组成。在膏方治疗失眠方面,“心肝同调,解郁安神”“补益心脾,养心安神”“扶阳抑阴,益心安神”是常用治法。

5.脏腑观

依据患者的四诊信息,医者需先“抓独”,判定机能失调的主要脏腑,断定主要病机,并需进一步细化至该脏腑的精、气、血、津液、阴阳等层面,即做出“定位”诊断;医者还需辨明寒、热、虚、实等病证性质,即做出“定性”诊断。

6.津液观

人体津液“输布离合”的过程是多个脏腑在气化、气机的聚散、升降出入运动中协调、配合作用的结果。痰饮水湿则是津液代谢障碍的主要产物。医者订制膏方时,一方面需辨析各脏腑的痰饮水湿,做好“定性”诊断,另一方面亦需关注胶糖及滋补药物对脾胃功能的影响,适当减少胶糖的用量及使用陈皮、砂仁等健脾运脾药物。

7.气血观

气血是人体最根本的物质。气滞、气乱、气逆、气虚、气陷、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血热血瘀、血寒血瘀、络脉瘀阻、痰瘀交阻、阳虚阴凝等“气血失衡”是人体失和的常见形式。医者订制膏方时需要燮理气血情况,以期达到“气调血活”。

8.体病观

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发生有其内在联系,并影响着证候的类型与演变。医者订制膏方时,需重点关注体质,膏方的疗效常需通过调体治病、防病来实现。

9.扶阳观

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需要阳气的推动,阳气的盛衰变化是生命周期的本质。“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膏方能借助细料药及胶类、糖类等滋补药味实现温阳、通阳、潜阳、育阳等效果。

10.补泻观

医者在订制膏方时,既需根据患者阴阳、气血、形神、脏腑、津液等情况,据证用药以复其和态为目的;更需以“元真通畅”“和态健康”为目标,攻补兼施。所谓“泻”者,即调气、祛湿、泄浊、化瘀之法,常能解气郁、水湿、瘀血等情况;“补”者,为益气、生津、填精、养血之法,常能益气虚、津亏、血弱等情况。

二、“六法”

“法”是膏方遣方用药目标和效果的概括。“六法”包括温其气、固其精、升其陷、降其逆、通其滞、和其胃。

1.温其气

温其气是针对人体阳气虚损,不能温煦、推动、防御、固摄,而采用扶持阳气、温养阳气的手段使阳气的上述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阳气健旺为人体安和的首要条件。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常损耗阳气,岭南地区又有阳气常泄、阴湿常盛的地域特点,故而温其气为常用治法之一。

2.固其精

固其精是针对人体阳气因体内精、血、津、液缺失而出现阳气不固、不敛的异常状态,而采用固涩精血、滋养津液的手段,恢复人体精微物质的充盈,使阳气升降出入有序的方法。膏方为滋润、潜藏、和缓之品,在膏方的临证中恰当融汇固其精之法,可使阴阳和而乾坤定,神有所归,精有所藏,气有所蕴。

3.升其陷

升其陷是针对人体阳气运行中出现升发不足、阳气下陷的异常状态,通过升提、扶持阳气的手段,恢复阳气升降出入有序的治疗方法。此乃人体阳气圆运动失衡、变生诸证,而“升其陷”是恢复圆运动“一气周流”之法,常可获得四两拨千斤之效。

4.降其逆

降其逆是针对人体阳气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升发太过、阳气上逆的异常状态,通过收涩、敛降阳气的手段,使逆乱的阳气得以归位,从而恢复阳气升降出入有序的方法。传统认为阳气上逆者不宜服用膏方,否则易出现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上火”不适。正确运用膏方滋润和缓的特性及降其逆的治法,使上逆之阳气归位,有助于纠正“易上火”的体质。

5.通其滞

通其滞是针对人体阳气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停滞不通而见气郁、火结、水停、血瘀的异常状态,通过理气、除火、化饮、活血等通达阳气的手段,使停滞的阳气得以恢复周流不息,从而恢复阳气升降出入有序的方法。

6.和其胃

和其胃是针对人体阳气因中焦枢转升降失常而见的阳气上逆、下陷、停滞的异常状态,通过枢转、调和中焦的手段,使中焦枢转恢复正常,从而使阳气恢复升降出入有序的方法。

“六法”为杨志敏教授数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及凝练,其临床运用技巧及要点在本书第三章以临床师生“问答”的形式为读者们一一展示,以期“传道授业解惑”。

三、和态健康观

“十观六法”包含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知识,其中的“和态健康观”是岭南膏方养生、治病、抗衰老等的最终归属和最高目标。

杨志敏教授认为源于《黄帝内经》的“和态健康观”,能清楚、准确、科学地表达中医的健康观念。“和态健康观”由“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构建而成,其理论根源于《灵枢·本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和态”可用于评价“人之常平”的状态。一方面“和态”有和顺、和谐、有序、协调、适中、恰到好处之意,也特指“身体健康舒适”的状态,是对机体健康的界定和评价。另一方面,原文提到的四“和”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杨志敏教授认为“和”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变化过程中使内外及其内部之间互相作用、不断发展,保持和谐有序的状态,强调的是人体内部脏器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保持协调、和谐、统一。

1.“血气和”的躯体健康观

(1)人体之气生成之“和”。人体之气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以及自身吸入的自然界清气、饮食摄取水谷精气在体内聚合而成,即人体之气是先后天和合而成的混元一气。惟先后天之气能顺利和合而成混元一气,继而和谐、有序地生成各气,方能维持人体各种复杂的生理机能。

(2)人体之气运动之“和”。气机是人体之气在体内的运动,被概括为升、降、出、入。气机、气化一旦失常,即表现为气滞、气闭、气脱、气陷等失和状态,亦是人体功能失常之时。惟气机、气化能“和”,才能“如环无端”地滋养全身并产生各种变化,使人体机能活动有序。

2.“志意和”的心理健康观

《灵枢·本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杨志敏教授认为此处的“志意”并非“肾藏志”“脾藏意”的简单叠加,而应指机体的心理活动、精神情感等方面的调控功能,其具体作用包括:“御精神、收魂魄”为调控心理活动,“和喜怒”为调控情绪,“适寒温”为适应环境。

3.“寒温和”的适应能力健康观

《灵枢·本脏》云:“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杨志敏教授认为原文中“风痹”的含义与《灵枢·寿夭刚柔》中“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相同,即病在外称为“风”,病在内称为“痹”,内外俱病则为“风痹”,泛指内外一切致病因素。

杨志敏教授认为“寒温和”可概括为人体适应外界环境,包括饮食、气候以及自然、社会条件的能力,是《黄帝内经》“和态健康观”中的外界适应能力部分,也是《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思想的体现。

4.以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为一体的和态健康观

“和态健康观”中的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既重视其自身及其内部关系的和谐,也强调三者关系的协调统一,三者互相支撑,共同构成以“和”为核心的健康观。

(1)“血气和”为“志意和”“寒温和”提供物质基础。

首先,“血气和”是人之神的物质基础,“血气和”则“志意和”。“志意”主导的心理活动正常,需要五脏正常发挥藏神的作用;五脏藏神之首要在于血气调和,即“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素问·八正神明论》),“志意”所主导的心理活动才能不致偏颇。其次,“血气和”是“司关合”“温分肉”的前提,“血气和”则“寒温和”。

(2)“志意和”为“血气和”“寒温和”提供精神支持。

“志意”具有“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的情绪调节作用,能使人免于“大惊卒恐”而“血气分离”“百病始生”;同时志意和则能“适寒温”,使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而“寒温和”。在“志意和”的调控下,“血气和”“寒温和”正常发挥功能,人体方能安然无病。

(3)“寒温和”为“血气和”“志意和”提供环境保障。

惟“寒温和”下六腑化谷,人之血与气方能禀水谷之气化生,从而达到“血气和”。

四、膏方之“和”

“十观六法”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认知,其中的“和态健康观”是岭南膏方养生、治病、抗衰老等的最终归属和最高目标。膏方作为中医的传统剂型,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等作用,与天人相应、形神合一、阴阳平衡、气血和畅、脏腑安和等观点密不可分。组方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而固其精、通其滞、和其胃、升其陷、降其逆、温其气是重要的治则治法,使人体恢复阳气充足且升降出入有序,则为安和无病的健康状态。

失眠相当于中医学中的不寐,其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不得卧”“目不暝”。杨志敏教授认为失眠不是一个独立的症状或疾病,它与全身各系统、脏腑、血气有密切关系,因此,要从整体观来看待,人体整体“气调血和”的“和态”为失眠治疗的最终目标。

杨志敏教授在治疗失眠的膏方组方思想和用药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和”法,认为“和态”是人体处于动态平衡而身体健康舒适的理想状态,强调人体本身内部脏器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保持协调、和谐、统一,是治病追求的目标。

1.顺应四时,重视脏象,天人和合

杨志敏教授认为,人须顺应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而四季之令,又各有主脏司之,所以膏方治则也应考虑时令特点的不同而有所兼顾。如春季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故膏方应兼顾益气养阳,护生发之气;春季肝木当令,又应考虑养肝疏肝;夏季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故应兼顾益气养阴,以全成长之气味;夏季心火当令,热邪偏胜,又应考虑清心宁神;长夏脾土当令,暑湿偏胜,故应兼顾清暑化湿、健脾畅运;秋季肺金当令,季末从革,肃杀之气较甚,又应重视肺的宣降清肃,或出现暑热未尽,当降不降,清肃之令不行,当降阳明之热邪;冬季闭藏,水冰地坼,肾水当令,是为补肾填精、滋养五脏的最佳时节。

对于五脏的调补,杨志敏教授强调五脏“以喜为补”“肺部喜其润,心部喜其清,肾部喜其滋,肝部喜其和,脾部喜其缓”,通过对五脏的调补,葆养人之“精、气、神”,以达延年益寿之效。

2.复方相合,诸方同施,君臣佐使,方药之和

膏方是由多个小复方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组合而成的。君、臣、佐、使是方剂的基本组方原则,也是膏方组方必须遵循的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根据颜德馨教授的思想,在膏方中,君方是指针对主病或虚损起主要治疗作用的方剂,其药力居方中之首,在整个膏方中起主导作用;臣方是指辅助君方加强治疗作用,或对兼病、兼证起治疗作用的方剂;佐药是指加强君、臣治疗作用,或针对次要兼证,或制约君、臣的药性,或起反佐作用的方药,如防止膏方滋腻阻碍中运,常用醒脾之品如砂仁、炒鸡内金、陈皮等;使药是指引导诸药直达病所或起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如常用的引经药有引火归原的肉桂,引药入脑的通天草,引药入心经的石菖蒲,引药入络的桑枝等。此外,膏方的口味要醇正,避免过辛过辣,故常加冰糖、大枣、蜂蜜、黑芝麻等调和诸药。

3.扶正祛邪,调体纠偏,求平达衡

扶正祛邪是针对已病人群或接受病后康复治疗人群的治疗原则。杨志敏教授认为,膏方处方时应细辨患者阴阳气血之盛衰,脏腑之虚实,寒热之胜克,病邪之性质、部位、深浅、进退,做到攻补兼施,固本清源。膏方补益的同时,常针对病理因素的不同,辅以行气、活血、泄浊、升清、温通等法。调质纠偏是针对亚健康人群或养生保健之常人的治疗原则。

4.病症结合,动静相宜,病证互参

病症结合、因人而异指膏方常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量体裁衣而制,用药的寒温之别、补泻之宜、动静之机、进退之据,在每人皆有不同。膏方以调补为主,故“虚则补之”仍为主要治疗大法。

根据颜德馨教授的经验,无论是病后调理,还是健康养生,在配膏方处方时,如大量应用滋补药物,即所谓的“静药”,这时必须配伍“动药”来进一步提高药物效能,如常配伍麦芽、山楂醒脾开胃,配伍行气活血药疏通气血。归纳起来,膏方中“动药”的作用有四:醒脾开胃,疏通气血,升清降浊,气化布津。

病证互参指在制定膏方时既要全面、系统地辨证,又要兼顾不同疾病的特征来选方用药。病证结合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重要方法。杨志敏教授继承颜老辨病选药之经验,如神经衰弱型失眠选用灵芝、百合;胃中食积者选用法半夏、羊结草;高血压者使用“天麻钩藤饮”“益气聪明汤”;老年痴呆者用“醒脑冲剂”。

5.脾肾为本,和法缓治,峻猛有度

杨志敏教授认为,五脏调补,重在脾肾,她推崇沈金鳌的“脾统四脏”学说,治疗多从脾胃入手,善用苍术、白术,使湿去脾自健,脾健湿自去,燥湿健脾,相得益彰。而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脏腑功能之发挥需肾气推动,因此,杨志敏教授常以益肾填精、补脾养胃为膏方补益大法。

和法是指在膏方选方时诸法相合,相辅相成,以达平和。张景岳指出:“和方治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

“缓治”的意义有二:一指膏方里诸药主次分明,以缓图治;二指少用峻猛之品,不求急功,但求缓图。在用膏方治疗老年患者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脏腑虚损,常呈虚实夹杂之候的特点,在处方补益的同时,常伍以祛邪之品,或祛痰泄浊,或行气活血,或温经散寒,补泻兼施,以固本清源,调畅气血,达阴阳平衡之目的。

杨志敏教授在膏方中遵循“和法”,常以平衡气血、调和寒热、攻补兼施、通补并举为治则,务求补阳不助火,滋阴不助水,益气不助滞,升清且降浊,祛邪不伐正。 Qb+X4o4Rh8mISQ9C/xP9D9pb4hh/wWPuRlbfU4BCjePW/4bpQDedd9HMbrNoW+K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