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积极推动下,国民党“舞风”号舰率先宣布起义。10月23日早晨,国民党广东省保安司令部暂编第二纵队代司令云汉率1 000多名官兵在江门宣告起义,江门和平解放。次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正式进入江门。10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江会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并于江门设立中共粤中地委和粤中专员公署。江门进入了新岁月。
同月,江会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代表李佩云、邓碧瑶前来接管广东省立第四医院。医院职工总人数33人。1950年医院门诊量为8 118人次,住院514人次。
李佩云,广东鹤山人,1947年参加革命,为粤中纵队战士。邓碧瑶,广东开平人,为开平市第一位女共产党员,1933年就读于广州图强助产学校,1938年参加革命。邓碧瑶参与接管广东省立第四医院之后任军代表,1953年调任江门市政府任卫生科长。
1949年10月,苏俊卸任院长一职,广东省卫生厅任命于载毅任广东省立第四医院院长。从此,于载毅担任院长19年,呕心沥血带领医院沐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阳,一路坎坷、一路风尘,扎根江门大地,茁壮成长。
邓碧瑶(左一)和同事在医院门前合影
于载毅(1912—2007年),出生于山东潍坊市寒亭区,1937年夏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留校任教。“七七”事变之后,于载毅弃教从医,献身救国,毅然加入了国民政府军政部军医署第三重伤医院,亲身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在硝烟战火中救治抗战前线重伤员。1942年,于载毅被调至江西大庾资源委员会钨业管理处员工医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大余成立钨业管理处,该管理处是国民政府经济、军事的重要基地。于载毅在这里工作期间,爱矿如家,在各矿区奔走,为矿工服务,深受矿区群众的爱戴。
时任广东省立第四医院院长于载毅
1948年,于载毅接任联勤总部陆海空军第二总医院皮肤科主任,不久擢升上校(一等军医正),时年36岁。而此时,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民心尽失,解放军取得辽沈战役大捷,兵锋直指南方。国民党政府酝酿南逃台湾。于载毅的妻子周素玉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邓演达的外甥女,深受邓演达的影响。此时,两人毅然决定不随部队去台湾。他们悄悄来到了江门,进入广东省立第四医院工作。于载毅正式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广东省立第四医院的第一任院长。
1950年,解放海南岛的战役正式打响。短短几个月内,上百名解放军伤员从湛江转运到了江门。面对这一繁重的任务,于载毅带领全院人员昼夜忙碌、衣不解带、精心护理,克服了重重困难。为了解决病房不足的问题,医院职工亲自动手,在山边的人民广场搭建了一座大茅寮,以安置伤员。于载毅每天都要巡查病房、为伤员诊治,事事亲力亲为。在全院职工的艰苦努力下,他们出色地完成了这一救治任务,为解放海南岛提供了医疗保障,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了解放军前线总部首长的好评和接见。
1951年2月,广东省立第四医院易名为“粤中区中心卫生院”,住院部仍设在螃蟹山原江门“戒烟医院”留下来的一座两层小楼里,住院条件差,设备极其简陋,病房少,医护人员也少。职工宿舍都是自己动手临时搭建的草棚,四面漏风,下雨天更是到处漏水。职工饭堂和医院的会议室在同一间茅寮里。职工洗澡所用的热水也都是职工自己捡柴回来烧。
于载毅接任院长之后,便着手谋划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其间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最初的思路是择址另建新院,先后考察了多处,皆因各方面原因而搁置。
院长于载毅、军代表邓碧瑶共同签发的服务证明书
1951年11月,江门市人民政府接管了原本由加拿大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团创办的、位于江门北街西江之畔的仁济医院,更名为“江门市人民医院”。1952年,仁济医院再次更名为“粤中区中心卫生院”。1952年4月,在仁济医院摘下“江门市人民医院”的招牌,更名为“粤中区中心卫生院”的同时,位于螃蟹山的粤中区中心卫生院也将原来的招牌取下,在一片欢乐的锣鼓鞭炮声中,挂上了“江门市人民医院”的招牌。这家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炮火与硝烟中的医疗机构迎接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曙光浴火重生。
赵慧敏医生的水墨画作品
从此,这个名称与这家医院相随相伴70余年;从此,“人民的医院,为人民服务”成为这家医院从未改变的精神追求和事业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