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日军从大亚湾登陆,攻陷惠州,广州危殆。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后简称“省政府”)迁往韶关曲江,在韶关成立广东省立医院。1944年,为适应战时需要,省救护委员会直辖救护队组织3个中队,分别派往东莞、宝安及沿途各县,设立救护站开展救护工作,传授民众战时救护技术。同时全省设立294个医疗救护站。1945年11月,日军投降后,省政府迁回广州,省政府卫生处重新部署全省医疗卫生工作。原广东省立医院及省政府卫生处下属救护队整体分为4间医院。广东省立第一医院设于广州,广东省立第二医院设于汕头,广东省立第三医院设于肇庆。1945年11月,省政府令,将抗战时期设立在东莞的石龙医疗救护站办事处和门诊部组建为广东省第三临时医院。1946年2月,省政府卫生处令,广东省第三临时医院易名为广东省立第四医院,迁至江门紫坭乡东观里学禄黄公祠,任命吴润芬医生为院长。医院成立初,既无院址,也无设备,几经周折,才在政府没收的日伪逆产东亚旅店(今新市路)设门诊部。第二年,借明善医院(今竹排街)旧址为留医部。全院医护人员及职工人数约20人,并于太平路明善堂开设门诊,门诊医生由原明善医院医生林觉修兼任。
明善医院旧址江门市蓬江区竹排街
吴润芬(1906—1982年),男,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文楼乡人。1933年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同年,留校任教,至1939年离校。广州沦陷后,辗转至粤北韶关曲江广东省立医院担任外科主任、院监、儿科主任等。抗战胜利后,由省政府卫生处派来江门担任广东省立第四医院院长。1946年10月,卸去院长职务。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被聘任为江门市人民医院医务主任兼内科主任。
明善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当时,江门商会见百姓流离失所,孤苦无依,便以慈善救济为名,在旧椰街(即今太平路)成立明善堂,向商户募捐,为贫民施医赠药,施粮赠衣,施棺代殓。1928年,商会又于竹排街建明善医院为贫民诊病,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转交江门市人民政府管理。
1946年10月,吴润芬被免职后,省政府卫生处派林怡贤医生任院长。林怡贤(1914—1993年),广东省普宁县(今普宁市)人,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外科、皮肤科医师;新中国成立后按照组织安排,赴广西北海接收国民政府医疗机构,并长期担任北海市医疗机构领导。
1947年9月,苏俊接任广东省立第四医院院长。1948年,广东省立第四医院迁住院部至螃蟹山“戒烟医院”(今江门市人民医院原山顶行政楼所在地)。螃蟹山“戒烟医院”设立于1927年4月,1939年3月江门沦陷后关闭。山顶唯一一座两层黄色小楼也已经废弃多年,门窗、木料被盗窃一空。经过简单整修,医院总算有了自己的栖身之所。登上这座两层小楼,能看见山脚是一片空旷的瓦砾之地,堆满垃圾。由山脚到山顶是一条窄窄的石级,石级一侧是一间简易平房,用作员工宿舍。另一侧是一间简易厕所。漫山都是荆棘和杂草,杂草间是累累荒冢和不时出没的蛇虫。
被用作住院部的二层小楼拥挤不堪。一楼一侧被用作门诊部、检验室及X线室。一台25 mA的X线机是当时医院最贵重的设备了。这台X线机使用时要自行发电。发电机嘭嘭之声,震耳欲聋。检验室唯一的设备是一台低倍显微镜。一楼的另一侧为留医病区和小药房。二楼为手术室、医院办公室和患者家属休息室。
江门市人民医院旧址小楼
迁至螃蟹山的广东省立第四医院当时只有病床18张,医生4人,护理人员10人左右,职工共30人左右。4名医生中,只有院长是专职的,其余3人都是江门本地的民间医生,都开设有私人诊所。因此,他们每天都只在医院工作半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自己开设的私人诊所里。
阴霾消散,和煦的阳光开始洒落大地。广东省立第四医院在江门设立,为抗战之后江门百姓的医疗卫生保障做出了积极贡献。1948年、1949年,江门连续2年遭遇洪涝灾害。广东省立第四医院的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医疗救助和防疫卫生工作,获得百姓赞誉。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洗礼,这家医疗机构即将在蓬江河畔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