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江门市医疗卫生发展状况

1945年9月3日,历时14年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驻江门日本军队全部撤离到顺德县,向中国军队投降。自1939年开始的日伪政权统治江门的历史也宣告结束。经历了战乱和1942年的大霍乱之后,江门墟镇常住人口从1925年的81 874人锐减至1932年的26 357人,到1945年日军投降时,江门墟镇人口为16 290人,建成区面积仅为1.4 km 2 ,主要街道46条,总长度14.67 km。

20世纪20—30年代,尽管时局动荡,江门商业仍十分发达。各地客商纷至沓来。抗战爆发前,江门侨汇收入丰厚、商贾云集、投资活跃、商业流通兴旺,共有商户3 000多家,有“小广州”之称。抗战期间,江门商业饱受摧残,大部分商铺关门停业,市场萧条,失业者众多,工人月薪只够买几十斤米;侨汇断绝,侨属生活极其窘迫。抗战结束之后,江门经济社会秩序逐渐恢复。1945年,江门制纸股份有限公司恢复生产。1946年,培新中学、蓬江中学等一批新学校相继开办。1947年,江门通商口岸恢复开放,凡与中国缔有航海通商条约的外籍商船可以自由进出江门口岸,商户恢复到2 183家,接近抗战前的状况,蓬江河开始再现昔日的繁华。但是,国民政府的腐败造成通货膨胀、物价狂升、居民收入极不稳定。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活动也在江门蓬勃开展,为新中国的到来积蓄着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的江门蓬江河边

江门的医疗卫生事业在民国时期虽饱经风雨,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清代末年,在江门从事医疗行业的工作者基本为民间中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本地商人捐资建设的明善堂(旧址位于现今的江门市蓬江区太平路)。明善堂聘有中医坐堂,为居民施医赠药。至1928年,旅港同胞阮荔村发起筹款,在竹排街建四邑明善医院,设简易病床20余张,聘老中医李灼庭率徒坐诊。1939年,日军侵占江门后,明善医院停办。1945年9月,日本战败投降,明善医院复办。

新中国成立后的江门长堤

清末,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西医也开始传入江门。1892年,西医赵琴舫在桐油街(今镇东路)首设西医馆。1908年,加拿大基督教长老会传道团从澳门转来江门传道,在北街设临时礼拜堂兼诊所。1912年,在临时诊所基础上扩建仁济医院,分男、女病房,设病床33张,并附设手术室、产房和门诊部。1930年,该院华人医生张肖白任仁济医院院长。1926年,江门红十字会成立,设门诊、救护队等4个部门。1927年,针对社会上鸦片为患的状况,江门建立“戒烟医院”,免费帮助鸦片吸食者戒烟。院址设在螃蟹山。1939年,日军入侵,戒烟医院停办。日军入侵江门之后,强行接管了仁济医院。院长张肖白和众医护人员以大无畏的民族气节,坚决拒绝和日军合作,愤然离开,深入民间为百姓施医赠药。同年冬,日伪军在蓬莱街蓬莱酒店旅业部开设“新会县第一公立医院”。日本战败投降后,该医院作为敌伪产业被没收处理。至1949年底,江门有私人西医诊所22间,另有牙医诊所16间。 ci2MKHbGAPiIo5dPpB7HTmymGSUxaJaBCxMIioqWeMPwaROI6iZA/0QgYQ+ZkzR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