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代序

我们和新中国一起成长

1949年9月,我受广东省立第四医院前院长之聘,由广州来江门任该院主任医师。时间一晃40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在本院从事医疗工作,亲身经历了本院之历史沿革;且本院第一任院长吴润芬医生(已故)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聘担任本院医务主任兼内科主任,我们共事多年,感情颇深,倾谈中了解到本院过去的一些情况。现仅将个人所知的本院历史整理出来。惜年老善忘,不无遗漏之处,深望知情诸公,不吝指正。

抗日战争前江门的一些卫生机构

旧时江门乃一消费城镇,素有“小广州”之称。除北街有一所外国教会主办的“仁济医院”外,另有两间善堂,一间在新盛街,名崇善堂;一间在竹排街,名明善堂(听说该善堂曾有十数张病床,因此也叫作“明善医院”)。两间善堂均请有中医坐堂,施医赠药,还为贫病致死者善后遗体。善堂是没有条件购置医疗设备的。陈济棠时代还建有一间“戒烟医院”(现江门市人民医院山顶那栋黄色的小而旧的楼房),负责收容烟民戒鸦片。当时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该院山脚下,有一座小庙宇,名叫云泉庵(因庙旁有一清冽水井而出名),有贪财之徒,勾结官吏,在庙内大肆贩卖鸦片,任烟民在内吞云吐雾。于是,就有“山上戒烟,山下吸毒”之谣。庙址原在小径村村口,并有石刻“云径”两字的门额,新中国成立初期,此石刻尚在,今已倒塌无遗,而水井尚存,可作鉴证。此外,中、西医生和牙科医生开设的诊所数量不多,这就是抗日战争(简称“抗战”)前江门卫生事业的概貌。

广东省立第四医院的成立及沿革

1945年抗战胜利后,偏安于韶关的国民党广东省政府陆续迁回广州。原来韶关有一省立医院,抗战胜利后分作4间医院:广东省立第一医院设在广州德宣路,新中国成立后与广州中央医院合并改为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立第二医院设在汕头市;广东省立第三医院设在肇庆市,现改为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因江门乃珠江三角洲交通枢纽,且为四邑侨乡,当局遂决定将广东省立第四医院设在江门,第一任院长为吴润芬医生。医院成立伊始,既无院址,又缺设备,吴院长四处奔波,在新市路租得两间铺面,权作门诊部及院办公处所。当时全院职工只20余人,无处开辟病房,几经交涉,才取得有关方面同意将竹排街的明善堂旧址划归第四医院作留医部。为时仅8个月,吴润芬院长被免职,省政府卫生处改派林怡贤医生继任院长。至1947年,林怡贤医生又被免职,苏俊医生被派来江门任第三任院长。明善堂空间狭小,无发展余地,征得地方同意,指定原“戒烟医院”旧址作为院本部。听说山顶旧楼因多年荒废不用,门窗、木料被盗窃一空,楼顶屋瓦均残缺不整,那时只好因陋就简,东填西补地将医院维持到1949年。

自设在江门至1949年秋,广东省立第四医院已经营了4年之久。这间所谓的省立医院,设备陈旧,人员编制不合理,非身历其境之医务工作者难以置信。

我于1949年9月第一次来江门之前,以为省立医院在设备方面是有一定规模的,孰料一看之下大失所望。

医院门前,约有百平方米的荒地(现作农贸市场),堆满了瓦砖垃圾,一条70余级的水泥台阶可直通山顶。山顶孤立着面向东南方的二层黄色旧楼。台阶左侧,是一间可容10余人的平房,作为员工宿舍;台阶右侧,是一个用葵叶搭成的临时厕所。遍山除荆棘杂草外,便是毒蛇和累累荒冢了。

黄色旧楼的首层,左侧作门诊部、检验室及X线室。有一部25 mA轻便X线机,使用时要自行发电,发电机嘭嘭之声,震耳欲聋。检验室除一台低倍显微镜外,便再无一物了。首层右侧为留医病区,仅有18张病床。18张病床每天均未住满,门诊每日约30人次,简单的小药房设在首层门厅右侧。二层右侧是设有手术台和少量简单手术器械的手术室。二层其余房间则为院长办公室和眷属宿舍。

全院医生(包括院长在内)名为有4人,实则仅“两个半”人,4人中的3个,半天在院工作,半天在外自行营业;护士10人左右;加上行政人员等,全院实为30人左右。在此种情况下,分科治病是不可能的。

了解情况后,我便想“知难而退”,决定婉辞不就,回广州开业行医。苏俊院长一再挽留,几天后我便收到广东省卫生厅的聘书和主任医师证书,我只好作短暂逗留的打算。

江门解放,医院旧貌变新颜

1949年10月,江门解放。一位军事代表和部分职工被派来医院。不久苏俊院长因故去职。同年,广东省卫生厅便派我任院长。派令方到,我再三推辞,当时中共粤中地委和粤中专员公署驻在江门,一天上午地委书记及专员等领导同志亲来本院,劝我接受派令,表示对我的支持,让我安下心来工作。

1951年春,因机构调整,广东省立第四医院改名为“粤中区中心卫生院”。鉴于医院在一个小山上显得局促,无开拓余地,中共粤中地委和粤中专员公署曾两次与我商谈,计划另建新院。第一次拟建院于现工人文化宫地址,后来考虑到需填几个鱼塘的土方,还要拆掉破烂房屋,工程量太大就作罢。第二次计划建院于现中国共产党江门市委员会(简称“市委”)大院山坡上(当时仍为荒山),因年终,建款不能跨年度使用而未施工。

广东省卫生厅亦重视本院发展,先后拨物资改善本院检验室条件,拨专款增添医疗器材及药品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本院曾接收治疗过颇多中国人民解放军(简称“解放军”)伤病员,因房屋不敷使用,就在山顶楼侧搭一个竹棚以容纳部分伤病员。上级当时拟将本院改为军医院,因意见未取得一致而作罢。

1952年,北街医院已经由政府接管,因该院设备较为完善,遂改该院为“粤中区中心卫生院”,而本院改名为“江门市人民医院”。改制后,医院技术人员逐渐充实,医疗设备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医疗需要,医院先后在山上兴建留医楼及一些附属部门楼宇。门诊部则迁入市区。

最初,门诊部拟选用象溪路邮局旧址,但因房屋狭窄,候诊拥挤,未能选定。经上级批准,最后定在永利街紫茶路。1958年,江门市中医联合诊所合组为江门市中医院,于是本院门诊部又迁至现今农贸市场(当时作人民广场)旁的新市小学内,而将紫茶路门诊部让予江门市中医院。

20世纪50年代,本市曾两次出现过流行病,均需隔离治疗,经上级批准,本院曾两次开办临时医院,幸而防治及时,病情迅速得到控制,临时医院只短期存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本院即接受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下同)学生实习任务。柯麟院长、谢志光教授等先后莅临本院指导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山医学院曾直接派来毕业生5人,又赠送大批医学书籍以充实本院图书室。此后,中山医学院还不断派专家教授来江门市做学术报告。在中山医学院的大力支援下,医院得到迅速发展。

于载毅 dXOcVnQVbrrWMGBOXg1JIxgZaYuZOKjZgx8mEfq5AsVrCeuwY7To52pGTlvbQwj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