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春风拂面来,花自向阳开

30年前,螃蟹山上的那座两层小楼已经破败不堪。30年来,医院职工自己动手搭建的茅棚已经被风雨刮倒了许多次。无论是医院干部职工还是江门百姓,都强烈期待拥有一座坚固、漂亮的医院大楼,拥有一个宽敞、舒适的就医环境。

1977年,江门市人民医院开始筹划扩建门诊大楼,至1979年8月27日正式破土基建,这也是江门市人民医院历史上最大的扩建工程。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楼扩建的标准,1979年11月19日,江门市城市建设管理局同意江门市人民医院征用土地0.602亩(1亩≈666.67 m 2 ),用于解决新建门诊楼前建筑场地不足的问题。1981年,为建设门诊大楼配套的救护车房、门岗房、停车场及患者候诊休息场地,又征用环市人民公社紫莱大队的水田4.78亩,并予以补偿。

医院门诊大楼新貌

1981年,江门市人民医院门诊大楼的基建任务圆满完成,建筑面积4 697m 2 ,楼高5层,总造价约87万元。

新门诊大楼投入使用后,医院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迅速扩大业务范围,医院在原有的200张病床的基础上,新增加了70张病床,并相应增加配套设备。这标志着江门市人民医院朝着现代化医院,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79年,江门市人民医院作为一家地区综合医院,只设有内科、外科、儿科、传染科、五官科、中医科等科室,门诊也只有3个,平均每天门诊量却达1 000人次。新门诊大楼扩建投入使用后,同时开设了骨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肝病科、妇科等专科门诊。1982年,为了配合国家改革开放的工作,还开设特诊室,以方便港澳同胞。

1983年,内科除原有的专科门诊外,还增设了神经专科门诊;外科除原有的骨外科、泌尿外科外,还增设了痔瘘门诊;11月下旬,传染科增设了病毒性肝炎专科门诊;门诊观察室病床由6张增至10张;内科增设了“B型超声波”“胃镜检查”,病床由65张增到74张,还建立了针对肾病、尿毒症患者的肾病腹膜透析室和心脏病监护室。全院各科共抢救了危重患者556例,抢救成功507例,成功率达91.19%。

1984年,医院设立了专门的抢救室和传呼电话,成立急诊科,急诊病床从原来的9张增加至15张,在各科主任指导下,派出高年资住院医师轮值急诊室。

医院一级科室有医院办公室、医务科、人事科、行政科、党支部办公室、护理部、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传染科、五官科、中医科、急诊科、防保科、药剂科、医技科、放射科。

随着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医院在人才储备、技术水平等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向着现代化医院的道路不断前行。

1983—1985年,江门市人民医院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文明礼貌月活动”的先进单位。

在医疗理念上,江门市人民医院依然牢牢坚守着中西医结合的方针,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以及一系列的中西医结合学习班的学习,中西医结合得到了各专科及广大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各专科都进一步加大了对中西医结合的探索和研究。1976年,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医院分别对急慢性肾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消化性溃疡、高血压、尿路感染、功能性低热等8大病种共109例进行验证,取得可喜的成果。

外科把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于急腹症、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感染、泌尿道结石、胰腺炎、胃穿孔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江门市人民医院自创的“腐植复”在经过大量的试验后,对14例大、中面积(最大36%,最小4%)烧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敷药后,患者创面渗液少、愈合快,住院时间短,治疗成功率达64%,该药被推广应用于烧伤的换药感染中。

医院条件改善,外科手术迈向新领域

1976年,在麻醉方面,医院31%的手术使用针刺麻醉,成功率70%(其中优良率17.6%),部分达到国家标准。6月开始,江门市人民医院首次应用针刺麻醉结合局部麻醉进行手术,其中大部分取得了良好效果。过去针刺麻醉仅应用于颈胸腹部手术,到1976年进一步应用在四肢、肛门的手术中,并获得成功,填补了医院在针刺麻醉史上的空白。

在各级党委领导和支持下,江门市人民医院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收入1976年增长18.79%,1977年增长18.81%;库存药品数量1976年增长42.73%,1977年增长36.91%;积累结余1976年增长1.04%,1977年增长9.22%;固定资产1976年、1977年各增长3%。

1978年,根据上级要求,医院又开设了病理室和肿瘤门诊。江门市人民医院原来入不敷出的情况得到改善,还根据客观形势和经济状况的好转,逐步添置了一批大型贵重的医疗器械,有超声波诊断仪、心电图、400 mA X线机、九头无影灯、激光治疗床、万能油汞手术床等。这些设备的添置,不但方便了群众就诊,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医院十分重视培训护理队伍

这个时期,医院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护理工作的大踏步前进。所谓“三分治,七分养”。三分治是救命,七分养是康复,可见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门市人民医院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市卫生局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修改草案》和《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开展了护理教育,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完善了护理规章制度,同时恢复了“文革”期间被废除的护理人员《一周换班制》和《患者三级护理制》。

这一时期,江门市人民医院护理工作得以实现大踏步前进,与医院一位深受大家爱戴的护理人员——吕惠卿所做出的贡献密不可分。

吕惠卿(1932—2016年),广东江门人,从护理学校毕业后进入江门市人民医院工作,成为一名护士,后晋升为护师、护士长、总护士长;1970年,因推行护士周班制,获得“江门市劳动模范”称号;“文革”时期,被下放到斗门人民公社。

“一定要将吕护士长请回来!”江门市人民医院的领导班子达成了共识,院长、书记及其他医院领导多次亲赴斗门,耐心细致地给吕惠卿做思想工作。开始的时候,吕惠卿有很多顾虑,但是,领导的热情相邀,老同事的真诚呼唤,更重要的是自己对于护理工作的那份热爱,最终使她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江门市人民医院。回到医院后,吕惠卿担任了总护士长,重新着手建立起了江门市人民医院护理工作新的体系和规范。

经历了“文革”,医院部分护理人员态度消极,多数年长的护士存在转行的想法,认为“医生越老越宝,而护士越老越糟”,不如趁早转行。还有部分不想晋升的护士,只希望早点退休(当时护理人员50岁退休)。年轻护士则认为“护理工作低人一等”,对本职工作认识不足,从而产生消极态度。

吕惠卿回到岗位后,并没有责怪她们,即便是她自己,也曾迫于形势,选择改行去当医生,又怎么能够责怪她们呢?可工作总是要做的,吕惠卿立即做出了调整,先做思想工作,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除此之外,她也给护士们讲形势、讲政策,拿医院里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变动举例,让她们主动提出要求,能满足的她便前去帮忙争取,经过反复动员谈心,护士们改变了原来的思想。

吕惠卿(左二)为年轻的护士们授课

在从思想上进行动员的同时,医院在人员岗位上也做了调整。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的护士担任科护士长,并以这一批护士长作为骨干,反复动员,进行思想教育,一手抓思想,一手抓护理技术。护士长带头,每周用半天学习基础护理知识,在通过分工负责、个人演示、全体护士长讨论,统一《基础护理学》的十多项主要技术操作规程后,由各科护士长将操作规程带回科室,向全体护士做示教传达,并将其定为医院统一操作的规程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各科护理工作很快回到正轨,护理质量也迅速提高。

在全体护士的努力下,医院病区陪人率由1979年的27%下降到1980年的10.4%,1981年降为7.8%,达到省陪人率指标15%的要求;压疮发生率从1979年的3.5%下降到1980年的1.5%,1981年更是下降到0.18%;1979年7—12月的输血反应率为10%,1980年7—12月下降到3.21%,1981年7—12月则为2.57%;1979年输液反应率为2.5%,1981年下降到0.09%。

1982年,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江门市人民医院护理部正式成立,吕惠卿任护理部主任。在坚持原有制度的前提下,开始实行《护士长手册》和《护士长夜间总查班制度》。

在实现病区科学管理后,医院又实施了病房管理制度化、疾病护理常规化、护理操作程序化、病房设置规范化的“四化”管理措施。同时,还不断组织护理员学习,搞护理科研,护理部撰写护理论文6篇,其中吕惠卿的题为《提高护理质量,加速队伍建设,为四化事业作出贡献》和林秀霞的题为《护士周班制对观察病情的作用》的文章于1982年7月在中华护理学会广东分会护理学术交流会上发表。广东省卫生厅以“狠抓护理专业教育,恢复和健全制度,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为题,对江门市人民医院的护理工作做了总结,并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书面发言,省电视台围绕此专题对江门市人民医院护理工作进行了报导。

医院护理工作获得国家级表彰

同年,江门市人民医院护理部推行“三级(分级)”护理制,取得显著成绩,被评为地区先进,并被推荐出席广东省先进护理工作者代表大会。

1983年12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再获殊荣,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集体”,护理部主任吕惠卿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6年,赵洁玲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护士”。

一袭白衣,一顶燕帽,她们是人间最美的天使。 fdrXCN34bGGxx0Z6xMoOa7VU7INcE7d/mOfQuetzFze8b5rXTfkZoZl0bQ07LGH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