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以梦为马,行走的X线机

经过白天的炙烤,阴沉的湿气从各处涌出,跟白日的热浪汇聚到一处,涌向了江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咚咚咚!”

“咚咚咚!”

正是深夜,江门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内还是灯火通明。两位放射科医务人员,一人拿榔头,一人对图纸,正对着室内那台最贵重的宝贝——X线机敲敲打打。汗水像关不上的水龙头,浸湿了衣衫,一台“鸿运牌”电风扇,用尽了它全部的力气,却也吹不散房间里的热气。

“成了!”

两人相视一笑,忙碌了近数月,他们终于将心中的想法,付诸实践。他们不是在诊病,更不是在打架,而是在给一台X线机装腿。

新中国成立前,江门工业只有两条半烟囱,其中江门纸厂一条,电厂一条,另外半条则属于矮小而又不冒烟的火柴厂。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江门市决心大办工业。此后的30年里由于领导重视,上下同心,江门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街道广场更是遍地开花,到处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到1966年,江门市区已拥有一批颇具规模且门类齐全的厂企,如甘蔗化工厂、红星机械厂、化工机械厂、电机厂、机床厂等,自此,江门从籍籍无名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工业城市。

江门船厂旧址

为了支援工业建设,医疗系统响应号召,下乡、下厂,主动上门为工人、农民兄弟服务。但作为现代医学最主要的诊断依据之一的X线片,却因为X线机体量太大,移动不便,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这该怎么办?

放射科几位医生一合计,能不能给X线机装上腿呢?

有了这个想法后,几位医生立即请示医院领导,很快得到了批复,并予以全力支持,于是一场为X线机装腿行动开始了。

作为医生,他们自然不是全能的,但他们懂患者需要什么。于是他们找来了木工,并按照自己的需求,提出了意见,经过数月的忙碌,终于给这台X线机装上了腿。经过一番实验,确定不会对设备造成损害后,这台笨重的机器,开始跟随着放射科的同志,一起下乡、下厂,深得好评。

1977年10月下旬,放射科把X线机搬到了杜阮人民公社,透视了1 600多人,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赞扬。

X线检查是现代医学诊疗依据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但长期接触X射线对人体的白细胞杀伤力极大。因长期的接触,放射科的同志体质较差,有时个别同志会在工作中突然昏倒,即便是在如此情况下,他们依旧坚守在岗。

装上腿的X线机服务基层群众

在闲暇时间,放射科的同志还不忘研究新技术。过去,广东省曾对X线静电显影技术开展过研究,但未能成功。江门市人民医院放射科的同志不畏困难,日夜摸索,特别是在1976年9月下旬进行临床试验阶段,黄宜永、石创锐两位同志不畏X射线,反复试验,花费不少心血,终于完成X线干板摄影。

干板摄影技术只需用一张普通纸、一些碳粉就可以达到诊断目的,成本仅需2~3分钱,相当于胶片成本的1/50,这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可谓是大利好。然而,采用X线干板摄影技术,会使得放射科的同志更容易暴露在射线之下,可他们却丝毫不惧,甚至自豪地说:“只要对人民有益,我们多牺牲白细胞也心甘情愿。”

1977年1—11月,在放射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共拍摄放射照片6 020张,比1976年同期增长了31.7%。透视工作,做到了来者不拒,1—11月共检查1 802人次,比1976年同期增长了34.8%,并连续5年保持上升趋势。

除此之外,放射科坚持集体阅片制度,与临床核对,使得临床诊断准确率不断提高。同时,他们还开展了十二指肠低张力检查,以及开展膝关节半月板造影、空气灌肠等技术的研究。

为了不耽误工人、农民的生产劳动时间,放射科的同志在木工的配合下,制成了X线机流动车,到市内各工厂和新会县的杜阮人民公社为工人、农民进行体格普查。1976年,省里下达给江门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类疾病普查5 000人的科研任务,医务人员深入企业车间、工地,仅用1个月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任务。 /fFypH4lu3iCCWF/miAh52HQnm9DU6ZZPBEhPGANLk8fkXz0hORsZmbm06Sr6f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