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对于华夏儿女、神州大地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悲恸的一年。1月8日,全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7月6日,德高望重的朱德总司令逝世。人们还未缓过神来,7月28日,有着100万人口的华北工业重镇唐山在大地震中被夷为平地,数十万同胞失去了生命。9月9日,党和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里,国家三位杰出领导人相继逝世,又经历了一场罕见天灾,全国各族人民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岭南的江门大地、江门市人民医院的上空,似乎每天的空气都那么凝重。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标志着持续十年的“文革”彻底结束,国家的社会秩序得以恢复,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走上正轨。
经历了一路曲折的江门市人民医院,重新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开启了自己的新征程。
1976年,江门市人民医院领导班子经历了新一轮调整,原江门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区祥望,调任江门市人民医院担任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黄贤均任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刘励任支部委员、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总护士长林璇珍任党支部委员、革委会副主任。
区祥望(1931—2013年),新会县会城镇人,1952年参加工作,历任江门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鹤山四清工作组组长;1975年,调入江门市人民医院工作,担任革委会主任;1976年,任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随后一直担任党支部书记至1988年1月离任。区祥望历经改革开放、医疗体制改革等大事件,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始终将人民群众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深受群众好评。
时任江门市人民医院革委会主任区祥望
区祥望到任时,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激荡的一年。江门市人民医院作为一家地区综合性医院,历经近30年的发展,已有职工260人,医疗科室24个,病床190张,每天平均门诊量在1 000人次以上,并担负着市区、新会县、高鹤县、斗门县邻近数十个公社的医疗、科学研究、卫生教学的任务。
近30年里,江门市人民医院的变动很大。在“文革”期间,曾一度把全市几家公立医院并入江门市人民医院,庞杂的机构让医院管理工作进入了无序的状态,各项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院内吃“大锅饭”现象严重,开支增大,收入减少,医疗质量下降。后来,市里又陆续把各个医疗机构分离出去,这样“几合几分”对医院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没有积累,在资金困难的时候,只能向上伸手。那时候国家每年拨款仅占工资总额的48.75%,其余都需要自筹,甚至要通过借款来维持日常购药及工资发放等必需开支,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医院的健康发展。
随着党中央提出“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江门市人民医院领导班子结合实际,提出了“抓纲治院”的思想方针。但好的制度,需要执行和落实,才能够发挥出作用,经医院党总支商议讨论,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决定从职工的思想认识上入手,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学指示、摆问题、批谬论、清流毒”,以解放思想,改变医院的被动局面。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家畅所欲言,逐步提高了思想认识,同志们纷纷列举出过去存在的问题,如管理松弛,不讲节约,有些东西盲目印刷,造成大量积压;不讲核算,自制药剂有26种中草药和89种西药收费偏低,个别品种不计成本,以致亏损,使得医院财政举步维艰;有些业务需要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不能及时添置,影响了医疗质量和效果,给前来看病的群众带来了许多不便和困扰。
为此,医院党总支迅速做出调整,并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医院,如果不搞好经营管理,光靠国家财政补助,就等于“吃社会主义”;只有加强管理,执行并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够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新的时期,以医院党总支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决心摆脱精神枷锁,扫除思想障碍,明确前进路线。医院紧紧围绕医疗服务的方针,对医疗工作进行一系列整顿,并提出“人民的医院,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多方加强服务工作,积极为广大工农兵服务,不能等患者上门多少算多少”的方针,围绕此方针开展工作,除了坚持每天24小时门诊外,还积极组织医护人员巡回下乡、下厂,到生产第一线去,送医、送药,服务上门,并设立了《家庭病床制度》。
1976—1978年,经过3年多的努力和不断地学习,江门市人民医院改正了思想上的谬误,提高了认识,恢复和落实了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健全完善了各项制度,其中大的方面包括《学习会议制度》《领导查房制度》《考勤制度》《岗位责任制》《医疗制度》《病房管理制度》《各科表格与资料登记制度》《卫生消毒制度》《医疗器械和物资管理制度》《住院患者证件的检查制度》等。
在此期间,江门市人民医院还建立了民兵排组织,主要开展战伤救护和培训,并定期组织到新会古兜山野营拉练。随着各项制度的恢复和完善,医院工作走上正轨,医院职工干劲十足。
1978年,对于亿万中国人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有6 000人参与的全国科学大会得以召开,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号召大家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同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会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同时做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自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人民日报》刊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党中央的精神如春风化雨,滋润了神州大地,也滋润着广大知识分子的心田。广大医护人员行走在这春风吹拂的道路上,心情从未如此舒畅。
1978年,江门市人民医院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对医院的领导岗位做出了调整,以院长兼党支部副书记王墨武为核心,由党支部书记区祥望、副院长兼党支部委员黄铭湛、副院长黄贤均、副院长兼党支部支委徐娟、党支部副书记谭石带组成的新一代领导班子走上了为江门市人民医院领航的岗位。1981年,经批准,医院又增加曾佩玲为副院长,兼任外科主任。
王墨武(1929—2021年),黑龙江人,中共党员,1946年入伍参军,工作于军区某医院。部队转业后,于1978年调入江门市人民医院担任院长至1984年12月卸任,1985年担任医院巡视员,至1989年离休。
时任江门市人民医院院长王墨武
在部队服役了三十几年的王墨武身上有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气质,他的到来,给江门市人民医院带来一股新风气。然而,作为改革开放后江门市人民医院的第一任院长,摆在王墨武面前的并不是一片春风坦途,而是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看病需求和医院整体缺医护、缺设备、缺场地、缺经费的困局之间的矛盾。据官方数据统计,截至1949年末,江门镇内只有住户6 342户,总人口35 295人;至1982年6月,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市内有住户52 665户,总人口达216 097人。在门诊量方面,1953年,江门市人民医院全年门诊量达27 257人次,住院846人次。1953年至1979年11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总门诊量达353 949人次,20多年里增加了10倍还多,每天平均门诊量在1 000人次以上。而在医院财政方面,每年国家拨款却仅占工资的48.75%。
虽然医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恢复,但财政依旧捉襟见肘,除了最基本的运营之外,医院大部分的资金,都投入到了新门诊大楼的兴建中。
在人员方面,整个医院人才梯队几乎断档。到1979年,医院共计有医生74人,护士75人(包括部分助护),医护比例严重失调,已经很久没有新鲜血液注入。而在设备方面,虽然数量有所增加,但远跟不上每年增加的医疗工作量,依旧处于短缺的局面。在场地方面,医院的建筑绝大多数建在山顶和山坡上。随着门诊量的不断增加,连观察室都没有的门诊楼,已经无法满足一座现代化医院的需求,更不利于人民群众看病就诊。
对于见证了新中国一路风风雨雨的老革命家王墨武来说,越是困难重重,心中越是斗志昂扬。他接手医院工作后,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要领着这所医院开辟出一条新路,最大的“拦路虎”是人们在过去20年里严重僵化的思想。
作为极其依赖技术、设备和专业知识的现代化医院,以王墨武为院长的医院党总支认识到,医院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没有资金可以慢慢积攒,没有场地可以一步步建设,没有设备也可以等经济状况好一些,再慢慢购置,甚至没有人才,都可以慢慢培养和引进。但如果不革除思想僵化的教条主义,一切工作都只是空谈。医院党总支经过充分讨论,在得到上级党委的支持后,随之做出了改革的决定。改革之路的第一步,就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将过去做错了的事情勇敢地纠正过来。
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1978年,江门市人民医院党支部在全院召开了平反大会,用一种朴实而诚恳的方式为过去在政治上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干部、职工恢复名誉,扫除阴霾。医院共先后恢复职务6人,提拔到各个部门领导班子39人,彻底平反34人,补发工资11人,对过去造成的冤假错案,全部给予了纠正和平反。这批人有医院院长、各科主任、总护士长、老中医和各方面的医护人员,占当时医院总人数的30%。同时,提升了科主任5名,提为主治医师职称8名,恢复护士长职称1名、总护士长职称1名,提任护士长4名、副护士长4名,并有意识地选送下放到农村安家落户并抽调回来的同志7名到上级医院进修,对于平反人员提出的工作、住房、补偿等要求,只要不是太过分,都给予解决。
同时,医院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分清是非,扫除思想上的顽疾,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并结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的主要内容开展学习教育。
解开了思想上的禁锢,江门市人民医院开始进行医院组织管理架构的改革和重建。这项工作的核心就是推进经济化管理,走上“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医院”的道路。
1979年,时任原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同年,原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接着又开展了“五定一奖”和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的办法,并展开了试点。
根据原卫生部的指示和《医院工作30条》精神,江门市人民医院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和建设,设立支部办公室,配备办公室主任、干事各1人,负责组织、宣传、统战、保卫、群众团体等项工作;设立院长办公室,主任由副院长兼任,配备秘书、干事各1人,下设人事科、医务科,设科长1人,总护士长1人,统计病案图书2人,干事1人;行政科设科长1人,下设财会组4人,总务组8人,下辖锅炉机修组10人,营养部5人(兼营养护士1人),职工厨房3人;门诊部设主任,下设急症室、注射室、换药室、挂号室、收费室、供应室、门诊临床医技各科、中医科、中药科;内科分病房组、门诊组(包括急症室);放射、理疗、心电图、保健等合并为医技科;病房、门诊、西药房、药房、制剂由药械科统管,设正副主任,下设制剂组、西药组(含药房)。
实行科主任责任制,进一步健全科一级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调整值班时间和值班制度,打破职工“吃大锅饭”的思想,并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行企业化管理;执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原则,并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为各项工作定任务、定人员、定数量、定质量、定时间,实行超额提升的奖励机制;并在尽量减少患者负担的原则下,力求合理收费,各部门实行金额核算、季度盘点结算。
同时,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全国医院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医院工作制度医院工作人员职责实行草案》以进一步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健全1978年恢复的查房、查对、术前讨论、死亡及疑难病例讨论、病历书写、消毒隔离、医疗事故管理等制度,并要求各科在此基础上贯彻原卫生部〔79〕卫计字第330号、财政部〔79〕财事字第68号文件精神,实行“以存定销”的办法,实行“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药品管理办法。
原卫生部印发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与医院工作人员职责》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以《医院工作30条》为基础,医院恢复和完善了各项制度,全体党政领导、医护、职工,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1979—1980年,医院连续2年荣获“江门市卫生红旗单位”称号,内科被评为市先进科室,出席市先进单位和个人先进表彰会56人,业务收入增长达23.85%,在实现了转亏为盈的同时,创造了历年的最高纪录。
1980年11月25日,根据上级指示,江门市人民医院正式废除“江门市人民医院革命委员会”印鉴,使用“江门市人民医院”新印鉴,标志着一个旧的时代过去,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