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为了群众身体健康,我们时刻在岗

从1960年开始,江门市人民医院响应上级号召,为保障劳动生产者的身体健康,实现国民经济走出困难时期做出努力,医院的工作思路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牢牢把握“多、快、好、省”的方针,二是医疗资源尽最大的努力向基层倾斜、向劳动生产岗位倾斜、向社会面疫情预防倾斜。

为了帮助农业生产尽快恢复,医院在农忙时节都会组织巡回医疗队到田间地头送医送药,尽最大能力保证农村劳动力的身体健康。那时候在江门郊区的田间地头,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农民在稻田里挥汗如雨,医生护士背着药箱坐在田埂上为他们听诊把脉,甚至防暑降温;很多时候,他们还会放下药箱,卷起裤管,加入割禾插秧的队伍;针对农村到医院就诊路远不便,排队耗时长的情况,医院又专门抽出几十个门诊号照顾远道来医院就诊的农民。医院一直坚持以满腔热情支持农业生产。农忙时节,就算医院工作再忙,也会抽调部分职工专门到郊区人民公社参加田间劳动。留守在医院的职工也都毫无怨言地连轴转、积极顶班,配合医院的安排部署。1960年,全院职工都参与了支援农业生产的劳动。1965年,医院职工参与收割约500多个工时,积肥10 000多担,平均每人积肥100多担。此外,还积极参与农村修路、修水利、种果树。这些平时持听诊器的知识分子的体力也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时任江门市副市长兼医院院长的于载毅一有空就亲自带领医院骨干到农村基层医疗点指导检查,亲自培训基层卫生员和赤脚医生。为了支援工厂企业的生产,医院在几家工厂设立医疗室,就地为工人处理一些常见的伤病,有力地支援了生产建设。医院还经常为基层卫生员培训,为工厂、农村培养自己的赤脚医生。1971年,医院共举办赤脚医生、工人红医培训班16期,培训人员519人次。医院还特别针对山区的乡镇公社举办采制中草药的学习班。内科门诊走出医院大门下厂、下乡,坚持院、厂挂钩和家庭病床制度。1975年,全年下厂治病720人次,家庭病床10张,诊治336人次,开展高血压普查2 464人次。

医院培训的农村基层卫生员挑起了大梁

鼠疫、天花、霍乱一直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三大烈性传染病。新中国成立后,鼠疫、天花逐渐被消灭,而霍乱病例却于1961年再次在江门市出现。早在1942年,江门就曾发生过霍乱,造成8 000多人死亡。这一次,江门市对这一烈性传染病的出现高度重视,将彻底扑灭它的任务交给了江门市人民医院。对于这种烈性传染病,年轻的医生从未见过。医院领导深知事关全市人民生命安全,全院职工总动员,实行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建立起层层防护,全体领导带队战斗在第一线。在短短的1个月内,就将这一病毒在江门市彻底扑灭。

霍乱被扑灭后不久,江门市又出现了传染性肝炎大流行,江门市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连续奋战,组织开展社会普查和大量的宣传预防工作。1966年冬,江门市发生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江门市人民医院被指定腾出专用病房收治患者。至1967年春,全市共收治流脑患者975例。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奋斗下,绝大多数患者转危为安,痊愈出院。江门市也是结核病多发地区。新中国成立前,江门没有防痨机构,结核病患者数量众多。新中国成立后,结核病的普查、治疗工作受到了江门市人民政府的重视。江门市人民医院长期承担着基层普查任务,为控制和防治结核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64年,针对江门市流行性疾病及疫情的社会防控,有关部门组织医疗部门采取地段负责制,形成“守土有责”的机制。江门市人民医院地处被誉为“江门市城市原点”的墟顶街旁边,从墟顶街到蓬江河畔是江门人口最稠密,经济最繁华,社情最复杂,也是最容易滋生、暴发疫情的地区。江门市人民医院负责这一片区的健康普查、疫情防控消杀等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医院领导一直以来对这项工作都非常重视。时任江门市副市长兼院长的于载毅经常亲自带队深入社区,在各家各户开展工作。仅1964年,医院就完成霍乱预防注射19 990人次,健康普查3 788人次,组织计划生育宣传15场。哪里有疫情,哪里有任务,就奔向哪里,江门市人民医院成了扑灭疫情的“救火队”。1971年,全市开展“血丝虫、钩虫病”普查,医院派出医务人员通宵奋战,承担起了郊区6个大队的普查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

时任医院革委会副主任林璇珍下乡出诊

在天灾人祸面前,挺身逆行的队伍中总少不了白衣天使。江门地处沿海,每年都会受到台风的袭击。1964年9月5日,第15号台风正面袭击江门,造成了巨大损失。医院内科、外科、儿科使用的三幢建筑物也摇摇欲坠。医院全体职工在狂风暴雨中一方面组织100多名住院患者紧急转移,搬迁到安全的地方,在转移住院患者的过程中,住院楼的大门、窗户被刮倒,医护人员用身体护着患者,开辟出一条通道。另一方面,救治不断增加的新入院的伤病员。休假在家的医生不等通知,全都主动赶回医院参与救治工作。一部分医务人员冒着狂风暴雨奔赴事故点。哪里出现险情,哪里就有市人民医院的白衣战士,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人民的医院、人民的医务工作者”这一神圣的称呼。1966年,江门纸厂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1967年,江门纸厂发生火灾;1971年,江门市农药厂发生锅炉爆炸事故;1972年,江门甘蔗化工厂、新华造纸厂发生火灾;1975年,13号强台风袭击等,在这一系列灾害事故中,江门市人民医院的干部和职工总是冲锋在前,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文革”时期部队驻扎医院时的战备物资

这一时期,国内政治形势变化纷纭,医院管理体制和正常工作秩序也受到了干扰和冲击,经营管理局面比较混乱,设备设施越来越陈旧。但是,医院党组织及全体干部职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变,“一切为了患者”的精神始终未变。于载毅、赵子林等老一辈医务工作者信念坚定、言传身教,曾佩玲、何伯忠、司徒良、源汝觉等年轻一代的医务工作者经历锤炼、茁壮成长。大家携手前行,共同奋斗,支撑着江门市人民医院走过了这段风雨飘摇的时期。 uTl1b/7MWPRjNzvZgdxEEpkefgOtJzD9lBeqToWWC+E8UQbTBjOrartiFwTc5pm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