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1964年,医院的业务,特别是在土法革新、中西合流等方面呈现出蓬勃的势头。医院的门诊数、住院数、病床数都呈上升趋势,更重要的是医疗项目在不断拓展,治愈率也在不断提高。
1960年,医院设有内科、外科、皮肤科、儿科、骨科、保健科、中医科;1961年,医院增设放射科;1962年,增设传染科。科室的增加也意味着专业度的提升。1960年,医院在不增加医护人员的情况下,病床数由84张增加到140张。1963年,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医院将传染科并入内科,又减少了部分病床,让医护工作更到位。这也是应对人手紧张、医疗技术人才缺少的无奈之举。
随着增产节约运动的深入开展,为更好、更快地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1960年医院推出了“慢病快治”的措施,还成立了推广快速疗法研究小组及快速疗法病区。医院安排了一批慢性病患者集中入住到这个病区,采用中西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除了用西医和中医药物治疗之外,还辅以针灸、太极拳、气功、医疗知识讲座、唱歌、跳舞、下棋,甚至排演话剧等活动进行调理,使之成为全医院最活跃的病区。医生还和患者及患者家属深入谈心,了解患者病情、为患者做心理辅导,组织患者读书读报、参与政治学习、开展形势大讨论等。这种做法虽然还有待商榷,治疗效果难以准确评估,但也体现了医护人员良好的精神面貌。
医院延续着艰苦奋斗、积极革新的精神,自主研制了一批新的药品治疗皮肤病等,效果良好。
1961年,中山医学院有5名学生毕业后来到医院工作,并赠送了大批医学书籍,充实了医院图书馆。这一批鲜活的力量使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实现新的突破。
为了推进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这一时期,医院还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由医院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每个科室也都有领导抓这项工作,定期组织检查和汇报。因此,在度过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之态。外科积极探索研究法特壶腹癌根治术、利用虎爪膏治疗骨折、肾上腺大部分切除加交感神经节切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这一系列课题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儿科在治疗小儿麻痹症、小儿肝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内科在治疗咯血、高血压等疾病方面探索出新路径。1961年,医院还成立了胸科小组,开展胸外科的研究学习,通过参观、进修,培养自己的胸外科人才。这一年,医院完成了3例肺叶切除和3例癌症开胸手术。1963年,医院成功开展了第1例胸膜结核病灶清理术。全年完成73例大手术,无一例死亡,过去死亡率超过50%的破伤风实现了全部治愈。到1964年,医院的医疗业务工作仍稳定发展。这一年,医院顺利完成了颅底骨折的危重患者抢救和肝叶切除手术;内科治疗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取得良好效果;儿科抢救了100多例危重儿童病例。1964年,医院还完成了首例肝癌切除手术,1989年,时任医院院长的曾佩玲对首例治愈的肝癌切除手术患者邓先生进行回访,患者依然身体康健。
医院探索慢性病的中西结合综合治疗
25年后医院回访1964年治愈的首例肝癌切除手术患者邓先生(右二)
“文革”期间,医院学术研究、技术革新和设备引进基本停滞,也没有引进医疗技术专业人才。但是,医院领导班子仍然坚持正确处理好政治和业务的关系,鼓励医务人员“西学中”,以发展新医学、新药学、新疗法的精神开展技术探索。各个科室都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许多常见病都找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路子、新方法。譬如外科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胃溃疡、胃穿孔;妇产科用中草药治疗妇科疾病等。根据临床验证,用以中医为主的方式治疗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比过去用纯粹的西医方法治疗缩短了一半疗程,且治疗费用降低了75%,深受患者及其家属的称赞。在这一氛围之下,全院中草药的采、种、制、用成为全院职工自觉参与的运动。1971年,全院组织医务人员上山采药1 383人次,采集中草药达23 348斤。医院职工还自己开辟了中草药园,种植中草药800多种。药房的同志也是夜以继日地研究、调配新药。几年时间里,配制出各种临床使用的中草药、成药100多种。1975年,医院使用中草药制剂肝敏灵针剂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32例,有效率90.7%,退黄降酶效果显著;采用红梗虾钳菜治疗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65例,治愈率95.4%。
“文革”期间,医院的医护人员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为生命保驾护航。1974年,医院成功对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确诊并成功抢救,随后,对数10例心肌梗死患者开展了抢救,成功率89%。1975年,全院通力合作,抢救了市棉纺厂3名大面积烧伤工人;同年,传染科成功抢救一名昏迷16天、呼吸衰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儿童;五官科运用新学习的先进技术,用肌筋膜为患者进行鼓膜穿孔修补术和耳突手术;药房和药厂继续开发了一批新的制剂用于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乙型肝炎等,效果显著。1976年,除颤起搏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尽管时局纷乱,但是江门市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心中始终坚守着一份初心与追求。
医院早年编写的协定处方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