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永远的初心:办人民的医院

1952年4月,从“江门市人民医院”的牌匾挂起来的那一刻起,“人民”这两个字就深深地印在了一代又一代医院职工的心中。

1953年,医院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在这些制度的执行和完善过程中,“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一直是一条核心的原则。譬如1955年实行的分区负责制,目的就是让患者随时能够见到医生,和医生进行沟通交流。江门市人民医院是从广东省立第四医院转过来的,在原有的职工队伍中普遍存在对待患者态度恶劣的现象。随着医院管理制度的完善,医院对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也进行了大力整改,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不能只是简单地看病、打针,还要从饮食起居上关心和照顾他们;在年纪较大、病情危重的患者须下山检查和办理手续时,护士一定要陪同搀扶;为了减少病房噪声干扰,医院还规定职工上班期间不能穿硬底鞋,不能大声说话等。这些措施逐渐引导着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1957年开展的“整风运动”对深化广大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宗旨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整风运动”前,虽然制定了整套的规章制度,但是制度不够细化,有些措施还不是很到位,譬如门诊制度,无论春夏秋冬,门诊部每天只开放6.5个小时,上午8点半才上班,但很多时候,患者凌晨四五点就来排队了;X线室每周只开放2个下午,每次限制20人等。这些规定使群众意见很大。在“整风运动”中,这些问题都被提出来,要求进行整改。医院在门诊部和住院部都设置了意见箱,召开群众座谈会,并主动制订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如门诊部改成每天24小时开放;职工由原来每天工作6.5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改为每天工作9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半;医护人员佩戴工作牌上班;外科门诊取消小手术预约制,实行随到随做;X线室实行每天开放,患者当天就可以拍片……服务的改进也促进了医院的发展。1958年,医院每天的门诊量经常达到400余人次。

1959年,为了巩固“整风运动”的成果,医院党支部站在“政治挂帅”的高度,响应江门市委关于将江门市建设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城市的号召,在全院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风格的医院,争取服务态度全市医疗系统第一,甚至全省第一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鼓舞下,各科室又围绕“一切为了患者”的精神,纷纷制订公约、完善制度,凡是不方便患者的制度都进行修改。譬如药房为患者提供送药到病房服务;门诊实行各部门收费,避免患者到处跑;医院还派出有经验的医生到工厂、郊区和农村坐诊……医院领导班子明确将职工服务态度作为其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要求都要做到“四勤”(眼勤、口勤、手勤、脚勤)、“四轻”(言语轻、行动轻、操作轻、关门轻)、“五心”(细心、关心、热心、耐心、虚心)、“六好”(工作好、学习好、团结好、联系好、纪律好、态度好)。广大职工热烈响应,涌现出了许多感人故事。原来工作中推诿、扯皮、逃避的现象不见了,大大增进了科室之间的协作。

医务人员下乡投身基层卫生保健工作

做好基层防疫和卫生保健工作,将重大传染性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也是这段时期医院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大跃进”时期,“医疗卫生为生产服务”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因此,江门市人民医院除了做好本院的医疗工作之外,还要抽调大量人力深入工厂、社区、农村建立基层卫生室,培训基层保健员,开展基层卫生普查、防疫宣传和消杀工作,负责征兵体检等。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单医院在5间工厂建立的卫生室,就完成了门诊量12 000多人次,大大方便了广大群众。为了推进疾病预防工作,1959年,江门市组织开展了全民体格检查。江门市人民医院负责了堤东区、郊区人民公社、水南大队和紫莱大队的体格检查工作。医院抽调医护人员16人,开展工作24天,共完成体格检查19 427人次。同年11月,江门市启动了按地段负责的卫生防疫普查工作。由于江门市人民医院位于被称为“江门市城市原点”的墟顶街区旁,因此承担起了墟顶街区的卫生防疫普查工作。这一片街区人口密集、商业集中、房屋老旧、人员流动频繁,普查难度非常大。但是,医院的职工不分昼夜,走街串巷,登门入户,有的住户家登门6次才找到人,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医院圆满完成了该地段的防疫普查和宣传工作,并筛查出各类传染性疾患172人,完成霍乱预防注射5 346人次,伤寒预防注射6 531人次。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的发展和提升,医院在抢救危重患者方面也逐渐展示出“危难之中显身手”的风采。1959年,医院干部职工团结一心,接连将几名病危患者抢救成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刘某是一位刚从香港回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青年工人,因连续几天的腹痛、皮肤黄疸入院。经过会诊,医生断定该患者是胆道严重感染引起的“肝性昏迷”,有生命危险。但是,医院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手术,手术风险非常大,如果手术失败,将会严重损害医院的声誉。面对这个局面,院领导没有犹豫,坚定地指出:我们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和挽救工人兄弟的生命相比,医院的声誉又算什么?为了慎重起见,院长亲自赶到兄弟医院,邀请该医院的专家共同参与手术;手术中需要输血,工厂组织了大批工友在门外等候;氧气不够,工厂将生产用的氧气也送来了。经过大家的合力奋斗,终于将刘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1959年9月19日,江门市遭遇狂风暴雨。江门某工厂部分正在维修的厂房坍塌,压伤10多名工人。接到电话后,江门市人民医院的救护车载着医护人员紧急赶到现场,对现场的几名轻伤工人做了包扎处理,将8名伤势较重的工人送到医院抢救。当天,医院大部分职工在家休假,接到通知后,全体医护人员都第一时间取消了休假,赶回医院参与抢救和24小时的护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受伤工人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和精心的护理。这次集体性突发事件进一步检验和提升了医院的协同作战能力。

当然,作为一间建院不久、医疗技术人才和设备都还很匮乏的医院,前行路上的困难还不少,离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还有不短的距离。1959年5月4日傍晚,江门市化工农药厂送来了一名为保护集体财产而受伤的患者梁某,他全身烧伤面积达到70%。医院领导闻讯后立即组织全院医生会诊,并动员全体医护人员回岗参与抢救,由院长于载毅亲自担任抢救组组长。医院连夜赶赴广州购买血浆和手术器械,主治医生和护士通宵达旦守护,为患者注射、输氧……经过6个昼夜的奋斗,仍然没能挽救梁某的生命。许多参与抢救的医生与护士在梁某合上眼睛的那一刻都流下了眼泪。虽然没能挽救梁某的生命,却让人们看到了医院医务工作者的担当和责任。

江门墟顶街区老照片 512nkzS8HrG+SDk3Og77+dDlgJEkdFA2rrJlEPvrdxkehO5btQCcU5KFGprHpoR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