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医疗技术水平的艰难蜗行

医疗技术水平是检验一所医院医疗质量和能力的核心指标。除此之外,一所医院的医疗质量和能力也取决于医护人员的实力和水平。

建院初期,4名医生中,只有院长是专职的,其他人都在江门另开设私人诊所,因此另外3名医生只有半天时间在医院上班。这种情况维持了多年。随着医院业务量的增长,医院职工人数也不断增加,但是专业医护人员的数量却增长缓慢。到第1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的1957年,医院共有医生11名,其中内科医生5名,外科医生3名,儿科医生2名,中医科中医师1名。其间,医院医生只偶尔参加上级部门举行的培训,整体医疗技术水平还是不高。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

建院初期,医院仅设有内科、外科、儿科。1956年,鉴于群众对中医的需求,设立中医科。1959年,医院增设骨科。内科主任由院长于载毅兼任,外科主任由医务主任吴润芬兼任。于载毅是皮肤科专家,江门地区气候潮湿,皮肤病患者甚多。因此,于载毅在做好医院管理工作之余,长期坚持出门诊,有时一天门诊量达百余人。而外科在建院初期,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一直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手术,且还经常出现治疗失败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到1955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外科开始做一些上腹部手术,譬如胃穿孔修补术。这使得医院的业务量,尤其是住院人数不断增加。到1957年,在中山医学院医师的帮助下,江门市人民医院外科开展了胆囊摘除,以及复杂性骨折等手术,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1956年,中共中央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知识分子问题、技术革新的问题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中央的号召极大地调动了医院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技术革新的积极性,各个部门的每一个干部职工都积极主动地投入新发明、新实验中。医院门诊部周围,比如工厂作坊、科室之间的技术革新比武活动接连不断。据统计,1958年全院共开展技术革新项目82项,计划开展的技术革新项目达100多项。其中,许多项目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如在肾病研究方面,医院领导亲自带队上山采药,拜访民间中医,研究有自身特色的治疗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用中药治疗哮喘病的方法也经过临床检验,疗效甚佳。在这次技术革新中,外科手术也实现了许多技术突破,如肾结石手术、输尿管结石手术、扁桃体摘除术、胃切除术、脾静脉吻合术等,都先后取得成功。手术器械不足,大家就绞尽脑汁寻找替代品,如医生们用民间办法自制的输尿管、无影手术灯就在手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儿科的医生自制了人工呼吸器模型,用于分析和治疗小儿肺炎,治愈率达95%以上;护士自主研发的膀胱自动冲洗器,在临床中有效减少了患者感染;X线室的同志不仅解决了原来那台X线机需要两人操作的问题,还研究解决了小型X线机远距离摄影的影像清晰度低的问题;药房试制了多种注射液、口服液,有了自己的药品。轰轰烈烈的“向科学进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

放射科医生分析病情

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医院开展中药制剂提供了良好条件

同样对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发挥积极作用的有中西合流工作的推进。江门地区与内陆地区相比,西医传入要早得多。随着对外商贸、华侨出洋、宗教传播等的发展,即便是民间百姓也都早早地接触到了西医。据记载,江门市首家西医馆出现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908年,加拿大基督教长老会传道团派遣传教士来江门传道行医,筹建医院。1912年,以西医为主的仁济医院在江门成立。由于较早受到西医熏陶,大多江门百姓对西医文化还是接受的。但是,毕竟中医思想根深蒂固,中西医之间的矛盾冲突从未间断,长期存在。江门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有的来自中医诊所,有的来自西医馆。在长期的摩擦中,西医排斥中医思想的现象越来越多,西医对中医的许多做法持怀疑、否定、嘲讽的态度,中医逐渐受到排挤。后来,医院唯一的一名中医师聂松波也被大家孤立,不敢发表任何意见。聂松波生于1902年,新会县沙堆镇人,师从“广东四大名医”黎庇留。21岁开始悬壶行医,声名远播。新中国成立后从私人诊所进入江门市人民医院工作。

1956年,原卫生部发出《关于改进中医工作的报告》。1958年,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对中西医结合提出了具体意见,肯定了西医学习中医的做法。在1958年的“整风运动”和“政治挂帅”活动中,这种歧视和排挤中医的思想被认定为资产阶级思想而受到批判。批判运动虽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言论和行为,但是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医院内部的中西合流。医院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开班学习中医,每周都安排一个晚上请中医科医师聂松波讲课,并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全院掀起了学中医、用中医的热潮,如医护人员普遍开始研究针灸,建立针对复杂病况的中西医会诊制度,药房积极研发中药制剂等。一些传统的中医技法,譬如针灸治疗等也开始应用于临床。西医在治疗患者时,也会尝试开具中药药方。在临床应用中,中医方法所特有的治疗效果逐渐显露,并被大家所认识。如1958年,全院治疗阑尾炎患者27例,都是采用中医方法,没有1例开刀,治愈率和好转率达到100%;采用针灸方法治疗面神经麻痹26例,治愈率100%。1958年,医院新开展的手术有11种之多。通过这次中西合流的推动,医院医疗发展的空间得到了明显的拓展。

江门中医名家聂松波 S42asgT/a7hNQIlJL4Grsuy3aqTrHNfgd9XYjtfsCXnYaz6Ng6PNIAeouTVgOGC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