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在艰难和自信中迈开步子

新中国成立之初,江门百废待兴、百业渐旺、百姓昂扬,人民群众朝气蓬勃、满腔热情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1951年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江门由镇级建制升格为省辖市建制,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江门市人民医院成立初期,领导班子按照正、副院长配置。1958年,江门市人民医院党支部成立后,配置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1949—1968年,院长一直由于载毅担任,副院长则先后由王如亮、卢国雄、冯庆海、赵子林、黄子彬、温植担任。其中,王如亮于1952—1964年担任副院长,并于1963—1964年担任医院党支部书记。

新时代的江门市人民医院有新名称、新班子,也呈现出了新气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随着新中国一同起步的江门市人民医院在当时面临了太多问题,重重困难如山、如海、如渊。医疗办公场地、医护人员宿舍严重缺乏,医护人员人手也非常紧张。1951年,全院职工(含医生、护士、后勤人员)36人,病床数不足30张。医疗设备更是极度落后,除了几副听诊器、一台显微镜外,医院最奢华的医疗设备就是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一台美式小型X线机。1949年,医院全年门诊量大约3 000人次,住院300人次左右。而到1952年,全年门诊量增加到了27 257人次,住院人次增加到了846人次。此时,医院的人力、设备条件就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更为严峻的是,有不少医护人员和干部职工是原国民党医院的职工,也有不少来自私人诊室。因此,职工的学历、政治背景、思想素质、医德医风良莠不齐。医院发展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展职工思想教育,建立并完善医院管理制度。

当时医院最奢华的医疗设备——一台美式小型X线机

建院之初,医院领导班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建立和完善医院的各类规章制度。1953年,医院初步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达到28项,即《时间安排》《会议制度》《学习制度》《请假制度》《值日制度》《挂号收费制度》《门诊制度》《急诊制度》《重症报告制度》《死亡检讨制度》《住院规则》《护理制度》《药房规则》《理学诊疗室规则》《检验室规则》《手术室规则》《器材损坏遗失报告制度》《医疗统计报告制度》《病案管理制度》《事务员制度》《会计制度》《出纳制度》《文书制度》《机房制度》《工友制度》《本院员工医疗用药制度》《对外制度》等,覆盖了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有的还制订了详细的实施细则,使干部职工在日常工作中有规可依。

但是,制度的关键在落实。只有推动落实这些规章制度,才能有效地推进医院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院初期,医院干部职工在思想上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一是部分医护人员在从旧社会到新社会转变过程中的思想改造不够积极,特别是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还未树立;二是中西医的融合发展还缺乏顶层设计,中西医固有的矛盾凸显,给医院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问题;三是个别医生存在“大老爷”作风,不愿下基层或出差;四是医护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对患者缺乏照顾,开错药、发错药的事故时有发生等。针对这些问题,医院组织了一系列的学习讨论活动,对不负责任、怕负责任、怕做多错多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整改。

1955年,医院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职工思想改造的同时,大力推行分区负责制。一改以前主治医生看完病就不见人影,甚至上半天班的做法,实行全月全日负责,保证患者随时能向医生寻求帮助;老年患者出院,护士必须一路护送到山下。医院还建立了医务会制度,以便及时处理医疗中碰到的问题。1956年,围绕“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医院分设医务部门和行政部门。医务部门分设内科、外科、儿科、中医科,全面掀起了消灭差错事故、提高工作质量的风潮。医护人员普遍制订了个人工作计划,护士须做到“三查”(查工作差错、查医嘱、查记录牌板)“四对”(对药量、对药名、对床号、对人名),其他各部门也都制订了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这些现象表明,医院干部职工的思想改造工作不断取得成效,制度建设也逐渐产生了效果。1957年,医院门诊部由象溪路迁回医院本部后,医院医务管理由分区负责制改进为科主任负责制,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20世纪50年代医护人员与患者交流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护理部门基本上消除了住院患者发生褥疮的现象,还广泛推广无痛注射;药房发药的差错率也明显下降;人民群众对于医院的信任度、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1956年,全年医院门诊量达到85 916人次,约为1952年的3倍;全年住院人数达到1 600人次,也比1952年翻了一番。治愈率有了明显提升。1957年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医院实现住院人数1 817人次,门诊量93 059人次。医院有病床50张,使用率77%。

1958年,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江门市人民医院的领导班子信心满满,提出了将病床数从1957年的50张增加到250张,同时增设保健、皮肤、口腔、五官、妇产等专科,将医院建设成为一所健全的综合性医院的目标。可以说,经过了多年的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江门市人民医院真正有了做大做强的追求。

在全国人民满怀信心迈向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同时,医院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1957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党内开展普遍、深入的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在“整风运动”开展期间,医院全体职工下工地、入农村,参加积肥、插秧割禾、挖塘修路等,加强体力劳动,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技术革新掀起了一个小热潮,全院共开展技术革新项目近百项。“整风运动”也揭露出医院存在的不少问题,譬如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利用休息日私自开诊等。

持续1年多的“整风运动”给医院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医院人员进一步精简,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劳动意识、公仆意识都明显增强,医院许多不人性化的做法和制度都得到了改善。如原来住院患者要走到山下的药房才能取药,非常麻烦,在“整风运动”开展期间,医院在病房旁边设立了小药房,备有各种常用药,深受群众称赞;病房、病床不足,干部职工便将自己睡的软床捐献出来供患者使用,自己睡铁架床。其间,于载毅院长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每天仍坚持出门诊,他的门诊量经常是全院医生中最多的。

随着1957年的“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的开展,以及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提出,全国人民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江门市人民医院的干部、职工心中也激起了朵朵浪花。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10个年头,为了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医院党支部牢牢把握“政治挂帅”这个核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劳动竞赛活动。为了加强党对医院工作的领导,党支部建立了支委会,成立了党小组。支委们带头抓科室试验田,思想教育、劳动竞赛、技术革新、业务发展一起抓。在劳动竞赛中解决政治思想问题,突出表现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以及解决中西合流过程中两条道路、两种思想、两种方法的斗争。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干部职工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尤其是对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的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原来从事西医工作的同志也学会了针灸,学会了主动开中药为患者调理。医院在半个月内实现了针灸普及,将针灸广泛应用于医疗之中。

于载毅院长身体力行演绎了“人民医院为人民”的精神

为了进一步落实“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1959年,医院改革性地实行了按时预约门诊制度,使患者候诊时间由原来的3个小时缩短到1个小时,基本上消灭了“候诊长龙”“候药长龙”“注射长龙”的现象。干部职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火热的劳动竞赛的开展带动了医院业务工作的发展。1959年10月,医院门诊量达133 350人次,比1958年同期增长47.8%;住院患者2 448人次,也比1958年同期增长了14.44%。同年,江门市人民医院被评为“全市先进医院”。 S42asgT/a7hNQIlJL4Grsuy3aqTrHNfgd9XYjtfsCXnYaz6Ng6PNIAeouTVgOGC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