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冠心病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结构改变的心脏病、心电传导异常的心脏病,以及心脏周围的血管疾病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主要通过经皮穿刺动静脉血管来完成,有着风险小、痛苦小、恢复快、效果显著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患者的理解和欢迎。作为诊疗学领域的新进展,其已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传统的内科药物治疗、外科开胸手术治疗之外,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福音。
自1895年X射线被发现以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医疗器械的日新月异,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得到蓬勃发展。1896年血管造影技术问世,1928年德国医生维尔纳·福斯曼首次将导管经肘前静脉送入右心房,开启了心导管技术时代。1958年,美国医生索尼斯在为患者行主动脉造影时误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使其显影,这次意外使冠状动脉造影术正式应用于临床。1977年,世界上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在瑞士开展。1986年,世界上首例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也在瑞士成功实施,并迅速传入其他国家。我国于1973年4月23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灏珠教授带领团队首次经股动脉穿刺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此后,冠心病介入性诊断在国内逐渐推广开来,1984年开始开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1987年,阜外医院在国内率先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应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至此,我国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得到蓬勃发展。目前,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是我国诊治心血管疾病应用最为广泛、诊治冠心病患者最多的介入手术,并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逐渐进入乡镇医院。
对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最早应用于1953年,当时Rubio医生以介入的方式对一名10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肺动脉瓣狭窄的扩张成形术。自20世纪60年代起,大量结构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介入治疗方式被治愈,从最初的球囊房间隔造口术逐渐发展至各类缺损性心脏病的封堵治疗和瓣膜介入治疗,大大减免了患者的开胸之苦。1984年,二尖瓣球囊扩张术首次被报道,开启了经皮二尖瓣成形术的先河。其他心脏病介入治疗手术也逐渐发展并部分取代了外科开胸手术。
介入手术和外科手术一样,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治疗前患者的心理与身体条件都需要进行适当准备,手术中的医护配合及手术后的观察与护理也是保障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介入手术不仅要求术者技术精湛,而且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介入护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科理论和操作技能,而且要能洞悉患者的护理需求,要从患者的需求出发,提高护理质量。
介入护士必须认识到护理的不是疾病而是人,要注重人文关怀,体现人文精神,以患者为中心,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个性,真正做到把人当作人,而不是疾病的附属躯体。要将人本管理的理念引入护理实践中,让患者在介入手术过程中感受到温暖,从而积极配合手术。介入护士除要熟悉心血管专科理论知识外,还应熟练掌握介入手术的流程及耗材的选择,熟悉各种专科药物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的表现,熟悉介入手术的病情变化及观察要点,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介入手术中并发症的抢救流程,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配合抢救。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护士必须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在介入手术中充当手术医生的“眼睛”,及时发现任何细微的异常状况,协助手术医生顺利完成手术。
目前国内开始逐步培养心血管介入专科护士,专科护士必须进行正规的心血管疾病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临床实践,结合介入专业知识的教育与培训,掌握一门本学科专业的理论体系和专门技术,并不断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护理实践中积累与研究,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及实践经验的总结,来促进自己心血管疾病介入护理水平的提高。
本书主要围绕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脏介入导管室开展的绝大部分介入手术的流程、适应证,术前常用物品的准备,术中对患者的评估、与医生的配合,术中与术后对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等,进行较为全面详细的梳理,旨在为从事心血管介入的护理人员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护理资料。本书的编者来自各大心血管介入诊疗机构,是从事心血管介入护理工作、有相当丰富的心血管介入手术配合经验的护理专家。书中介绍的方法多数来源于各大心血管介入诊疗机构的经验总结,但由于并未囊括所有心血管介入诊疗机构的经验,且编者的写作技巧、写作经验尚有不足,而介入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百花齐放,因此书中介绍的做法难免有局限性,表达也难免有不够精准的地方,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詹惠敏、黄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