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掌握心肺脑复苏的概念。
(2)熟悉基础生命支持的内容。
(3)了解高级生命支持的内容。
(4)掌握脑复苏的治疗目的及方法。
心肺脑复苏(cardiac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是针对心搏骤停采取的紧急医疗措施,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以人工呼吸代替患者的自主呼吸,最终目的是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完整的CPCR应该包含3个阶段: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复苏后处理。
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又称初期复苏或心肺复苏,是心搏骤停后第一时间开始挽救患者生命的基本急救措施,关键措施是胸外心脏按压和早期电除颤。
成人BLS主要内容包括: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丧失排血功能而导致全身血液循环停止和组织缺血缺氧状态。类型:心室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脉性心电活动、心脏静止。
为避免在判断时浪费时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复苏指南简化判断步骤如下:
(1)非专业人士:发现有人晕倒→拍打肩部并呼叫→无反应+没有呼吸→心搏骤停→呼救帮助、急救中心、启动EMSS。
(2)专业人士:发现有人晕倒→拍打肩部并呼叫→无反应→检查有无大动脉搏动→无反应+没有呼吸→心搏骤停→呼救帮助、急救中心、启动EMSS。
CPR是BLS的关键,启动EMSS时应立即开始CPR。成人CPR顺序:C-A-B(compressions airway-breathing),即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30次心脏按压,进行2次通气,5个循环。
(1)心脏按压:间接或直接施压于心脏,使心脏维持充盈和搏出功能,并能诱发心脏恢复自主心率。可分为胸外心脏按压和开胸心脏按压,多用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要点:①患者卧于地面或硬板上,术者站立或跪于一侧。②按压点在胸骨的中下1/3交界处或两侧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上,双手紧扣,掌根着力在按压点,垂直加压。③按压频次100~120次/min。④按压深度:成人5~6cm,青春期前儿童5cm,1岁以内婴儿4cm。⑤按压后胸廓应充分回弹。
(2)通气:①开放气道。施行人工呼吸前必须清除呼吸道异物,解除舌后坠引起的呼吸道梗阻最有效的办法是头后仰法,有颈椎或脊髓损伤者,采用托下颌法。②徒手人工呼吸。院前复苏最适合使用的是口对口(鼻)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时每次送气时间大于1s,潮气量500~600mL。③简易人工呼吸器和机械通气。现场急救常用球囊面罩,建立人工气道后可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一般需在ICU或手术室内使用。
心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是心室纤颤,电除颤是以一定能量的电流冲击心脏来终止室颤,尽早实施电除颤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1)电除颤的电极板放置位置:前侧位,一个电极在心底部(胸骨右缘锁骨下方),另一个电极在心尖部(左乳头外方)。
(2)能量选择:双相波200J,单相波360J;儿童首次除颤2J/kg,最大不超过10J/kg。
(3)电除颤操作程序:选择能量、充电、放电。放电前提示同伴,避免误触电。
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是基础生命支持的延续,是以高质量的复苏技术、设备和药物治疗为依托,争取最佳疗效和预后的复苏阶段,是生命链中的重要环节,包括呼吸支持、恢复和维持自主循环、监测、药物治疗。
(1)呼吸支持:建立人工气道,最佳选择是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
(2)恢复和维持自主循环:高质量的CPR和复苏的时间程序对恢复自主循环非常重要。室颤者应使用早期CPR和电除颤,非室颤者应选择高质量复苏技术+药物。
(3)监测:①心电监测显示心率、心律是否失常。②呼气末二氧化碳(P et CO 2 ),反映心排血量和肺组织灌注,P et CO 2 >20mmHg表明胸外心脏按压起效,P et CO 2 >40mmHg意味着自主循环恢复。③冠状动脉灌注压和动脉血压。④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 CV O 2 ),反映组织氧平衡的重要参数。复苏过程中S CV O 2 >42%自主循环才有恢复的可能;S CV O 2 >72%,自主循环已经恢复。
(4)药物治疗。
目的是激发心脏恢复自主搏动并增强心肌收缩力,防治心律失常,调整急性酸碱失衡,补充体液和电解质。途径首选静脉内给药。此外,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还可经气管内给药。
(1)自主循环恢复后,应将患者转至ICU,通过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改善重要器官灌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以达到提高存活出院率及无神经功能障碍存活出院的目的。
(2)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MAP≥65mmHg,S CV O 2 ≥70%有利于脑内微循环重建。
(3)脑复苏:为防止心搏骤停后的脑缺氧性损伤所采取的措施称为脑复苏,主要是改善脑的氧供需平衡,防治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减轻和避免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恢复脑细胞功能。主要措施包含:①低温治疗。②改善脑灌注。平均动脉压≥65mmHg有利于脑内微循环的重建。③药物治疗。激素、钙通道阻滞剂、氧自由基清除剂等。
(陈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