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临床外科学入门
主编:陈创奇 赖佳明
主审:梁力建 何裕隆
排版:何基才
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01-01
ISBN:9787535980885
本书由广东科技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梁力建
中山大学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
曾担任国际肝胆胰协会会员、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十五届胆道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华肝胆外科杂志》副主编及《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中国癌症防治杂志》《中国内镜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癌症》等13家杂志的编委。
现担任国际肝胆胰外科协会会员、中国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医师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顾问,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顾问,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癌多学科协作诊疗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肝胆病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终身顾问等职。
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的前主任和现任学科带头人兼医院的外科教研室主任,长期以来在教学、医疗第一线工作,每年诊治数千名患者,完成大手术或特大手术200多例。在国内率先进行心脏停搏或不停搏的肝癌及心房癌栓切除术、婴幼儿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晚期肝癌合并妊娠患者施行切除手术;在国内首先开展施行保留胰头的十二指肠切除术;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先开展了6例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ALPPS)的新手术,并获得成功。
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项目10项,主编专著6部,发表中英文论文近300篇;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19名,硕士研究生14名。先后被评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德医风模范标兵”,中山大学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教学管理人员,最美党员医生,“羊城好医生”“岭南名医”“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中山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广东省第三届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等。
何裕隆
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院长、消化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
广东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防治研究粤港澳高校联合实验室负责人、粤方主任。中山大学胃癌诊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人类遗传资源平台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外科前主任、胃肠外科中心前主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
担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胃肠肿瘤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消化医学研究》( Digestive Medicine Research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及《亚洲医学人文杂志》( Asian Journal of Medical Humanities )总编,《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岭南现代临床外科》《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副总编。
从事胃癌外科30余年,对于胃癌发生和转移的分子机制,开展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以提高外科疗效为目标,实现了系列技术创新和突破。
率先在国内推广“胃癌脉络化立体化淋巴结清扫”,使进展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由35.1%提高到61.4%,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手术方式被写入《局部进展期胃癌规范化淋巴结清扫范围中国专家共识》,成为指导我国胃肠外科医生的手术指南和标准。
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胃癌防治平台,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胃癌筛查模式。牵头制定多项全国胃癌防治指南和共识,提高了全社会对于胃癌早发现、早诊断的认识,从而推动胃癌防治关口前移,降低了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减轻了患者的疾病负担。
创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高校重点实验室。建立消化道肿瘤类器官药敏平台,具有我国最早、资料最完备的胃癌组织样本库和随访数据库。发现一系列胃癌治疗新靶点,并开发抗癌新药物,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发表论文684篇,其中SCI 263篇,包括两篇 Nature 主刊。连续6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主编专著5部,制定我国胃癌相关指南和规范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可持续发展专项1项,其他国家级和省市级项目10余项。曾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荣获中国医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香港医学科学院资深院士、美国外科学院院士、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广东省委保健专家、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2018—2021年连续4年入选“中国名医百强榜”,曾获2017“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十大领导力院管专家”、2022年广东医院优秀院长、2022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奖项。
朱家源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外科教学主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烧伤科副主任。朱家源博士后工作流动站课题组负责人。
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烧伤治疗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基础外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临床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伤药物与转化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烧伤分会常委。
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省部级重大课题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8部。以第一申请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1项、国家及省市级各类奖项11项。以第一完成人完成“难愈性创面处理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荣获2020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以第一完成人完成“创面康复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荣获201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第一完成人完成“难愈性创面处理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荣获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第一完成人完成“难治性创面精准修复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研究”项目,荣获2021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成员、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相关项目及荣誉称号。
曾治愈1例烧伤面积100%、Ⅲ度96%并严重吸入性损伤的患者,为当前世界纪录保持者。从事烧伤、创面修复、医美抗衰,以及康复医学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年。擅长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烧烫伤、增生瘢痕、难愈合创面、压疮、软组织损伤和缺损、白癜风、痤疮后疤痕等。近年来,在面部年轻化工程研究与临床探索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尤其是应用创新的自体表皮干细胞移植再生术,在面部提升除皱抗衰注射、白癜风、色弱色脱、无痕修复进行了临床应用。拥有丰富的整形外科经验,在面部注射、填充、个性化设计等微整形项目和采用物理治疗调节组织稳态平衡以达到术后伤口无痕愈合均有较好的疗效,深受广大就医者好评。
主要研究方向:严重烧伤救治和相关发病及并发症机理的研究,细胞治疗作用于烧伤创面修复、医学美容应用、慢性创面等难修复创面的研究,难愈创面修复的研究,3D打印组织工程皮肤构建的研究,病理性瘢痕的治疗和研究。
陈创奇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1993年本科毕业于原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并留校任教,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工作。2002—200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1—2月在瑞典林雪平大学医院进修学习胃肠胰外科。现担任中山大学灾难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副主任和胃肠外科二科(结直肠外科)主任。
现任世界内镜医师协会肝胆胃肠微创外科联盟副理事长,国际胃癌学会(IGCA)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五届胃癌专业委员会加速康复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胃肠外科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卫健委医管中心加速康复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结直肠外科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外科技术创新与推广分会第一届加速康复外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康复外科医师联盟第一届主任,广东省医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加速康复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结直肠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第四届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肛肠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联盟广东分会副理事长,广州市医师协会普通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肿瘤防治管理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普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等职。
陈创奇教授被称为“华南加速康复外科第一人”,事实上,也是国内加速康复外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担任《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等杂志编委或常务编委。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5篇,其中SCI论文12篇;主编专著或教材5部,即《外科学临床见习精要》《现代灾难医学》《实习医生临床技能手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肠外科中的临床应用新进展》《临床普外科疾病诊治与手术技巧》,作为副主编出版教材2部,即《医科实习生临床技能手册》《临床技能模拟训练教程》,作为副主译出版专著1部,即《消化道肿瘤诊断与治疗》。2009年9月,成为外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负责人。“提高胃癌外科疗效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分别获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200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直肠癌保功能手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系列研究”获得200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外科学教学改革研究”于2008年12月获得中山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胃癌个体化治疗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编号J15-1-01-R08)。2012年3月“一种包皮环切吻合器”(专利号ZL 201120268334.9)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022年3月“一种NOSES手术标本经肛门取出的成套装置”(专利号ZL 202220576627.1)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30多项。2016年5月起先后被评为“羊城好医生”“岭南名医”“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中华英才”。2022年荣获世界内镜医师协会国际“鹰蛇奖”。
擅长胃肠外科和结直肠外科疾病的诊治,尤其是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包括胃癌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各种结肠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和各种保肛手术)及家族性息肉病的手术治疗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或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根治术等微创手术。每年平均完成350~500台三级、四级胃肠道手术,其中75%以上均为微创手术。创新性开展腹腔镜或机器人结直肠NOSES,双镜(腹腔镜和内镜)联合下胃肠道肿瘤的手术治疗,并采取加速康复外科(ERAS)措施促进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广东省乃至全国推行ERAS理念和微创外科理念,指导临床并促进手术患者的快速康复,牵头制定4个ERAS领域的专家共识,推动ERAS理念在我国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应用MDT对疑难复杂病例进行诊治,特别是完成复杂的腹腔巨大肿瘤的手术治疗。应用腹壁无疤痕的NOSES新技术,与妇科联合手术治疗1例先天性无阴道的女性患者,完成完全性腹腔镜切取乙状结肠代替、重建阴道,此为世界首创,并在腹腔镜下完成降结肠与直肠的端端吻合。将综合治疗后的胃癌侵犯胰头伴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癌栓患者开创性行胃癌根治、胰十二指肠切除、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癌栓切开取栓术。成功完成英文文献17例之一的镜面人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且为世界首例胰头肿瘤侵犯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变异肝总动脉,手术同时切除受累的肝总动脉、人造血管替代并重建肝总动脉。
赖佳明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1993年毕业于原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先后获得外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进修学习。本科毕业后留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直从事外科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教研室教学主任,肝胆胰外科中心副主任,胆胰外科主任,中山大学教学督导。曾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基金8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3项。有30多年的教学经验,多次获得中山大学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教学奖励,由其担任外科主教官的中山大学医学生代表队2011—2014年连续四年荣获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特等奖(第一名);在教研工作上,主持“利用网络化教育平台进行外科学临床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省部级和校级教学基金10余项,发表多篇教学论文,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先后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岭南名医”。主编出版《实用外科医嘱手册》《外科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外科学临床见习精要》《实习医生临床技能手册》等专著或教材4部,作为副主编或编委出版著作6部。目前社会学术团体兼职主要有: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胰腺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兼继续教育学组组长,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胆胰分会常委及微创治疗分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等。曾任《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等杂志的特约编辑或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