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国内对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需求持续增加。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截至2019年,全世界范围内一次能源燃料占比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列前三位。值得注意的是,石油的消耗量以33.1%的占比位列所有一次能源消耗之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的石油消耗量在2018—2019年快速增长,创2015年以来之最。截至2019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为1 410万桶/d,仅次于美国的1 940万桶/d,是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印度的2.66倍(530万桶/d)。然而2019年国内石油产量为2.03亿t(约为12.77亿桶),排在俄罗斯(5.05亿t)、沙特阿拉伯(4.68亿t)、美国(2.39亿t)、伊朗(2.03亿t)之后,位列世界第五。并且中国2019年探明石油储量仅为256.20亿桶,排名位于哈萨克斯坦之后,位列世界第十三。石油产量/储量与消耗量的巨大差值使我国自2001年来对外依存度持续提升(图1-1)。近10年,我国进口原油占比接连越过50%、60%等石油安全线,2020年更创下超过70%的石油资源进口新高,“石油独立”任重而道远。
图1-1 2001—2020年中国石油生产量及进口量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页岩油作为石油能源重要的补充部分,随着原位开采技术的提高,逐渐在北美及其他地区得到开采利用(金文革,2014;张威 等,2019)。美国与中国同为石油消费大国,根据美国能源部统计,2013年全美页岩油探明储量高达3 036亿t。其中,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Bakken)油页岩中可开采页岩油资源量约为570亿t,与沙特阿拉伯常规石油储量相当。2012年以来,美国加快页岩油开采步伐,在水力压裂法、蒸汽注入法及二氧化碳注入法等开采技术的支撑下,已形成威利斯顿盆地巴肯区带,二叠盆地的沃尔夫坎普(Wolfcamp)、博恩斯普林(Bone Spring)、斯普拉贝里(Sparberry)区带,伊格尔福特(Eagle Ford)区带,奈厄布拉勒(Niobrara)区带及伍德福德(Woodford)区带等诸多页岩油开采产区(钱伯章,2015;李世臻 等,2017;周庆凡 等,2019)。2017年全年页岩油产量占全美原油总产量近50%,2019年9月,美国石油出口量超过进口量,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家。纵观1940—2020年美国原油产量变化(图1-2),2012—2013年前后在“页岩油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原油产量快速增加,屡创历史新高,直到2020年受新冠疫情及全球油价影响,产量才有所回落(李富兵 等,2015;谢亮 等,2020;邹才能 等,2020)。在实现石油独立的同时,页岩油的开采还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美国能源部统计,2008—2021年,油气钻井行业在全美共计创造170万个就业岗位,有效地缓解了2008年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失业浪潮。
图1-2 1940—2020年美国原油产量变化
中国陆相页岩广布,跨越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今系等多个地质时代(王倩楠 等,2019;胡素云 等,2020;王倩茹 等,2020)。目前已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三塘湖盆地、柴达木盆地等区域开展大规模油页岩勘查工作,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及工业试验(高健,2019;张欣 等,2019;刘招君 等,2020;李国欣 等,2020)。在广袤沉积盆地基础上,我国拥有巨大的油页岩资源潜力: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2015年估算,中国页岩油可开采资源量约为47.7亿t,而我国学者金之钧认为此估算明显偏低。根据我国第三轮全球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根据金之钧的计算,页岩油可开采量分别约为98.27亿t和84.69亿t(金之钧 等,2019)。在如此大的资源量之下,我国页岩油开采还处于试验阶段,整体开采量较低。因此,大力开展油页岩及页岩油的相关研究工作,对维护能源稳定、保障国家石油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干酪根作为石油资源的母质,有着较强的生烃能力和复杂的化学结构,厘清其结构特征与生烃能力、油气资源分布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干酪根、固体沥青等天然大分子有机质对烃类物质有着较强的束缚能力,在页岩油勘探开发的过程中,对油气资源的运移和赋存有着重要影响(侯读杰 等,2011)。而分子模拟作为研究有机质相互作用的工具,在烃源岩排烃及页岩油资源运移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展多类型、多演化阶段的大分子有机地质体分子模拟研究,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该物质的化学结构特征,更能够为分子对接研究提供基础分子模型,揭示地质条件下固体有机质吸附烃类物质的作用机理,为页岩油资源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