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教士以广东为起点,开始在中国传播西方医学,并逐步被接纳和吸收。仿照西方宗教学校的体例,国人自主创办高等医学堂,兴办西医教育,开启了西方医学中国化的进程。
1905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创办了两广新军军医学堂,附设于北较场陆军医院内。1909年更名为“广东陆军军医学堂”,1911年更名为“广东陆军军医学校”,1913年改编为“广东公立医药专门学校”。
民国《广东陆军军医学堂讲义·内经摘要·卷一》
长26.7厘米,宽16厘米,厚0.5厘米,一册
纸质
民国《广东陆军军医学堂讲义·外科各论》
长26.7厘米,宽16厘米,厚2.5厘米,一册
纸质
1908年,为挽回国人医权,陈子光、梁培基、郑豪等人在广州五仙门关部前创立光华医社和广东光华医院。1909年在医社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民办西医医学院“广东光华医学堂”。该校于1912年、1928年、1929年分别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私立广东光华医科大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光华医学专门学校
光华医社
1908年,光华医学堂开课后第一次全体教员及学生合影
民国《光华医学堂讲义·药物学卷一》
长26.5厘米,宽15.3厘米,厚2.0厘米,一册
纸质
民国《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讲义·调剂学》
长25厘米,宽14.8厘米,厚1.3厘米,一册
纸质
1930年光华医科学院学生自治会出版《光华特刊》
长25.7厘米,宽17.5厘米,厚0.6厘米,一册
纸质
1909年,广州士绅40余人于广州西关十三甫捐建开办“广东公医学堂”。1915年更名为“广东公医医学专门学校”,1924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公医医科大学”,1925年并入广东大学。
1909年,“广东公医学堂”创办于西关十三甫
1920年《广东公医医学专校规程》
长18.8厘米,宽13.0厘米,厚0.2厘米,一册
纸质
民国《广东公医医科大学讲义·外科总论》
长26厘米,宽15厘米,厚1.6厘米,一册
纸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