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块的记录。记录肿块所在侧、位置(几点钟,距离乳头及皮肤的距离)和大小(至少测量2个径线,较大者最好测量3个径线)(详见本章第一节)。
1.肿块形状(声像图上病灶的外形)分为
(1)椭圆形:椭圆形或卵形,可能包括2~3个浅分叶或大分叶。
(2)圆形:横切面、纵切面均呈圆形。
(3)不规则形:非椭圆形,也非圆形。
2.肿块方位分为
(1)平行。肿块长轴与皮肤平行,长轴与皮肤出现角度时,即为倾斜生长。若角度较小,也认为是平行位。
(2)非平行。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①肿块长轴与皮肤不平行;②肿块前后径>水平径;③圆形。
3.肿块边缘(病灶与周围组织交界线的走向和形态的描述在声像图上的表现)分为
(1)界限清楚。病灶的边缘光滑整齐,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可以有2~3个大的光滑波浪。
(2)不清楚。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①模糊,可在肿块边缘任何部分,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晰。②小叶,病灶的边缘有较多短小的弧形波纹,呈扇贝状。③成角,病灶的边缘部分有尖锐的转角,通常形成锐角,类似蟹足,故亦可称蟹足状。④毛刺,病灶的边缘有锐利的放射状线条样表现。
4.回声模式
(1)以皮下脂肪组织回声定义为等回声。没有回声定义为无回声,有回声的与脂肪组织回声对比,按照回声的强弱分别定义为弱回声、低回声、中等回声、高回声及强回声。
(2)肿块内部回声模式分为:①均匀,病灶内部回声为分布均匀的单一回声。②不均匀,病灶内部回声为分布不均匀单一回声或几种混合的回声。
5.肿块后方回声模式(对比周围同等深度的正常组织出现的声像图特征,代表病灶在声学传导方面的特性)分为
(1)增强:病灶后方回声高于周围同等深度的正常组织,表现为病灶后方回声增强。
(2)不变:病灶后方回声与周围同等深度的正常组织相同,表现为病灶后方回声无增强或无衰减。
(3)衰减:病灶后方回声弱于周围同等深度的正常组织,表现为病灶后方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后者即声影。
(4)混合:部分病灶后方回声有不止一种的表现,表明肿块内部成分不均匀。
A.椭圆形、平行位。B.圆形、非平行位。C.不规则形、非平行位。
图1-2-1 肿块形状、方位示意图
A.界限清楚。B.小叶状(扇贝状)。C.成角(锐角)、蟹足状。D.毛刺状
图1-2-2 肿块边缘示意图
A.低回声、内部回声均匀。B.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
图1-2-3 肿块回声模式示意图
A.病灶后方回声增强。B.病灶后方回声无变化。C.病灶后方回声衰减。D.病灶后方混合回声:增强、衰减。
图1-2-4 肿块后方回声模式示意图
1.钙化:乳腺腺体或病灶内显示的强回声称为钙化
(1)≥0.5mm的钙化属于粗大钙化,大钙化可能会伴有声影;<0.5mm的钙化属于小钙化。
(2)钙化的形态分为:泥沙状、颗粒状、短段状或弧形等;钙化的分布为:单一、成堆、成簇、散在或弥漫等。
(3)钙化的位置分为:肿块内钙化、肿块外钙化、导管内钙化。
2.肿块血管评估
(1)无血供。
(2)内部血供,血流出现在肿块内部。
(3)边缘血供,血流出现在肿块边缘,可部分或全部环绕肿块。
Adler分级法:①0级,无血流。②Ⅰ级,少量血流,可见1~2处点状血流。③Ⅱ级,中量血流,可见1条主要血管或同时可见几条小血管。④Ⅲ级,丰富血流,可见4条以上血管。
3.导管改变
(1)正常导管呈树枝状,光滑、规则、分段。从近端乳头到远端实质,其口径逐步缩小。
(2)异常的导管改变表现为1支或多支导管囊状扩张,包括管径不规则和(或)呈树枝状,导管延伸至恶性肿块或从恶性肿块向外延伸,或出现导管内肿块、血栓或碎屑。
正常女性非哺乳期,大导管≥2mm,小导管≥1.2mm应视为扩张。
4.皮肤改变:包括皮肤增厚、皮肤回缩
(1)皮肤增厚:可以是局灶性,也可以是弥漫性,厚度>2mm定义为皮肤增厚,乳晕区域为>4mm。
(2)皮肤回缩:皮肤表面下凹或边界不清,出现牵拉。
5.水肿:皮肤增厚、皮下软组织回声增强和梭形低回声区
A.簇状微小钙化。B.粗大钙化。
图1-2-5肿块内部钙化模式示意图
A.病灶内部及周边均无血流(Adler 0级)。B.病灶内部可见点状血流(Adler Ⅰ级)。C.病灶内部可见一主要血管及小血管(Adler Ⅱ级)。D.病灶内部及周边可见丰富血流(AdlerⅢ级)。
图1-2-6 肿块血管评估示意图
A.正常导管。B.单纯导管扩张。C.导管扩张合并病灶。
图1-2-7 乳腺导管示意图
A.皮肤增厚(箭头)。B.皮肤回缩(橘皮征)。C.皮肤增厚、皮下软组织水肿。
图1-2-8 皮肤改变及软组织水肿示意图
1.乳腺正常或异常的判断。
2.如有异常的局灶性病变应明确病灶的物理性质(囊性、实质性、混合性、钙化模式)。
3.对应的诊断分类(参照BI-RADS)及相应的处理建议(在分类中默认),并尽可能作出合理的病理性质判断。
(王银 郭玉萍 周瑞莉)
0类: 评估未完成,需要进一步影像学评估和(或)与既往影像学检查相比较。
①临床触及异常,超声未见明确病灶;②术后超声发现异常,但无法鉴别瘢痕或复发;③超声发现斑点状强回声,可疑钙化,但未能发现病灶;④曾做过影像检查,本次超声检查图像可疑异常,但不确定是否存在病灶。
1类: 阴性。
临床、超声检查均无阳性发现。
2类: 良性病灶,基本上可以排除恶性病变。
①单纯性囊肿;②乳腺植入物;③明确的纤维腺瘤;④稳定的术后改变(包括术后积液);⑤乳腺内淋巴结。
3类: 良性可能,恶性≤2%。
①首次检查,几乎考虑为纤维腺瘤(年龄<40岁);②(单发)复杂囊肿;③簇状小囊肿;④术后瘢痕引起的乳腺结构扭曲;⑤脂肪坏死。
4类: 可疑恶性,恶性率在3%~95%,分为4A、4B、4C,3类。
4A(低度可疑恶性,3%~10%):①不典型纤维腺瘤(部分边缘不清、形态不规则或非平行位);②有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囊肿;③可触及的脓肿。
4B(中度可疑恶性,11%~50%):①成组不定形或较多有形的钙化灶;②边缘不清、难以描述的实性病灶。
4C(高度可疑恶性,51%~95%):①新出现成组的线形钙化;②新出现不清楚、不规则的实性病灶。
5类: 高度提示恶性,恶性率>95%。
具有非常典型恶性特征的肿块。
6类: 已有活检病理结果恶性的证据,在手术前进行影像学检查的病灶。
0类: 评估不完整,建议结合钼靶或MRI(磁共振成像)检查。
①临床有阳性体征,如触及肿块、浆液性溢液或乳头溢血,但超声检查无异常发现;②术后超声发现异常,但无法鉴别瘢痕或复发;③超声发现斑点状强回声,可疑钙化,但未能发现病灶;④曾做过影像检查,本次超声检查图像可疑异常,但不确定是否存在病灶;⑤因皮肤破损导致检查未能完成或腺体过厚,深部腺体探查不清。
1类: 阴性
临床无体征。超声检查阴性:如无肿块、无结构扭曲、无皮肤增厚及无微小钙化等。
2类: 良性病灶,基本上可以排除恶性病变。
①单纯性囊肿;②乳腺植入物;③多次复查图像无变化的良性病灶(如纤维腺瘤);④稳定的术后改变(包括术后积液,及良性病变术后或恶性病变术后远期随访);⑤乳腺内淋巴结(正常或炎性淋巴结);⑥乳房内脂肪瘤;⑦没有恶性证据的其他情形,如单纯的导管扩张。
3类: 良性可能,恶性≤2%。
①首次检查,具有明确良性特征的肿块:如呈椭圆形(包括大分叶)、边界清、平行方位,肿块几乎考虑为纤维腺瘤(年龄<40岁);②等回声型复杂囊肿(不含实性成分),如积乳囊肿;③簇状小囊肿;④术后瘢痕引起的乳腺结构扭曲,如恶性病变术后早期随访;⑤有明确病理结果的乳腺炎症。
4类: 可疑恶性,恶性率在3%~95%之间,分为4A、4B、4C,3类。
4A(低度可疑恶性,3%~10%):①不典型纤维腺瘤(部分边缘不清,或形态不规则,或血流较丰富,或伴有粗大钙化,或首次检查年龄>40岁等);②有临床表现(疼痛或可触及肿块)的复杂性囊肿;③没有明确病理结果的乳腺炎症;④复合型囊肿(含实性成分的囊肿);⑤有乳头溢液或溢血的导管内病灶。
4B(中度可疑恶性,11%~50%):①成组不定形或较多有形的钙化灶;②边缘不清、难以描述的实性病灶。
4C(重度可疑恶性,51%~95%):①新出现成组的线形钙化;②新出现不清楚、不规则的实性病灶。
5类: 高度提示恶性,恶性率>95%。
超声声像图恶性特征明显的病灶归于此类。
6类: 已有活检病理结果证实,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及观察。
1.降类
3类→2类,见于以下情况:①复杂性囊肿或可能纤维腺瘤定期复查2~3年无变化;②簇状小囊肿,但明显是由数个单纯囊肿组成时;③乳腺肿瘤术后并发症,考虑为肉芽肿,且多次复查图像无变化者。
4类→3类,见于以下情况:①复杂性囊肿不确定是否合并实性成分,经随访囊肿内可疑实性成分回声发生变化,排除实性可能;②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实性小病灶(特别是<1cm)、无临床症状者,首次超声检查诊断4A类,建议短期随访复查,多次复查病灶大小图像无变化,排除恶性可能。
2.升类
3类→4类,见于以下情况:随访过程中,半年内肿块直径增大超过20%或出现其他可疑改变者。
注:本书无特殊说明时,所述分类均为CBCS BI-RADS(2024版)分类。
(刘彦英 郭玉萍 周瑞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