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乳腺超声检查操作规范

一、乳腺超声检查操作规范

引用: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血管和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指南》(2011年版),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乳腺疾病超声检查质量控制》(2019年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4年版)。

(一)检查前准备

一般无须特殊准备。有乳头溢液者不要将液体挤出。

(二)检查方法

1.仪器: 中、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1)探头

①一般情况:高频探头,频率7.5~10.0MHz。

②特殊情况:选用腹部探头,如乳房腺体太厚、有置入硅胶填充物、深部大的占位病变等。

(2)检查条件预设置:浅表器官、乳腺。

(3)仪器调节

①增益TGC(DGC):以图像清晰、层次分明为标准。以皮下脂肪小叶显示为中等回声为宜。

②深度:3~4cm,能够充分显示乳腺和胸壁结构,保证病灶居于图像中央,最大深度以显示胸膜为宜。

③聚焦:位于病灶处,随检查病灶的深度做适当调节。

④局部放大:对于较小病变,可选择局部放大功能观察病变及周边的细节。

⑤宽景成像:用于病灶较大时。

⑥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取样框应包括病灶及其周边至少1cm的组织,速度标尺为3~5cm/s,以不出现明显的彩色噪声为宜。血流应选取最丰富切面,如果病灶无血流,也要留图表示。

⑦脉冲多普勒测量:病灶内有明显的血流信号,需要测量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RI),尽可能减小声束与血流方向的夹角(<60°),取样门尽可能小(约2mm)。

2.乳房检查方法

(1)体位

充分暴露乳房和腋窝,双侧手臂上举,自然置于头部上方。一般情况:常规取仰卧位。检查乳房外侧时,可调整为面向对侧的半侧卧位。特殊情况:①乳房较大或乳房下垂明显时,检查者可用手向上托起乳房。②如果肿块只有在特殊体位才能触及时,可采用特殊体位,如直立位或半直立位。③有时为了与乳腺X线检查结果相对照,可采取与乳腺X线检查相同的体位。

(2)乳房扫查

①扫查方法:次序是先右侧乳房,后左侧乳房。常用方法包括:旋转扫查法、纵切法、横切法、辐射状/反辐射状扫查法和斜切法。推荐辐射状+反辐射状扫查(图1-1-1)联合应用。各扫查断面相互覆盖,不要有遗漏区域。发现可疑病变时,可联合使用多种扫查方法。怀疑导管扩张时,应沿导管长轴断面检查。乳头和乳晕采用多方位斜切扫查。

图1-1-1 乳腺超声扫查方式

②扫查力度:探头轻放于皮肤上,不宜加压,以免改变肿块形态、位置等,特别在检查肿块内血流时,加压会使小血管难以显示。

③扫查范围:乳腺全区域扫查(腋前线乳腺侧缘至胸骨),以及腋尾区、腋窝。

④扫查速度:不能太快。

(3)乳房观察内容

①乳腺导管系统形态结构,导管是否扩张。

②乳腺腺体内是否有局限性病变,单发还是多发,特别当触诊或乳腺X线检查发现有肿块或有密集微小钙化时更应仔细检查是否存在局聚性病变。

③肿块的灰阶超声表现:如位置、大小、纵横比、内部回声、是否有微小钙化灶,边界是否清楚,形状是否规则,后方回声是否增强或衰减等。

④肿块血流,肿块内部及周边是否有血流信号,血流是否粗大不均匀,必要时可测量动脉的流速和阻力指数等。

⑤腋窝是否有副乳或其他病变。

⑥Cooper韧带(乳腺悬韧带)走行、结构是否有改变。

⑦皮肤是否水肿。

⑧腺体后方胸壁结构有否占位病变。

(4)测量方法

①肿块大小的测量:肿块测量包括最长径、与之垂直断面的短径及前后径3个径线。测量时,游标应该放置在病灶边缘的外侧,病灶边界清晰时按照边界测量,肿块边界模糊时,应该根据肿块的最大边缘部分或周边的声晕测量(图1-1-2)。

图1-1-2 乳腺肿块大小超声测量示意图

②导管管径的测量:导管扩张时需要测量导管管径,选取导管最宽处长轴面测量(图1-1-3)。

图1-1-3 导管管径测量示意图

(5)病变的定位

①时钟表盘式定位法:明确标明病变位于哪侧乳腺,几点钟处,距离乳头的距离。此方法定位精确、完整,便于病变活检、手术介入、临床随访和影像对比,最为常用。

②象限定位法:对于较大肿块,可采用象限定位法。以乳头为中心,经过乳头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将乳房分为4个象限,即外上象限、外下象限、内上象限和内下象限,乳头和乳晕所在区城为中夹区。

③解剖层次定位:病变定位还包括解剖层次定位,来自腺体、皮肤、皮下脂肪或胸壁,应明确注明病变的解剖层次。

3.乳房淋巴结扫查方法

(1)原则:常规扫查第Ⅰ水平(腋下组)淋巴结,怀疑乳腺癌加第Ⅱ水平(腋中组)、第Ⅲ水平(腋上组)、胸骨旁、锁骨上淋巴结。

(2)体位:①仰卧位,双侧手臂上举,自然置于头部上方,充分暴露腋窝及腋下,检查腋下组淋巴结。②双臂自然下垂,检查锁骨下腋中组、腋上组淋巴结及胸骨旁淋巴结。③去枕平卧、双臂自然下垂,头部稍向对侧偏转,检查一侧锁骨上淋巴结。

(3)扫查方法:一般采用纵切法+横切法。腋窝沿腋动脉走行,向外扫查到臂侧近端,向内扫查到胸壁。锁骨下沿胸大肌及胸小肌解剖位置,由腋窝扫查到胸骨内缘。胸骨旁沿胸廓内动脉走行扫查。

(4)扫查顺序:腋窝→锁骨下区→胸骨旁→锁骨上区。

注:本书无特殊说明时,所述“腋窝淋巴结”均为腋下组淋巴结。

(三)存图规范

1.存图总体要求

①图像清晰。

②每一幅图需带图标,图标需根据探头的位置及方向调整。

③正常乳腺:左右侧乳腺同一切面显示最多腺体的超声图像(≥2幅)。

④若发现病灶,无须留存该侧正常乳腺图像。病灶图像居中,两侧包含正常腺体,若肿块过大,可不包含。

⑤有乳头溢液者需存储包含乳头声像图。

⑥若乳腺未见明确病灶,临床或其他检查怀疑腋窝淋巴结异常,应留取双侧乳腺正常腺体切面及腋窝最大或异常淋巴结最长径线切面及血流最丰富切面。

⑦若存在乳腺完全切除术后、假体植入等特殊情况时,应对该侧胸壁或同一切面可显示的最多乳腺腺体进行标准化存图(≥2幅)。

2.病灶图像存储(≥7幅)

①肿瘤最典型切面图像。

②肿瘤直径最大切面及相应的垂直切面图像。

③肿瘤其他超声特征图,如钙化、血流、能量图、多普勒频谱、弹性成像、三维重建及造影增强对比成像等,必要时可存储动态图像。

④异常淋巴结最长径线切面及血流最丰富切面图像。

二、操作注意事项及技巧
(一)注意事项:避免过快、跳跃检查
(二)技巧

1.依序扫查、涵盖全面

扫查时应依一定顺序,涵盖所有乳房及胸壁、腋下及锁骨上窝。采用辐射状及反辐射状双向扫描。乳腺组织的覆盖范围,上可达锁骨,下至肋缘,内及胸骨中线,外至背阔肌前缘,外上部分能延伸至腋窝(又称乳腺的腋尾部或角部)。扫查范围一定要足够大,才不会漏诊。例如乳腺纤维腺瘤,是最容易因为扫查不够全面而漏诊的肿瘤。

2.超声对乳头、乳晕的探查

对乳头、乳晕的病变检查超声优于钼靶。超声检查时因乳头大小不一,易有空气妨碍而导致影像不清晰。解决方法是:乳头处厚涂耦合剂、轻置探头扇形扫查乳头,看乳头内是否合并肿瘤。探头倾斜15°,在乳晕四周做辐射状及反辐射状扫描,以探查输乳管的走向、扩张与否、乳管内是否有肿瘤。

3.超声对细微钙化的检测能力

较大的钙化如爆米花状,乳房超声呈现为白色条状,后伴声影,容易检出。对细微钙化超声的检出率因机器设定不同、操作者经验不同而差异极大。适当调整灰阶,在柔和的影像下可以较容易检测出微细钙化点。

4.彩色超声检查的正确应用

彩色超声用于腺体组织及病灶内血管的检查。病灶的血管分布是一项特征性的分析指标,通常有别于对侧的相同区域或同侧乳房的正常区域。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血流速度较低、彩色多普勒的灵敏度设定等。探头施压可以使小血管特别是静脉闭塞,因此检查时应避免用力过度。通常囊肿内无血流,如加压会出现血流伪像。良性病灶内血流一般较少,恶性病灶内部及周边的血流可以明显增多,且走向无规律,部分病灶有从周边穿入的特征性血流。除了对血流形态学的观察,还应对血流的各项多普勒参数进行测定。

5.多模态超声技术应用

乳腺超声检查技术除了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图像,还有超声造影、弹性成像、三维全容积成像等技术,可以更好地显示病灶血管及新生微血管的数量、形态和分布特点,了解病灶的硬度等信息。运用单一模态对乳腺结节进行诊断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而多模态超声技术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郭玉萍 尚诗瑶 周瑞莉) +BgK+ztWISKldLWNcfGbneVdlkhXvZo3rvdibbCB1PZUEFEelRxMDuXKgnX2cqc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